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威
【摘 要】文章分析了目前政府信息化建設存在的缺陷,研究了信息化背景下社會管理創新的實現途徑,從做好頂層設計、完善互動溝通渠道、強化統籌與應用推進、完善保障體系等四個方面進行了詳細探討。文章對信息化背景下社會管理創新的實現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信息化;管理創新;實現途徑
黨中央在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決定中,明確要求“加強社會管理信息化建設,提高社會管理效能和服務質量”。在經濟建設快速發展的同時,社會管理存在許多亟待破解的難題。充分運用信息化創新社會管理,是順應信息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是推動政府職能轉變的必然選擇。但是,毋庸置疑,政府信息化建設也存在很多共性的缺陷,極大地限制了其功能的發揮。
當前政府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共性缺陷主要有:(1)信息采集方法落后,不及時更新。每個部門和機構各自為政建設信息管理系統,相同的基礎數據有不同的采集方式和管道。有些甚至采用人工調查摸底采集數據再手工錄入存檔,紙質材料逐級上報這種非常原始的采集方式依然盛行。結果是不僅效率低下,同時也造成信息更新不及時、不準確。(2)是信息共享不充分,使用效率低。有的信息管理系統就是簡單地將現有臺帳的基礎數據電子化和網絡化,信息橫向不能開放、共享,降低了信息的使用效率。這種為信息化而信息的信息系統,沒有真正的受益者,最多只能幫助上級了解基本情況,無法真正發揮信息系統的管理功能。(3)是功能單一、信息量小、使用不便。對信息化建設理解偏差,甚至扭曲信息化建設本質,使各種信息管理系統的推出,既不能提高工作效率也不能減少工作量。大部分辦公系統只有簡單的辦公手段和發布一些臨時信息,幾乎沒有關鍵的、常用的信息。此外,與社會管理考核機制結合不緊,缺乏互動性等。
這些缺陷的存在,不是某個人或者某個部門造成的。主要是體制和人的惰性所致,更重要的是領導聽不到不同意見或者不愿意聽取不同意見,甚至是對信息化建設理解偏差所致。各級政府、政府各部門爭先恐后相繼推出各種不同的信息管理系統,有的是照貓畫虎、相互復制,有的是不作調研、沒有論證。這種情況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不僅會直接造成財政和信息資源的巨大浪費,更重要的是將間接造成人力等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
當前,社會管理所需信息迅速增長,沒有一個科學的信息管理系統,科學的社會管理也無從談起。因此,在信息化背景下社會管理工作應重點做好以下幾點:
1 做好頂層設計
頂層設計作為信息化社會管理體系構建的基礎,其構建效益直接影響著信息化社會管理體系服務質量,已經成為新時期社會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1]。頂層設計過程中要以服務型政府為核心,在該基礎上設計、開展和推廣社會管理內容,形成專題,其具體內容包括:
(1)健全社會管理機制。依照社會管理需求對社會管理機制進行調節,細化和深化社會管理規劃框架,對各部分工作內容實施約束,從而為信息化背景下的社會管理工作奠定堅實的制度和組織框架;(2)完善社會管理技術。結合信息化技術內容形成基于信息體系的社會管理體系,建立智能化、信息化、集成化社會管理結構,依照該需求配置系統軟、硬件,實現設備調整及完善;(3)強化社會管理資源配置。對社會管理組織關系進行強化,依照關系結構合理配置資源內容,在有限范圍內實施資源共享,從而保證信息資源能夠互聯互通,從而降低頂層設計中的資源浪費或資源重建;(4)建立社會管理綜合平臺。社會管理綜合平臺需要對大數據資源實施合理運用,結合各級政府工作結構及服務器設計對網絡進行連通,及時更新數據庫信息,借用平臺對數據庫信息進行發布、對外部數據進行采集,實現綜合數據庫的透明化、公開化、全民參與化,降低政府腐敗[2]。
2 完善互動溝通渠道
新時期社會管理溝通渠道構建的過程中要對信息化體系進行合理利用,結合社會公眾習慣及網絡特性形成便捷、簡單的溝通路徑,從而確保群眾能夠直觀了解溝通內容,“直接”溝通,提升群眾的參與率。
互動溝通完善的過程中政府部門要對互動溝通內容進行講解,確保人民群眾能夠充分認識到互動溝通渠道的作用,引導和鼓勵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到互動溝通的過程中,從而為社會服務信息建設及發展創造良好的群眾基礎。要對互動溝通工作內容進行完善,依照互動溝通渠道及互動溝通目標構建對應約束制度,確保人員能夠發布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的信息,形成正確的輿論向導和討論方向,構建良好社會管理互動溝通氛圍。要對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進行完善,建立信息化管理機制,對社會管理平臺信息進行約束,在信息獲取過程中實施對應篩選,從而為政府部門與人民群眾交流創建和諧的環境,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3]。
3 強化統籌與應用推進
政府要落實項目主管部門,統籌規劃、上下聯動、黨政一體,制定出臺相關配套政策,加強新技術應用,統籌好社會管理的信息化建設規劃,明確規劃目標與實施計劃,落實責任。要進一步加大信息化基礎設施的投入,整合資源,構建貫通上下、橫向協同、反應快捷、支撐有力的信息化管理體系,有效提升社會管理能力。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建立一個橫向可復制、縱向可集成的全方位、立體化的信息管理系統,使各種信息高度集成、完全共享,充分利用云計算等技術,實現“集約化、少投入”,加快基礎信息資源的整合,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社會管理信息網絡體系,實現公共信息共建互通。明確數據與信息規范,建設省、市的電子政務數據中心和統一標準的業務協同支撐平臺,真正實現協同辦公和聯合監管的網絡化。同時,要建立多方聯動的應用管理機制,實行信息“分頭采集、關聯使用”,推進社會管理由“多頭分管”向“協同管理”轉變,形成社會管理的大數據、大平臺、大聯動。
4 建立完善的保障體系拓展應用領域
社會管理保障體系構建的過程中要從管理機制及信息化體系兩方面出發實施細化和完善,這樣既可以保證操作層面的合理性,也可以提升管理層面的精確度,對管理保障工作的落實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政府要加大財政資金在信息化社會管理體系構建中的投入,通過該資金為信息化管理資源購置創造良好的條件,從本質上提升設備、技術的先進性[4]。要強化人員激勵,對信息化管理組織內容進行完善,提升人員社會管理信息化技術水平,從而保證人員技術與信息操作需求相協調。要擴大信息化社會管理體系的運用,將其從社會管理層面拓展到社會文化層面和社會服務層面,加大新時期社會信息終端建設,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務信息運用效益,形成基層文化站、基層宣傳站、數字化圖書館、數字化信息服務站等,從而實現社會信息數據的全面共享。
【參考文獻】
[1]汪大海,南銳.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社會管理轉型升級——從碎片化社會管理走向整體性社會管理[J].學術界,2013,12:27-39+305.
[2]陳可.協商民主視域下的社會管理創新問題思考[J].行政與法,2013,12:49-54.
[3]浙江信息化背景下的社會管理創新實踐[J].信息化建設,2011,09:27-29.
[4]魏娜,劉蕾.社會管理創新背景下的和諧社區建設[J].甘肅理論刊,2011,06:119-124+2.
[責任編輯:朱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