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衛菊
摘 要:“生本課堂”是一種新提出的教學形態,倡導的是一種“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小學勞技的“生本課堂”,就《鐵絲玩具的設計和制作》一課來例談,主要從四個方面展開:①趣味導入,激發興趣;②人人有材料,保證操作實施;③用媒介,提高課堂效率;④巧關注生成,尊重學生。
關鍵詞:生本課堂;興趣;生成;效率
“生本課堂”顧名思義就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要一切從學生的學習出發,把全部的教育價值歸結到學生身上,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那么,小學勞技課堂中的“生本”理念又該如何體現呢?今天就以浙江省義務教育教科書勞動與技術讀本四年級《鐵絲玩具的設計和制作》為例,談談我是怎么把握“生本課堂”的構建。
一、視頻引入,激發興趣
一堂課,能否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興趣,聚焦學生的目光,是上好一節課的關鍵。因此,我們在設計時想方設法制造積極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以新穎、活潑的課堂形式去吸引孩子們學習較為枯燥的內容。都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如何導入才能開啟學生學習勞技課的興趣呢?
例如,《鐵絲玩具的設計和制作》一課,課的開始,我就將課堂歸為學生的課堂,結合孩子們喜歡看的特點,喜歡嘗試的心理特征,我直接說:“同學們,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段視頻,請看”。同學們立刻齊刷刷地將目光投向屏幕,目光炯炯,神采奕奕,教室里鴉雀無聲。接著就是一筆畫視頻的播放。孩子們專注的小臉上不時地露出驚喜和贊嘆。這樣的動態導入無疑是良好的、有效的教學情景,不僅創設出了與本課相融合的教學內容,為后面動手設計環節也做了很好的鋪墊;而且還引起了學生的關注,燃起了學生興趣的火花,激起了同學們躍躍欲試的熱情。
二、實物提供,保證操作
小學勞技課是一門需要學生結合眼、手、腦共同配合的課程,動手操作是這門學科的主要特點,因此,實踐是這門課程的主要展開方式,學生需要通過實踐操作來豐富自己的勞動體驗,從而形成對勞技的重新認識。而勞技課堂內容廣泛,常常會碰到學生不熟知的內容,遠離現在孩子的生活實際。像《鐵絲玩具的設計和制作》這課也一樣,要設計和制作,必須得了解材料和工具,而孩子們平時很少會接觸到鋼絲和鋼絲鉗等工具,對其了解不深。生本課堂關注的是學生的自主探究,為了學生有效地開展學習,故課堂上,我給每位同學準備了不同型號的鉛絲,以及需要用到的制作工具,供孩子們看、摸、試。學生在這個自主活動的過程中,關注了鐵絲的色澤、軟硬、粗細,及對工具的清楚認識。之后再討論哪種鐵絲類型更適合玩具的制作,學生的見解就非常到位了。
三、巧用媒介,提高效率
勞技課的最大特點便是實踐,課堂上,我們免不了要當場示范。最簡單的就是拿起材料,舉高,直接示范,快速簡單的方式,但是很多時候因為操作的對象太小,導致后面和旁邊的同學看不清楚。這時,我們可以利用投影,將不易觀察到的操作進行放大演示;或是事先拍成視頻,通過視頻的直觀教學,讓全部學生都能觀察到操作的過程和結果,而且還能節省不少的示范時間。
《鐵絲玩具的設計和制作》中認識制作工具這一環節時,除了學生人手一把鋼絲鉗可以直觀觀察外,我還特地制成了圖片,將鉗頭部分進行了特寫,詳細標注了各部分的名稱,從而有效防止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出現不必要的錯誤。
多媒體圖文并茂、聲形具現的特點能夠縮短教師知識講解的時間,可將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開展動手創作。所以在教學制作鐵絲玩具經常要用到的一些鏈接方法時,我直接將這四種連接做成幻燈整體呈現,為了人人都能理解每個連接的過程,特地課前拍成了小視頻供孩子們快速學習。這種短時的、動態的視頻重點展現了連接的重點或難點,能更好地適應小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時間短”這一學習特點,牢牢吸引著孩子們的注意力,而且教學目標落實得很不錯。
最后,在作品反饋中,我更是利用了投影這個展示平臺,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望。先進行組內評選,欣賞對比出本組最佳作品,并組織語言介紹作品;接著將每組推選的作品整體投影在大屏幕上,供全班欣賞、評價;再由作者發言介紹;最后同學投票產生最佳設計獎、最佳制作獎、最佳創意獎。
生1:我很喜歡吃鯧魚,所以我制作了鐵絲鯧魚。用到了彎圓、彎折兩種常用技法,最后利用絞合連接進行首尾封閉。
生2:我分到的是黃顏色的鐵絲,而且我感覺自己上課很認真,所以就做了個鐵絲星星獎給自己。
生3:我做的鐵絲蝸牛非常好看,彎折的地方做得很圓很光滑。
……
因為有了投影這個展示平臺,小作者們很驕傲地分享著自己的成果,收獲著情感上的體驗。其他同學也能圖文對照很認真地欣賞,同時還回顧了本課的重要知識點。
四、動態生成,真正生本
都說一個不講預設的教師,不是一個好老師;一個不關注生成的教師,更不是一個好老師。重視預設,就是尊重學生;注重生成,也是尊重學生,更是發展學生。
教學制作鐵絲玩具常用技法:
1.示范“彎折”。
2.學生進行彎折,多次彎折。
3.認識“圍方”。
4.教學“繞圈”技法。可以利用鋼絲鉗,也可以徒手繞圈。
(1)教師示范。
(2)學生嘗試。
(3)展示。
在我的預案中,認識鐵絲和鋼絲鉗工具之后,我是采用講解、模仿的方式開展教學的,相信孩子們一定能快速學會,教學目標掌握制作的基本技法一定能輕松落實。但在實際教學中,我發現學生認識了鐵絲和鋼絲鉗之后,已是興致勃勃,蠢蠢欲動了,整個課堂已然不那么安靜了。如果我繼續根據預設按部就班,牽著學生走,顯然不是最好的呈現方式,它脫離了生本課堂的本質,學生依然做不了課堂主人,勢必會打擊當前的興奮狀態,減弱求知的愉悅感。那么課堂將會平平淡淡,索然無奇,沒有思維碰撞,沒有問題沖突。所以我馬上做了調整:你能利用鋼絲鉗將鐵絲變變形嗎?學生可高興了,一致回答“能”。立馬行動,短短的兩分鐘,呈現的是富有生機的、手腦協調并用的過程。學生給出了大大的驚喜,享受其中,讓我們看到了思維釋放的快樂,讓我們看到了豐富的作品,其中就有下一環節教學需要用到的“彎圓”、“彎折”、“圍方”、“繞圈”等作品。教學需要的素材不是學生機械模仿老師做成的,而是學生將自己的設計理念和喜好滲透其中,充滿了探究性。我想這正是我依據了學生的學習思路,導在了學生情感的迸發處,把教的過程轉化為學生學習的過程,才自然而然產生的課堂的生成,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實現了“以生為本”的要求。
“生本課堂”是一種新提出的教學形態,倡導的是一種“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實踐證明,小學勞技“生本課堂”用視頻導入吸引學生,用真實的材料刺激學生的感知,結合媒介調動學生的感官,用動手操作還給學生真實的體驗,關注動態生成尊重學生的差異,尊重學生的情感——這樣的“以生為本,因學定教,順學而導”,課堂定能精彩無限。
參考文獻:
[1]王貴春.巧用多媒體技術提高小學勞技課堂教學效率[J].現代中小學教,2010(2):17-20.
[2]郭思樂.教育激揚生命——再論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6.
[3]查從凈.反思勞技課興趣及激情[J].新課程(中旬),2013,10.
[4]李芬.淺談勞技高效課堂教學策略的實施[J].現代閱讀,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