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敏
【摘 要】本文在分析當前就業形勢對高職會計專業學生職業能力的要求,以及高職會計專業教學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以就業為導向的改革建議:根據就業目標構建會計專業教學體系;豐富課堂內容,改變教學方法;重視培養工作技能,增強教學實踐性;積極吸納社會力量,共建職業崗位培養模式。
【關鍵詞】以就業為導向 高職 會計專業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7C-0143-02
當前,伴隨著改革的深入,經濟增速進一步放緩,整體的就業環境以及就業形勢并不樂觀。而隨著“供給側”改革的深入推行,對產業結構的調整,會對勞動者的就業產生不同的影響。由于會計的專業性較強,用人單位對學生的職業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然而當前高職會計專業教學中存在較多的問題,阻礙了學生會計職業能力的提升,對此,應進行相應的教學改革。
一、當前就業形勢對高職會計專業學生職業能力的要求
高職會計學生職業能力主要包含兩個方面:專業能力與工作能力。在新的就業形勢下,用人單位對學生的職業能力有新的要求。
(一)專業能力
專業能力是指所學專業即會計學的基本專業知識,主要包括財務會計、基礎會計、會計電算化、稅收等課程中所蘊含的能力標準。這些基本課程,可以說是高職會計專業學生的基礎,只有學好這些課程才能畢業后能成功邁過日后工作的準入“門檻”。
(二)工作能力
工作能力是用工企業與單位所看重的除基礎專業技能外的延伸技能。舉一個例子,一份財務報表不僅要會做,還要會深入分析,能夠陳其利害并給出一些合理的建議,協助公司決策者出謀劃策。財務分析決策能力、財經信息閱讀理解政策的能力等只有在實際工作中才能獲得的能力,都可以看作是工作能力。
二、高職會計專業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高職會計專業教學中仍存在一些問題,阻礙了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具體如下:
(一)教學體系缺乏活力
伴隨著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入,我國高職院校在近年來也在不斷嘗試構建新的教學體系,尤其是借鑒美國等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理念而進行的改革嘗試。然而,如今看來,雖然有部分地區取得了優異的改革成果,但也有部分未能取得應有的成效。一些人認為改革并不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因此對于打破傳統教學體系是極其不情愿的,在課堂上依然選用以前的學科教材,改革沒有真正落在實處。我國大部分高職會計專業的教學仍然采用傳統的“三大課”模式,即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三段式教學體系,缺乏活力。另外,也有部分人對改革文件照搬照做,改革文件中要求重實操就一味傾向學生的實操課程,卻疏漏了大量的基礎專業知識的教授,導致學生還未理解基礎知識就學習實操課程,可謂得不償失。
(二)教學方法過于死板
目前高職會計課堂教學中,存在一些老師教學方法單一古板的問題。多數學生在上專業課的直觀感受就是,老師在課堂上在不停講,而學生在下面也不敢大膽提問,師生之間存在著嚴重的溝通障礙。而部分老師有“唯成績論”傾向,盲目地為了做題目而做題目,有的時候甚至會忽略與事實的客觀聯系。例如,一位會計專業教師在課堂上要求學生計算某中外合作企業的4位副董事長在2年后所拿到的公司分紅份額。單獨來看這個題目并不難,按照老師所給的數據來計算很簡單,幾步就可以得出正確的答案。但是,這個題目在題干之處就存在常識性的錯誤,我國《公司法》第一百一十三條中關于公司董事長有著明確規定,即董事長允許有1-2人擔任,那么題目中4位副董事長的設定就存在常識性錯誤。在會計學這門與事實聯系密切的學科,這種盲目出題和做題的做法是有害的。高職會計教學中存在的教學方法死板的問題,有時候甚至會導致學生在畢業以后的面試求職中,雖然紙面成績漂亮,卻仍然難以找到一份令人滿意的工作,因此亟須改變。
(三)教學缺乏實踐性
高職教育相比較于其他類型教育而言,核心競爭力的就在于更注重實踐能力培養。因此,在高職會計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這種實操建立起來的優勢。然而,在傳統的會計教學中,充斥著大量的概念、算法、表格數據等枯燥的數據,部分高職會計專業老師,也是只注重解題、答題,這樣一來就會使得教學質量大打折扣。一些學校開設的會計實操課,也大多是在電子教室使用模擬的軟件,并且這些所謂“實訓”的課程基本和實際脫節。學生在進行模擬造作的過程中,也很難和實際聯系在一起,更不能達到實訓想要達到的熟悉實操流程增加實操能力的要求。
(四)專業對口參與方較少
學生的就業率往往決定著一個高校口碑的好壞,而學生的就業其實就是獲得社會上的企業部門的認可。有一些高職院校只知道埋頭辦教育,不懂得充分調動社會和企業等資源和力量進行合作辦學,使得專業對口參與方較少,不利于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這種只知道埋頭辦學的做法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因為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不僅僅是學校單方面的責任,一味地局限于校園之中,只會使學生職業能力形成的環境愈發單調,這種單調的環境對于學生未來的就業以及學校未來的發展都是不利的。所以,高職院校要努力將與之相關的社會對口單位與企業積極帶入學生的培養環境中來,以此來豐富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環境。
三、以就業為導向的改革建議
(一)根據就業目標構建會計專業教學體系
不斷深化以就業為導向進行高職教學改革的目標,要全方位、一體化地設計改革方案,既要考慮到改革的難度及阻力,又要做好充分的吃苦準備,扛得住壓力,堅持正確的改革方向。要將高職會計專業教學改革與就業目標掛鉤,將改革具體落到實處。會計專業教學應根據不同企業部門的需要,設立與之逐一對應的不同崗位,并相應地對會計專業教學進行細化。例如,可根據固定財產這個會計大類細分為固定財產類的專項會計,或者根據材料管理這個類別設立材料會計。會計科目下屬資產、負債、所有者、成本、損益五大類目,可以根據市場上的需求建立專門的職業會計的培訓體系。
(二)豐富課堂內容,改變教學方法
在一些理論性很強的會計專業課程中,教師要嘗試改變教學方法,在課堂中爭取努力豐富課堂內容,為課程增添趣味性。比如,在“會計制度的建設”這個章節中,引入一些扣人心弦的小故事,可以講一講我國會計制度建設之初的艱辛與不易,可以將改革開放以后會計制度初步建立前后的一些實例進行對比,以此來豐富課堂的教學內容。又比如在“會計工作管理體制”這一課中,可以說一下工作管理制度建立的時間,同時可以舉一些不良會計違反該工作體制的實例,這樣都會讓高職會計課堂豐富多彩。同時,拓展學生的經濟視野,提高其對于經濟事件的熱心關注度,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良好習慣。
(三)重視培養工作技能,增強教學實踐性
在同樣的專業知識水平下,用人單位往往更看重畢業生的工作技能。因此,高職會計專業教學中,在保證學生學好專業知識的情況下,應增加對學生拓展能力的培訓。例如,在教學課堂中逐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會計這門專業需要較強的信息收集與處理的能力,在進入工作以后能夠及時掌握業內動態,積極學習了解新的業務知識,相信會為以后的工作增色不少。在教學中,溝通能力的培養也是不可或缺的。會計從業人員在一個單位或者部門中既要同內部的決策者打交道給予建議,又要接觸各個部門的不同角色,溝通能力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這種拓展能力的培訓,在我們的畢業生面臨就業時,會為其綜合能力的體現增色不少。
此外,根據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性強的特點,學校可建立校內、校外一體的實操訓練制度,只有建成這種立體的教學模式才能促使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有著本質的提高。針對目前我國高職原有實訓制度,可提出以下幾條建議:根據會計專業特點,提高課程中實訓課所占比例,爭取達到一周一節的頻率;建議在原有實訓基礎上,降低專業技能和基本技能的訓練,積極擴大綜合技能實訓內容范圍;在實訓過程中,應當事事具細,讓學生體會會計工作的嚴謹性,并且要求學生寫實訓日記記錄其真實感受與疑問;組織學校學生定期外出實習、見習體會會計工作真正的實際工作環境以及工作環節,并同學生積極交流體會。
(四)積極吸納社會力量,共建職業崗位培養模式
高職院校的職業能力培養不應僅僅由學校一方來完成,應爭取實現校企聯合辦學的職業崗位培養模式。學校應積極吸納社會相關企業、人士來為學生的就業指明方向,例如,設立就業指導委員會,聘請相關的企業以及地方財政的人士兼職進行指導,也可以定期向他們征詢對于學校課程設置的意見;定期同企業舉行企業招聘會,或者企業意向會,讓學生在在校內就逐漸熟悉企業,了解企業。還可以借助某些行業平臺,利用校園自身師資力量的優勢與社會企業進行合作。這樣一來,學校既能獲得寶貴的工作經驗與第一手數據,又鍛煉了學生的實操能力。
總而言之,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教學要立足市場需求,以就業為導向,更好地為社會培養高水平的會計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彭東生,袁紅萍.高級會計實訓與審計實訓教學的無縫對接[J].商業會計,2013(20)
[2]李英.高職教育“2+1”模式會計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保障措施研究[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3(10)
[3]曾鴻英.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培養[J].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7)
(責編 蘇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