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開知
【摘 要】本文從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教學現狀入手,找出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和實踐思路,以便為小學數學的教學工作提供一定的經驗借鑒。
【關鍵詞】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方法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小學數學的教學目標越來越多元化,目前,如何提高小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受到廣大教育學者的重視。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科學地引導小學生以正確的思維解決數學問題,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讓學生能夠獨立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因此,本文從小學教學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找出問題,并提出解決辦法,實施有針對性的改進策略。
1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1.1教材使用以機械忠實取向為主
目前,很多教師在課堂上仍采取傳統的教學模式,把教材作為唯一的教學指南,過分地依賴于教材內容,認為教材外的內容就是超綱,所以大多數教師都一味地嚴格執行課本上的知識點,這樣就使得教師不能充分發揮其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還影響到了學生創新思維的有效發展。
1.2問題脫離生活實際
眾所周知,數學這門學科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學生對其學習不能局限于課堂上的內容,但是很多教師在引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時,一味地追求問題是否新穎,在問題的創設上往往脫離生活的實際,語言過于繁瑣,讓學生讀不懂題目,更無法感同身受地去理解實際的應用情境,這樣就不易調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1.3教學思維和模式固化
小學數學教材中的知識點都是循序漸進的,每個單元之間的銜接十分緊湊,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因此,很多學生在每個單元的學習中都有一定的慣性,習慣用之前的思維去解決現有問題,這樣很容易混淆知識點。另外,應用題是多數小學生最頭疼的內容,很多教師也會采取各種辦法讓學生能愛上做應用題,比如給應用題分類,總結每類應用題的固定解法,同時還會通過默寫考試來督促學生背公式,讓學生看到題目就可以直接拿公式往里套,但是這樣的方法不得不說有些投機取巧,雖然確實能快速解答一部分習題,但是如果題目換種提問方式,學生可能就會亂了陣腳,導致其難以真正去理解題目的考查意義,剝奪了學生思考的能力。
2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策略教學方法與實踐
2.1倡導多樣化解題方法,著眼于提高學生解題能力
在實施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時,要倡導多樣化解題方法,著眼于提高學生解題能力,鼓勵學生運用不同的解題方法解決問題,鍛煉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引導學生主動尋找各種各樣的解題方法。教師在學生創新的同時,給予一定的提示,讓學生在現有的水平上發揮想象力,從書本上的知識點出發,探索科學的、適當的解題方法,絕對不可以讓學生“奇思妙想”、瞎套亂用。例如,教師可以對一些典型的題目利用多種解題辦法進行展示,幫助學生分析解題的原理。對于學生理解上的誤區,教師需要及時指正,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解題觀念,靈活科學地使用數學公式。
2.2基于學生實際情況培養其解題能力
學生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經常會碰到一題多解的情況,所以我們在培養學生多樣化解題能力的同時,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創設題目,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考慮每個學生的個體性、差異性。對此,教師要多花心思去了解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仔細觀察他們的個性,在實際的課堂中,用不同的引導方式進行教學。例如,筆者在講解《什么是周長》這一章節時,部分學生習慣用“長加寬再乘以二”的方式計算周長,而另外一部分學生習慣用“長和寬分別乘以二,再相加”的解題方式,這兩種方法都是正確的,我們需要尊重每個學生對解題思路的選擇,并給予適當的鼓勵,讓學生在遵循數學原理的基礎上多運用創新思維進行解題。
2.3設置情境法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情景教學法不容忽視,尤其隨著現代教學模式越來越多元化,培養學生的開放性思維勢在必行。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是十分活躍的,對事物充滿好奇,也有豐富的想象力,這時候教師就應該根據學生的特點,創造一個情景化的教學課堂,比如在課堂中引入一些童話故事、神話故事等,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有效地集中學生學習的注意力,讓學生在一定的想象空間里理解數學知識。例如,筆者在課堂中經常會創設一些故事情境,吸引學生將解題思維融入到問題情境中,如“小兔子想去看生了病的兔大娘,要想最快到達兔大娘家,應該選擇哪一條路線?”這一問題中,筆者會展示一些路線圖,讓學生仔細觀察,動手計算,最后得出結論。此外,買東西、找零錢等問題都存在于我們實際生活中,教師結合這些問題進行教學,會使學生覺得身邊處處有數學,懂得知識來源于日常生活,并能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結語
總而言之,小學階段的學生需要教師給予正確的引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地探索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多樣化方法,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仔細觀察學生的性格特點,有針對性地給予指導。
參考文獻:
[1]郝義龍.關于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方法多樣化的探究[J].才智,2014,(09).
[2]劉權.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方法多樣化的研究[J].新課程學習,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