張勤鳳
課堂改進是教師自我反思、提升教學的關鍵,也是區域推進內涵發展的核心任務。華東師范大學附屬紫竹小學針對學校教師“有理論,少經驗”“有想法,缺辦法”等現狀,制訂了“內外雙師促精業”“成長雙梯為育才”“學校共贏求創新”等不同的課堂改進辦法,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一、問題提出
隨著學校師資隊伍的不斷壯大,師資結構也出現了不均衡的現象,這導致教師在課堂改進的過程中呈現兩大問題。
一是有理論,少經驗。尤其是應屆畢業的教師,雖然理論知識比較豐富,但因缺乏工作經驗,在教學中還不能較好地將理論與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具體表現為:會評課,不會上課;會分析,不會實施。
二是有想法,缺辦法。青年教師熱情高,思想活躍,對教育教學工作有許多美好的想法,但對學生實際的年齡特征和學習特點還不夠了解,不善于捕捉課堂生成資源。同時,對小學的課程和教材也不夠熟悉,在具體把握教什么、怎么教的時候,不能發現問題,更沒有解決問題的良好策略。
針對以上問題,學校確立了三層目標體系,即立足課堂,明晰自我,增強教學自信,找到教學改進突破點;研究課堂,銳意進取,提煉教學經驗,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錘煉課堂,勇于擔當,創建長效機制,推動課堂改進持續發展。同時,堅持“精業、育才、創新”的師風建設,為課堂改進明確方向、營造氛圍。
二、路徑探索
有了明確的目標引領,就需要根據教師個體特點、群體差異制訂有效的課堂改進策略,發揮校內外資源對教師的促進作用,這也是學校發展的關鍵。學校在綜合考量、資源重整的基礎上提出了不同的改進方法,以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1.“內外雙師”促“精業”
學校基于當前青年教師教學經驗不足等現狀,建立了“內外雙師”的寫作改進機制。該機制包含兩個部分,即“校內師友同行”和“校外專家引領”。其中“校內師友同行”,是指定期開展推門課和開門課,通過跟蹤聽課的方式,大家共同診斷,找到各自的教學優勢、劣勢和潛力,明確課堂改進的突破口。制定個別化的教學改進計劃,使教師們通過這種亦師亦友的校內教學合作者關系,共同攻克難題,共同進步。
與此同時,學校還開展了“為學而設計”的主題式校本研修活動,明確了“靈動課堂”的“五環十有”要求,提倡“精于業”的教育。要求全體教師能夠在正確指引下把握好教學五環節中每一個環節的20字教學建議,堅持“基于標準”的“生本”課堂。而“十有百字”為規避課堂教學的共性問題提供了保障,讓教學變革的教學觀念、教學設計、教學過程和學業評價四個維度均獲得更好發展。
此外,學校將華東師范大學以及其他區域的優秀指導者與學校優秀教師或學科團隊牽起手來,經常外出取經和接受名師指點,形成了“校外專家引領”機制,讓青年教師盡快成長、成熟起來。
2.“成長雙梯”為“育才”
剛入職的新教師成長為優秀教師是一個系統的、逐步發展的過程。學校根據教師成長的狀況,設定了“入職適應、成長有型、發展有績、突破有格和專攻有成”的“五期成長路”,并為教師搭建助其成長的階梯,以促進他們更好地研究課堂、改進教學,提升教學有效性。
階梯一:“化蛹成蝶”活動。活動參與對象是入職兩年內的青年教師。學校除了邀請教育學院、華東師范大學的領導和教師參與,還把教師們的父母也請來。在一輪輪的磨課、評課、改課中,在從稚嫩到生動的“家常課”中,青年教師們展現了從大學生到教師角色的轉換和蛻變。
階梯二:“成長課堂”活動。這是一個分層設計的教學活動。從開展對象來看,四個項目分別由不同層次的教師承擔:“課堂智慧,經驗分享”是骨干教師開設的講壇,具有輻射引領作用;“課堂觀察,有效評價”是后備教師的觀課、評課,具有交流分享作用;“課堂改進,化蛹成蝶”是教壇新秀的磨課、賽課,具有磨練提升作用;“課堂規范,成長匯報”是初入職教師的見習匯報,具有促進成長作用。
學校在評價機制上,不斷將權力下放,使教師不僅可以受到備課組、教研組和教研員的指導,還可以得到班級學生的點評。如一年級的小評委稱女體育老師為“大力士”,把口語超棒的殷老師封為“英語達人”……從學生的評價中能夠體會教師們教學方式的改變,一種和諧、新型的師生關系也建立起來了。多元的評價促進了學生的學習,也激發了教師對教學前研后續的思考。
學校搭建的成長階梯,將教師個人或學科團隊深入開展的課堂教學改進實踐研究呈現出來,提升了教師的專業水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合作共贏”求“創新”
賽格宛尼認為,學校的本質是與家庭、鄰居和自愿性的社會組織類似,有著共同的價值觀、歸宿感和團體感,是合作性專業共同體。這種共同體注重資源集聚,合作共贏,以追求教師內在發展的新動力、新精神為主。這種合作包括教師團體內部的合作,也包括校企合作、交際合作。為了確保合作的有效性和持續性,學校做出了以下努力。
一是建立校本教師晉升階梯,發揮骨干引領。所謂教師晉升階梯是指學校創設的“和風”“清泉”“彩虹”三層六級的“校本職級制”,讓德才兼備、善于合作、專于研究的年輕教師,不受年限、職稱等束縛,主動申報更高級別的校本教師稱號。在評選條例中加大課堂改進成效的權重,經過“自主申報—主題匯報—專家評審(+大眾評審)”后,評選出的優秀教師將帶動和引領其他教師持續進行教學改進。目前,學校教師團隊正向著“進德修業、教導有方、主動創新、充滿活力、團結向上”的目標努力。
二是學校在關注內部資源整合的基礎上,還注重外部資源的引進與融合,形成了長期的校企合作、校際合作和國際合作機制。例如,學校以“新加坡語文教師駐校實習”活動為契機,依托校本職級的展示平臺,開展了“習文論道匯真知,高山流水聚知音”的專題研究,提升了教師隊伍的專業素養,推動了教師梯隊建設的進程。
三、反思改善
學會教學是一個逐漸推進的過程,在這期間,教師通過反思和質疑慢慢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教學風格。為了提升教師的反思、質疑、創新精神,學校以改進課堂教學為切入點,提出了一系列舉措。在這些活動中,教師們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獲得了很大進步。比如,如何因地制宜地促進每一位教師的持續發展,如何提升教師生命成長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如何完善教師之間的協作能力,等等。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