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
【摘 要】在中學地理教育中,鄉土地理教育至關重要,關系到學生能否加強地理知識與實踐的聯系,從而獲得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基于這種認識,本文從認知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這三種能力培養角度探討了鄉土地理教育的開展問題,從而為關注這一話題的人們提供參考。
【關鍵詞】鄉土地理教育;認知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
一、引言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高中地理教育過去長期偏重理論知識傳授,從而導致理論與實踐脫節,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而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學生能力的培養問題也引起了各中學的重視,開始引入鄉土地理教育加強學生能力培養。因此,還應加強如何利用鄉土地理教育培養學生能力的問題研究,從而更好的推動中學教育的發展。
二、鄉土地理教育概述
所謂的鄉土地理教育,其實就是利用本鄉本土的地理知識開展地理教育,為區域地理教育的重要組成內容。在高中地理教育中,鄉土地理教育將承擔課程教學的實踐任務,強調地方性和實踐性,能力利用本鄉本土的地理概貌、人口和資源等內容引導學生完成地理觀察和地理現象的分析。在新課標中,鄉土地理內容被規定為必學內容,要求學生通過實踐活動理解本鄉本土地理,從而使學生的各種能力得到切實培養。
三、利用鄉土地理教育加強學生能力培養
1.加強學生認知能力培養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往往難以理解抽象的地理規模。而從高中生的思維過程來看,使學生由淺入深的學習地理現象,才能幫助學生對地理規律有更好的認知,從而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提供日常生活中的鄉土地理現象,則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通過近距離接觸和觀察完成地理現象的研究,從而由表及里的完成知識的學習[1]。所以,高中地理教師在教授教材中基本地理知識的同時,適時補充鄉土地理知識,則能利用鄉土地理教育加強學生認知能力的培養。
例如,在學習湘教版教材必修一中“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這一節的內容時,為幫助學生理解組成陸地環境的氣候、地形、土壤等因素的相互聯系,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一同分析黑龍江本鄉本土地區自然地理環境變化的原因。首先,教師可以介紹本土自然地理環境:“作為有山有平原的地區,黑龍江松嫩平原與小興安嶺過渡位置氣候為溫帶季風氣候,生長有針葉林、紅松、楊樹落葉林,并生存有東北虎、金雕等多種動物,生物多樣性豐富……”。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拋出一個問題“近年來,咱們家鄉生態環境不斷退化,野生動植物資源也在不斷減少,除了與工業生產等人為因素有關,還與哪些因素有關?”對于學生來講,出于對家鄉的情感,其將更加認真的思考有關內容。而通過引導學生得出“黑龍江屬于中緯度中溫帶大陸性季風區,因緯向環流變強,夏季風向北推受阻,最終導致黑龍江降水減少,容易產生自然災害和水土流水”等答案,則能使學生認識到“各種自然因素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其中一項因素發生變化會引起環境發生變化”,繼而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這一地理規律。
采取該種教育方式,能夠幫助學生在理論聯系實際的基礎上加深對抽象科學概念的理解,并且拓寬自己的地理思維,能夠對生活中地理現象從感性認知提高到理性認知。此外,以家鄉的地理知識展開教學,也能使學生立足家鄉建設思考地理問題,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科學文化素養,也能使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
2.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培養
在以往的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總是采取灌輸式的方法要求學生識記地理理論知識。但實際上,開展地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學會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踐問題,從而使學生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2]。開展鄉土地理教育,則能利用鄉土資源開展教學實踐活動,所以能夠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進而使學生取得更好的發展。就目前來看,高中地理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開展鄉土地理調查、鄉土地理活動等各種實踐活動,以便使學生有計劃的利用課外時間學習地理知識,并在解決生活實踐問題時運用地理知識,進而取得更好的發展。
例如,在學習湘教版教材必修三中“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和區域可持續發展”這一節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列舉黑龍江伊春被列為資源枯竭城市的實例。首先,教師可以講解伊春曾經的輝煌歷史:“伊春在計劃經濟時代,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林業資源,勘探到的金屬礦藏包含20多種,黃金儲備具全國首位,曾經是國家重要的木材生產基地……”。介紹這些內容后,教師可以提出問題“你們看現在伊春富裕么?”。在學生感到疑惑時,教師可以提問“誰知道伊春現在為什么貧困?”,然后要求學生利用課外時間調查這一問題。通過調查,學生將得出“伊春現在林業資源和礦產資源耗盡,人們紛紛選擇外出打工,本地經濟發展困難……”的答案。
通過鄉土地理教育,引導學生了解家鄉發展存在的問題,則能使學生聯系實際切實體會家鄉的變化,并在實踐學習中理解“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和區域可持續發展”這一概念,樹立合理利用資源的觀念。因此,采取該種教育方式,能夠將地理教學與社會經濟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使學生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得到培養,進而使學生完成對地理問題的科學判斷。此外,使學生真正了解家鄉,也能激發學生建設家鄉的責任心,并獲得改善家鄉環境的能力。
3.加強學生創新能力培養
在高中地理教育中,教師應自覺實施創新教育,從而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培養。而通過開展鄉土地理教育,教師則能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有計劃的加強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具體來講,就是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完成觀察鄉土地理事物這一命題的布置,要求學生從定性和定量兩方面開展數據調查工作,然后提出問題的新見解和新建議。
例如,在學習湘教版教材必修二中“交通運輸布局及其對區域發展的影響”這一節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列舉本地交通落后的實例,引導學生思考“交通落后導致家鄉哪些方面的發展受到了限制”。而通過開展實踐調查,學生可以給出“交通落后導致家鄉教育發展受到了限制,目前家鄉仍然沒有像樣本科大學”、“交通落后限制了家鄉農業經濟的發展,因為本地農作物難以被運輸到其他省份”等答案。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建設家鄉的熱情,要求學生根據本地經濟發展情況進行交通規劃圖的繪制,完成工業區、農業區、教育區等多個區域的規劃,并鼓勵學生設計新的地理事物。
開展鄉土地理教育,可以引導學生主動將收集到的鄉土地理知識匯集在一起。而借助學生建設家鄉的動力,則能使學生產生創新欲望。此外,開展鄉土地理教育實踐,也能突破課堂教學對學生創新行動的限制,從而使學生在實踐中獲得創新思維和技能的培養[3]。因此,采取該種教育方式,可以使學生在觀察和收集地理知識的過程中,對學習到的地理知識產生新的認識,并產生利用地理知識設計新的地理事物的意識,進而獲得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
四、結論
通過分析可以發現,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還應加強鄉土地理教育,以便使學生的認知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等多種能力得到提高。所以,采取該種教育方式,不僅能夠加強學生科學文化素養的培養,也能使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得到培養,從而使學生產生為家鄉建設作出貢獻的欲望,繼而為社會發展培養出創造性的人才。
參考文獻:
[1]王婷,閆旭青.淺談鄉土地理教育在中學素質教育中的作用[J].才智,2015,28:295.
[2]孫婷婷.鄉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滲透及建議——以延邊地區為例[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6,05:164-168.
[3]馬福行.鄉土地理教學與創新教育接軌“三部曲”[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1,10: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