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湘雷+伏秀英
一、教學目標確立依據
1.課程標準要求及解讀
本節課程標準要求觀察常見電容器的構造,了解電容器的電容,舉例說明電容器在技術中的應用。所以要打開“常見”電容器,讓學生親眼看到實際電容器的內部構造,并且要展示各種各樣的電容器的實物和圖片。通過實驗讓學生學會如何描述電容器的電容。
2.地位與作用
本節主要介紹了電容器的用途和結構及其物理特性,是后面學習LC振蕩電路的必備知識,是進一步學習交流電路和電子線路的基礎。
3.重點與難點
電容器的電容的內涵是本節的重點,也是難點。影響平行板電容器電容大小的因素是本節教學的又一難點,做好分組實驗是突破該難點的最佳途徑。
二、教學目標
1.通過實驗觀察電容器的充、放電現象,體會充電放電過程中能量的轉化,知道電容器是儲存電荷的一種裝置。
2.通過觀察演示實驗并分析實驗數據,得到電容器的電壓與電荷量成正比,并進一步根據比值定義法得到電容的概念。
3.了解平行板電容器電容的公式,知道改變電容器電容大小的方法,知道電容器在生產和生活中的一些應用。
三、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學生觀察、自主思考、討論交流,教師即時評價、矯正。
四、教學流程設計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盛電杯”小實驗】教師比較詳細地介紹實驗裝置,內、外兩層金屬錫箔是導體,中間是絕緣的塑料。學生觀察并觸摸杯子,初步觀察杯子結構。然后請一個同學搖動感應起電機,用感應起電機給“盛電杯”充電,另外幾個同學和老師一塊手拉手,讓末端一個學生用手觸摸杯子內側,讓他們親自體驗、感受。
教師介紹:這個裝置最初叫萊頓瓶,是荷蘭物理學家馬森布洛克在萊頓大學發明的。美國物理學家富蘭克林利用這個裝置收集空中的閃電,這個裝置現在被稱為電容器。
【實物解剖展示】將一個已經解剖好的薄膜電容器輕輕展開,讓學生觀察元件結構,并對比“盛電杯”的內部構造。學生觀察總結:該元件有兩片錫箔,中間是一層絕緣體薄膜。
教師補充,在兩個相互靠近的導體中間夾上一層絕緣物質就構成一個電容器,這兩個導體叫做電容器的兩個極板,中間的絕緣物質也叫電介質,此處電介質是絕緣體,不同于化學上的電解質。教師展示一對平行金屬板并提問學生是否是電容器,介紹那是一個最簡單的電容器,稱為平行板電容器。實際上任何兩個彼此絕緣又相距很近的導體都可以稱為一個電容器。
2.驗證實驗:電容器的充電、放電
【實驗驗證】把一個“35V 1000μF”的電容器,連接到教材中的電路,當接a時,注意觀察靈敏電流計指針最初在哪個位置,向哪個方向偏轉,是否一直偏轉?然后把電容器直接與b相連,觀察表針向哪個方向偏轉,是否一直偏轉?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并總結:當接a時,G偏轉;當接b時,G反偏。實驗現象與理論分析結論一致。
3.探究實驗:電容器的電容
電容器在電路中正是利用了它的充放電工作的,通過剛才的實驗可以看出,充電后電容器兩極板帶電,不同的電容器,可以容納的電荷一樣多嗎?教師介紹實驗裝置及過程。
(1)電鍵K2與b連接,給電容器A充電,用數字電壓表測出A兩端電壓U1;
(2)電鍵K2與a連接,給電容器B充電,用數字電壓表測出A兩端電壓U2;
(3)斷開電鍵K2,閉合電鍵K1,電容器B放電,然后斷開電鍵K1,重新與a 連接,用數字電壓表測出A兩端電壓U3;
(4)分析U1、U2、U3之間的關系,說明什么問題?
學生小結:電量減少為原來的一半,電壓也減為原來的一半,電量減少為原來的四分之一,電壓也減為原來的四分之一。
教師點撥,對于不容的電容器,這個比值一般是不同的,所以這個比值表征了電容器儲存電荷的特性。學生閱讀課本,得出電容概念。
4.實驗探究:平行板電容器的電容
【猜想與假設】教師展示一組平行板電容器,學生根據電容器內部構造可能會猜想到:平行板電容器的電容大小可能與兩極板正對面積、電介質、兩極板間距離有關。
【分組實驗探究】
(1)實驗器材
數字電容表一只,平行板電容器一對,兩根導線,“35V 1000μF”的電容一只。
(2)實驗步驟
①使用數字電容表,把選擇開關打在最小檔位,測量平行板電容器的電容,保持兩板距離一定,改變正對面積,觀察電容表讀數的變化,并填入自己設計表格。
②保持正對面積一定,改變兩板間距離,觀察電容表讀數的變化,并填入的表格。
③保持距離和正對面積一定,在兩板之間放入課本,觀察電容表讀數的變化,并填入表格。
(3)實驗結論
學生分析數據并總結:正對面積變大,兩極板間距變小,插入介質時,電容變大;正對面積變小,兩極板間距變大,拔出介質時,電容變小。
5.常用電容器
教師通過PPT展示各種各樣的電容器圖片,電視、電腦等線路板中的電容器。
五、本節小結
對照PPT中展示的學習目標,提出問題并總結本節內容。
(作者單位:山東省臨沭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