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麗君++王國薇++潘思文+柏青楊++張靜艷
目的:探討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輔助教學模式在病理學實驗課中運用的效果。方法:建立“齊醫病理學實驗課平臺”通過微信公眾平臺,推送實驗課教學安排中疾病病理變化的大體標本及顯微鏡下的典型圖片及相關文字介紹。隨機選擇齊齊哈爾醫學院2015級醫學檢驗技術專業1班學號后26名學生為實驗組,采用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輔助教學模式;選擇前25學生為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模式。期中考試結束后,對兩組學生期中成績進行分析,評價兩種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結果: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實驗組學生的期中成績平均值(15.23±0.3608)明顯高于傳統教學對照組(13.92±0.515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大多數學生認為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病理學實驗課輔助教學模式,使他們獲得教學目標更直觀、更方便快捷,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結論: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輔助教學模式在病理學實驗課中運用效果明顯,值得實驗課教師應用推廣。
微信公眾平臺病理學實驗教學病理學的主要任務是研究和闡明疾病的病理變化 (pathological change)。病理變化又分為肉眼變化和鏡下變化。在我院病理學的傳統實驗課教學過程中,一個實驗室約有30名學生,時間有限,一名實驗教師很難保證每名同學都觀察到了疾病的典型病理變化,這不僅給學生學習留下了遺憾,也給實驗教師造成了困擾。微信公眾平臺能夠很好地輔助課堂教學。
一、基于微信公眾平臺輔助教學模式在病理學實驗課中運用的優勢
學生通過微信公眾平臺輔助教學模式,接收教學目標。通過圖片和視頻的推送,圖片可以根據需要隨時放大縮小,視頻可以隨時暫停,使學生們一目了然。也充分發揮了移動式學習的優點,為學生預習和鞏固課堂知識提供有效的途徑。
教師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及課堂表現及時掌握學生學習中存在的不足,有利于教師快速幫助學生解決遇到的問題。教師也提高了課堂效率,有效節約的時間可以用來對后續的教學內容進行有機的調整與改革。微信公眾平臺具有實時消息功能,這種方法保密性極強,學生的疑問既能被有效解決,又能避免師生見面的尷尬。
二、基于微信公眾平臺輔助教學模式在病理學實驗課中運用
隨機選擇2015級醫學檢驗技術專業1班學號靠后的26名學生為實驗組,采用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輔助教學模式;選擇學號靠前的25名學生為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模式。
組建“齊醫病理學實驗課平臺”互動平臺,并通過手機掃描二維碼或者推薦給朋友的方式,關注微信公眾平臺。
以消化系統的“胃潰瘍”為例,公眾平臺負責人推送胃潰瘍的學習要點即胃潰瘍病變的四層組織結構;推送典型的胃潰瘍大體標本圖片并且標注文字說明:胃粘膜面有一卵圓形潰瘍病灶,潰瘍邊緣光滑整齊,底部平坦,周邊粘膜萎縮變薄,可見粘膜集中現象;推送典型胃潰瘍鏡下圖片并文字說明;低倍鏡觀察:圖片兩側為正常胃組織,中間為潰瘍部,凹陷缺損病灶深達肌層。高倍鏡觀察:潰瘍底部從上到下可見四層結構:①滲出層:中性粒細胞和纖維素滲出;②壞死層:紅染、無結構的壞死物質;③肉芽組織層:幼稚的纖維結締組織,成纖維細胞、毛細血管較多,少許炎細胞浸潤;④瘢痕組織層:由纖維組織組成,可發生玻璃樣變性,其內可見小動脈壁內膜增厚,管腔變窄或有血栓形成,學生如果遇到不懂的知識點,隨時可以在微信公眾平臺上提問。
三、傳統教學模式
教師課前設計教案,課堂上按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按部就班授課,課堂上教師主講、學生聽,教師示教大體及顯微鏡下特點、學生觀察示教后,自己觀察及操作顯微鏡。
四、評價方法
學期中間,兩組學生進行統一綜合期中試題考試,考試試卷是由非參與本課題組的教師命題。微信公共平臺學習組進行問卷調查,獲得他們對微信公眾平臺教學模式的評價信息。
五、統計學分析
將數據核對整理后錄入SPSS 19.0,考試成績用平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數據比較采用t檢驗進行分析,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六、結果
調查結果表明,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實驗組期中考試成績平均值(15.23±0.3608)明顯高于傳統教學的對照組(13.92±0.515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大多數學生認為基于微信公共平臺的教學模式使他們獲得教學目標更及時,更方便,使他們學習積極性得到提高,內容更容易掌握、理解。
研究還發現,學生認為基于
(下轉第15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