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有更
【摘 要】道爾頓制是帕克赫斯特女士針對班級授課制的弊端提出的一種個別教制的教學組織形式,道爾頓制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班級授課制的弊端,但是也有著自身的缺陷,本文發現,通過將班級授課制和道爾頓制相結合,能夠取長補短,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道爾頓制;班級授課制;結合
道爾頓制與班級授課制是兩種不同的教學組織形式,有學者認為在課堂教學中只能采用其中之一。其實不然,道爾頓制與班級授課制應該并且也能夠很好地并存于課堂之上。
一、班級授課制與道爾頓制的含義
班級授課制是指將處于同一年齡階段、知識層次的學生組織起來,劃歸為同一班級,按照同一的學習計劃、教學大綱、培養目標和學習進度進行教學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班級授課制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教學規模、提升了教學效率。但是,其關注的是班級整體,不利于培養個性。
與班級授課制不同,道爾頓制是美國學者帕克赫斯特創立的,它以自由與合作為基本原則,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要教學形式,將教室改為各科自習室,以學習公約的形式確定每科的學習任務,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的完成所有學習任務,即可進入下一階段的學習。道爾頓制對于學生個性的培養獨具優勢,然而,其教學效率問題一直飽受懷疑。
基于以上對兩種教學組織形式的分析,結合帕克赫斯特女士在英國進行的研究成果,筆者認為,在教學中將道爾頓制與班級授課制結合起來使用,是達到良好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
二、道爾頓制與班級授課制結合的合理性
帕克赫斯特在《適用于小學的道爾頓計劃》中雖然并未明確提及將道爾頓制與班級授課制相結合,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卻將道爾頓制與班級授課制共同應用于教學中,并取得了較好的實驗效果。
帕克赫斯特女士根據學生學習課程的類型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學組織形式。她將學校的科目分為兩大類:第一,以精神能力的發展以及獲得、為塑造一個明智且有用的公民所必需的知識為目的的教學科目。第二,以體格的發展、社會意識和情感的培養為目的其他科目。
教學科目以系統的知識學習為主,學生在這些科目的學習中都有自己的學習偏好和計劃,通過個別教學制,學生們可以自由的決定自己的學習計劃、并根據自身的興趣和需要完成學習任務,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自由的知識學習中實現自我的發展。然而,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其他科目卻不然,這些科目無法通過學生自學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例如:音樂、美術等藝術性科目的學習,學生是無論如何也無法通過自己觀看五線譜就懂得一首歌的唱法。因而,這些科目的學習需要在一定的教學氛圍中、在教師的指導與引領下學生才能夠有所提升。此外,一些宗教、語言類型的課程的學習,也適用于班級授課制的教學組織形式,因為,只有在集體的學習中學生才能切實體會到對宗教的虔誠、也只有在集體中學生們才能感受到集體力量的鼓舞與集體情感的激勵。
現代教育中提倡尊重學生、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但是作為獨立個體的學生最終都要走向社會集體,因此,在學校教育中教師既要注重通過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個性,也要注重通過集體學習培養學生的集體情感。因而,道爾頓制與班級授課制相結合,在學校教學中共同發揮作用,能夠達到更為理想的教學效果。
三、對道爾頓制與班級授課制結合的思考
在教學中將道爾頓制與班級授課制相結合,既能尊重學生的個性與自由,又能發揮班級與集體教育的優勢,這樣,能夠一定程度上有效的克服當前教育教學中的弊病,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
但是,將班級授課制和道爾頓制相結合,并不是機械的將兩種教學組織形式共同搬到課堂上,其實質是根據實際教學的需要發揮兩種教學組織形式的長處,從而取長補短,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至于如何使兩者進行結合的問題,筆者認為并無一定之軌。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不斷進行探索,既可以像帕克斯赫特女士一樣,以教學科目的特點選擇不同教學組織形式;也可以像上海北京東路小學的走班制一樣根據學生特點進行劃分,對于一些成績和自學能力較強的學生,多采用道爾頓制進行教學,而一些自學能力或者學習水平有欠缺的孩子可以適當的采用傳統的班級教學進行指導和監督。還可以將不同的教學組織形式運用于不同的教學階段,在授課前以道爾頓制為指導,使學生根據需要學習基礎知識,隨后,教師根據學生的需求采用班級授課的方式集中講解。總之,在教學中借鑒兩種教學組織形式的優點,綜合的加以運用,才能真正的提升教學效果。
當然,教學中采用不同的教學組織形式,會增加教學的難度,隨之,也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例如:如何確定采用何種教學組織形式的準則?不同的教學組織形式下如何對學生進行考核?這些問題都是現實亟待解決的問題,由于能力有限,筆者當前也無建設性的意見,但是,筆者相信,只要教學改革的方向是正確的,在不斷的研究和實踐中,我們的教育教學會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董慶萍.因材施教 完善教學——談語文道爾頓教學與常規教學的有機結合[J].現代教育科學:中學教師,2013(5):59.
[2]趙艷紅,黃少英,趙艷玲.舒新城與道爾頓制在中國的傳播[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3(4):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