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周清
班級管理中,班級制度到底重不重要?有了班級制度,是不是班主任就可以高枕無憂、一切照制度執行就行了呢?接下來以《論語》兩則和兩個案例進行討論和反思。
眾所周知,班級制度很重要。王曉春老師所寫的《做一個專業的班主任》中談到班主任影響學生的十種手段,其中第一條就是定規矩,即定班級制度;《論語·學而》中,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譯文】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最寶貴的地方就在這里。但不論大事小事只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制和諧,也是不可行的。”有子口中的禮即禮制,也就是禮儀制度。一個班主任,如果只一味著想著和諧,對學生沒有要求,沒有制度,肯定是帶不好一個班的。
有了班級制度,一切就穩妥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孔子也討論過這個問題,《論語·為政》中,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譯文】孔子說:“用政治禁令去引導百姓,用刑法去約束百姓,百姓只求免于受罰,心中并沒有羞恥的感覺;用道德來引導百姓,用禮制來約束百姓,百姓有了羞恥之心,就會自覺地遵守規矩。”從孔子這段話可以看出,一味地只靠制度去管理,被管的人只會越來越麻木,只會選擇逃避懲罰,僅此而已。而我們面對的是心智不成熟、逆反心理特強的初中生,一味地強調制度管理,后果只會更加糟糕。這就是為什么有的班被管得很死,初一還可以,到了初二、初三就不怎么樣了,班級秩序甚至一團糟。
接下來,以班級管理中的兩個案例繼續予以討論和反思。
反思案例1:常規管理。
2013年9月,1302班是一個起始年級的班級,63個學生來自全省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小學,常規習慣也各不相同,有的習慣很好,有的卻很糟糕。記得第一周軍訓期間,違紀違規的學生大量存在。前三天,就有打架的;有在寢室打牌的;還有晚上睡不著、兩人隔著寢室擂墻的;等等。在第一周學校的班級常規評比中,我們班常規分在24個班中名列倒數第一。“把危機當契機”,接下來,經過精心準備,利用自習課的時間,我開始了我的煽情:“我們在座的63位同學,雖然來自全省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小學,但為了我們共同的目標,為了成人成才,我們聚在了一起,現在我們有了一個新的團隊、一個新的家,那就是我們的1302班,首先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慶祝和迎接這個新家。”大家馬上報以掌聲。稍作停頓,我掃視了一下全班,繼續著我的演講:“從你們熱烈的掌聲中,我看到了你們每個同學對這個新家的熱愛和期待。我相信每一個正常的同學都希望自己生活在一個優秀的班級里,但我還是好奇,不知有沒有不希望的。請希望我們班成為優秀班級的同學舉手。”正如預料的那樣,大家都舉起了手。帶著對大家肯定的笑容我再次掃視了一下全班:“看來我們都是正常人。”在全班的笑聲中我繼續引導:“看來大家都希望我們班成為優秀的班集體,作為你們的班主任,我當然也希望。接下來,我們一起來討論一下,怎樣才能實現我們共同的目標,讓我們班變得優秀。”有的學生說提高成績;有的學生說整頓紀律;有的學生說發揚民主;還有的學生說要有愛心;等等,大家發言很積極,我對發言的學生都一一作了肯定。接下來我又問了一個問題:“我們國家現在飛速發展,也在不斷改革,關心時事政治的同學會發現很多政府報告中談發展、談改革時,都會說穩中求進。這里為什么先要穩呀?”接下來,學生們講了很多,其中有學生就講到了,只有穩才會使發展得到保障。我對這個學生的說法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后,回到主題:“我們班要發展,我們班要優秀,是不是也首先要穩呢?贊成的請舉手。”每個學生都齊刷刷地舉起了手。一切朝著我預設的方向發展。接著我又拋出了一個問題:“首先要穩,嗯,不錯,這是我們剛才達成的一個共識。那怎樣才能保證我們班的穩呢?”有了前面的引導,學生發言也越來越積極,在一番討論之后,我們又達成了一個共識:“國家能穩,那是因為有制度、有法律;我們班要穩,我們也一樣要有制度、有班規。”抓住了學生的心后,制訂班規也就水到渠成了。制定班規的過程中,我們又達成了一個共識——班規制定三原則:①簡單易操作;②全班認可,認可的方式就是舉手表決;③有執行人。一條班規出來后有專人負責,在執行過程中,負責人可以不斷完善班規,新班規如被全班學生認可,對該負責學生予以獎勵。在制定了一系列班規后,全班學生有了對優秀班級的向往,有了共同的目標,更有了對班規的心理認同,在第二周常規評比中,我們班常規分一舉拿下了24個班的第一名,接下來的一個學期,每周常規評比,我們班都是一顆星,每個月都被評為常規優秀班,整個學期被評為“常規管理優秀班級”和“學習成績優秀班級”。我高興之余,在認可了班級制度重要性的同時,更看到了管理中抓住學生的心的重要性。
反思案例2:取外號風波。
取外號,對于初中生來說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只不過好的外號會讓當事人倍感榮耀,甚至因為外號變得越來越優秀;但不好的外號也許會讓當事人很難堪,甚至很痛苦,可是當事人越反對,別人還叫得越頻繁。有一天,班上的一個小個子男生張XX一臉委屈地走進了我的辦公室,還帶著一絲哭腔:“羅老師,我要向你報告一件事,他們給我取了個外號,叫我張天狗。”“那你喜歡這個名字嗎?”我故意這么問了一句。“不喜歡”,這個我認為正能量十足的小男生連連搖頭。“那誰給你取了這個外號,又有哪些人叫你這個外號了?”然后他就講出了一大堆名字。“好,羅老師知道了,我會幫你處理的。”安撫他后,我并沒急著把他剛剛告訴我的那些學生喊過來批評一頓,因為據我了解,班上給別人取外號的情況,并不止這一例。“把問題當課題”,能否以此為契機,解決取外號的問題呢?帶著一種研究的心態,利用下午自習課的時間我走進了教室。
師:“同學們,你們小學時有沒有被別人取過外號或叫過別人的外號呢?”
生:“有。”
我們班的學生很單純,異口同聲地做出了回答。
師:“那你喜不喜歡別人叫你的外號呢?”
生:“不喜歡。”
學生幾乎都這么回答,這倒出乎我的意料,因為之前我估計總有那種既好聽且當事人又喜歡的外號吧,不過回憶當時自己讀書時同學之間的外號,還真沒幾個好聽的。我看了一下全班學生,發現其中有幾個學生聽到“外號”二字,似乎特別反感,簡直就是一副深惡痛疾的樣子,看來這幾個學生小學時一定是深受外號之苦了。這一切我都看在眼里。
師:“那你們希不希望別人給你取外號啊?”
生:“不希望。”
這個回答在我的意料之中。
師:“那你們想不想給別人取外號呢?”
學生們笑而不答。我稍作停頓,帶著微笑掃視了一下全班。
師:“在我們班,給別人取外號,我是支持的。”
在學生驚訝的目光中,我再次重復了自己的態度:“是的,我支持任何同學給別人取外號。”再次稍作停頓,我話鋒一轉。
師:“但是,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被取外號的當事人喜歡這個外號。”
剛好前兩次數學單元測試匡XX都是滿分,我也剛好借此機會表揚他一下。“比如,匡XX前兩次數學單元測試都是滿分,而且他又特喜歡數學,我們就叫他‘數學小王子吧。”學生們覺得這個外號挺有趣的,全班一片笑聲。“就是不知道匡XX喜不喜歡這個外號。”匡XX在同學們的笑聲中,激動得漲紅了臉,同時使勁點頭。看來他也挺喜歡這個外號的,這在我的意料之中。“好”,我繼續強化剛剛的規則:“因為匡XX喜歡這個外號,以后我們就都叫他‘數學小王子。”
接下來,我繼續引導。
師:“那要是別人給你取的外號,你不喜歡呢?比如叫你阿貓阿狗。”
學生們笑了一下后,一切都在我的預料中,大家都認為不可以取別人不喜歡的外號。
師:“那如果以后我們班有人給別人取了當事人不喜歡的外號,我們該怎么辦啊?”
生:“我們要制定一項班規,懲罰給別人取外號的人。”
師:“怎樣懲罰呢?”
生:“寫五百字的說明書。”
因為班上有個約定,誰能為班上制定一個大家接受的班規,將會得到一定的獎勵,所以每次講到制定班規時,大家都異常踴躍。
生:“罰掃一周的地。”
生:“扣操行分。”
師:“還有沒有?”
生:“叫這個給別人取外號的同學阿貓阿狗。”
聽到這個懲罰,我和其他學生不由地一起笑了起來。
師:“這個懲罰還挺有趣的,行,就按這個同學講的,叫取外號的同學阿貓阿狗。”
停頓了一下,我繼續話題。
師:“叫多久呢,難道從此就叫這個同學阿貓阿狗嗎?那也太殘酷了一點吧。”
生:“那就叫一個月。”
師:“太久了,心里不陽光。”
生:“一個星期。”
師:“還是久了。”
生:“三天。”
師; “三天也久了點,你想一下,如果別人叫你三天阿貓阿狗什么的,你不是很難受嗎?這樣吧,給羅老師面子,一天,怎么樣啊?”
大家欣然同意。但意外的是這時周XX同學舉手反對:“羅老師,能不能不叫阿狗,我從小就很喜歡狗,這樣侮辱了狗。”
沒想到還有這樣的情況,我帶著笑容讓她先坐下。
師:“呵呵,還有這個情況啊,這樣吧,大家同學一場,給周XX面子吧,不叫阿狗,只能叫阿貓,贊成的請舉手。”在一片笑聲中,全班學生齊刷刷地舉手通過了這條班規。按照班規制定三原則,需要執行人,經大家商量,由三位學生來執行這條班規。在舉手自薦的過程中,沒想到其中有一個就是給張XX取外號的那位學生,順水推舟,由這個學生和另外兩位學生共同執行這項班規。就這樣,我并沒有對給別人取外號或叫別人外號的學生予以嚴厲懲罰,而是在一個愉悅的氛圍中,既教育了這些學生,又形成了一條班規,讓學生們既覺得好玩,又成為這條班規的受益者,以后不用擔心別人給自己取外號了。
一個班級的管理中,班級制度無疑是重要的,法治是無可替代的,但同時德治、心治能讓學生有是非觀念并從心里接受這種是非觀念,法治、德治、心治是班級管理中的三駕馬車,相輔相成。1302班在這種理念的管理下,初中三年中雖然常規和成績曾有起伏,但總體來說非常不錯,我在這三年中也先后兩次被評為年度優秀班主任,一次被評為優秀德育工作者,中考成績本年級學生在湖南省長沙市名列前茅,1302班合格率百分之百,全A人數在全年級24個班中名列前三,我獲教學成果特等獎。欣慰之余,我對這種管理理念也更加認同!
(作者單位:湖南省長沙市長郡濱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