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秀蓮
【摘要】加強對學生思想教育和學習生活的管理,教師必須加強自身素質的提高,以身作則,率先垂范,貼近學生生活,尊重學生人格,關心學生學習,走進學生心靈。那么,如何才能走進學生心靈,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呢?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際談幾點看法。
【關鍵詞】學生 心靈 健康
【中圖分類號】G6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8-0201-01
一、采用“冷處理”教育的方式
我們班某同學很不聽話,主要表現:上課吃零食,不認真聽課,多次提醒不予理睬;作業潦草,錯誤率高,讓他訂正,不訂正。我當時非常惱火,決定打電話向家長“告狀”,就在我拿起話筒的那一刻,我放下電話決定等自己冷靜下來再說。吃過晚飯,我打電話給其家長,詳細說了孩子幾天來的表現。聽了我的敘述,家長很惱火,表示痛打他一頓。我趕緊勸他們冷靜下來,并表明我今天打電話的目的不是告狀,而是與他商討教育孩子的方法。父母冷靜下來說:“辛老師,我以后一分零花錢都不給他了,如果以后他上課再吃零食,你就把零食扔了;作業寫得潦草就把他的作業本撕了,我們給買回來讓他重新做。我這孩子頑皮,你不給他點顏色瞧,他記不住。”我告訴他這樣的辦法只會使孩子的心靈受傷,孩子小,許多事情他不知道怎么去安排,去處理。比如,吃零食是孩子的最愛,上課吃零食可能是孩子沒安排好時間,剛買好零食就上課了,來不及吃,上課時聞著香味,手就情不自禁地伸過去,摸著摸著就想吃一口,就出現了上課吃零食這一幕。作為大人的我們,不應該一味地指責他,應該告訴他方法,作業的問題就是零食在作怪,上課注意力轉移到零食上了。若要追溯責任,老師要負主要責任,因為我沒有及時地告訴他方法,只是一味地批評指責。我很誠懇地向他父母作“自我反思”。父母聽了我的話馬上說:“老師,責任在我們。謝謝您!我們以后不再盲目責備孩子了。”
教育就像醫生治病,稍不留神就會毀人一生,給社會增加一份負擔。因此,我們教師真的是任重而道遠。教育者的眼里能融沙,對于孩子的小過錯多多分析,站在孩子的角度,多給予他們引導幫助,使孩子們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二、采用“長善救失“教育的方式
在教育過程中,我碰到一件事:那天,我像往常一樣吃過午飯,徑直向教室走去。午飯在學校食堂吃的幾個同學總是讓人放心不下,了解吃飯情況后,正打算離開,被一學生叫住了。這孩子很調皮,學習成績較差,每天不能按時完成作業,若完成作業那肯定是很潦草。可家長忙于打工,只有開家長會那天能見到面,平時很難聯系到家長。對于這樣的孩子,我一直想尋找他的閃光點,以此來激發他的學習積極性。今天,他又慢悠悠地把作業給我,在他筆下漢字都變形了。看著作業本,我雖然有點生氣,但我還是認真地批改著。當改到“個”字時,我被“個”字的一豎吸引了,是那樣地剛勁有力。我興奮地說:“你有進步了。”他一臉茫然。我接著說:“你看,你把這一豎寫得太棒了。”隨后,拿來書本作比較。我察覺他臉上有一絲喜悅。我趁熱打鐵讓他擦了重新寫,并補了一句:“老師相信你肯定行。”他拿了本子很認真地訂正起來。過了一會兒,他又拿著本子找到我,爽快地把本子遞給我。我微笑著接過本子,認真地看起來。看后,我高興地說:“誰說你寫不好字,你看這字寫得多棒呀。”他聽后高興地合不攏嘴,我第一次看到他潔白的牙齒,太美了。
以后,這位同學有了很大的進步,他的進步使我看到了大人眼中所謂孩子的懶、差,都是因為他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后,得不到大人的理解、幫助和鼓勵。孩子的健康成長迫切需要教育者有一顆容忍孩子缺點的心,有一雙會發現的眼睛,有一張舍得表揚的嘴。只要我們給孩子一個切合實際、肯定的評價,就能激發孩子的學習信心、學習興趣,就有可能改變孩子的一生。
三 采用“慈母般”式的教育
自從我們班級里舉行“貝殼小制作”活動后,我發現有位同學變了,對班級里的活動不感興趣了,我找他談過很多次,有時他漲紅著臉一言不發,有時淚流滿面答應我“知道了”。對于孩子的反常現象,我非常擔憂。
我通過家訪得知,他是個要強的孩子,班級里的活動他都要參加,都想得到老師和同學的夸獎。老師布置要舉行“貝殼小制作”的評比活動時,這位同學也報名了,他把想法告訴媽媽,媽媽隨便說了一句“你去參加吧”。孩子興高采烈地準備好后,找爸媽請求指導時,爸媽忙于工作編了個理由拒絕了孩子的要求,害得他白辛苦一場。
我想通過自己的行動來喚醒家長,每天找其家長談心,了解他的心理變化及需求。過了幾天,孩子愿意與我“同甘共苦”了,時常跟我談父母,聊同學。聊天過程中,我有意無意地向他滲透吸引父母注意力的訣竅、回家安排自己生活的方法,告訴他,不浪費每一分秒,讓每一分秒都變得有意義。一學期下來,孩子的進步很明顯:上課發言積極,學習成績達到優秀,平時還很喜歡與同學交往。家長似乎覺察到孩子的進步,每天來接孩子時都主動與我聊孩子,由平時的指責變成向我匯報孩子在家的積極表現。他們說得最多的是,孩子自覺了,每天回家先寫作業,再有選擇地看會兒電視,然后去看課外書了……我也及時跟他們講孩子的需求,并告訴他們,教育孩子不是學校單方面的事,任何一個孩子成績的取得都跟父母的正確引導是分不開的,跟良好的家庭氛圍是密不可分的。孩子正處于成長階段,家長應該要關注孩子的每一點變化,以免遺憾終身。聽了我的一番話,他父母特別感動。
一棵小樹苗,只澆水施肥而不見陽光,就難以長成參天的大樹;教育者對于小學生,就好比陽光對于小樹苗一樣,要使孩子茁壯成長,教育者要細心的觀察孩子,了解孩子的困惑與需求,積極地引導孩子,溫暖每一顆童心。讓我們每一個人都來關心、維護孩子的心理健康,讓他們的身心都得到充分、健康地發展,成為社會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