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
【摘要】《食品營養與健康》是針對各專業本科生開設的一門通識教育課程,旨在向學生講授營養科學知識,介紹食物、營養與人體健康的關系。本文介紹了課程任務和背景,并對教學內容設置和教學方法運用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食品營養與健康 通識課 教學 探索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8-0251-02
1.引言
合理的營養是人類智力、身體潛能和社會活動能力充分發揮的先決條件。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們對食品營養與自身的健康愈加關注。雖然如此,目前仍然有許多大學生對營養知識了解甚少,必須重視大學生的飲食營養指導。
2.課程任務和背景
《食品營養與健康》是為全校各專業本科生開設的一門通識教育課程,旨在向學生講授現代營養科學知識及人們合理營養需要,介紹食物、營養與人體健康的關系。希望通過該課程的學習,提高同學們的營養水平,在日常生活中活學活用、增進健康。所以具有很強的科學性、社會性和應用性。
3.教學內容的設置和教學方法的創新
本門課程自開設以來受到了全校本科生的普遍歡迎,每個學期均能達到選課人數的上限。選修該門課程的學生中,很大一部分同學的背景為人文、社會科學,專業背景和所處年級的不同,必定造成對知識的理解和領悟的差異。在與同學們的交流中發現,不少人文社科專業的同學理科基礎相對偏弱,對課堂上所授知識難以理解和記憶。針對這些情況,我們在教學內容的設置和教學方法選擇上進行了探索和創新,力爭通過教師深入淺出的講解和通俗易懂的語言讓同學們領會營養學的專業術語和基礎知識,通過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營養與健康意識。
3.1 針對課程任務和學生需求合理設置教學內容
通過對選課學生的調查以及與其他高校開設過類似通識課的教師交流發現,大部分同學選修該門課程的興趣集中于減肥、健身、美容、食療等話題,而對營養學的一些基礎知識往往表示難以理解或者感覺枯燥。所以就這需要授課教師正確引導學生對該門課程的認識,只有學習了基礎營養學的理論后,才能指導大家在生活中建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和習慣。那么在該門課程內容的設置上,既要保證同學們學習到營養學的基礎知識,又要照顧到同學們的專業背景和興趣,將這些基礎知識靈活地應用到日常生活中。所以該門課程的教學內容設置如下:
3.1.1身體需要的營養素
學習本部分內容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基礎營養學理論知識,主要介紹六大營養素的基本生理功能。包括三大產能營養素(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微量營養素(維生素和礦物質)及水的生理功能。同時對膳食纖維和其它功能成分進行介紹,強調它們對于人體健康的重要性。
3.1.2 補充營養素的途徑
這部分內容主要是讓同學們通過學習掌握飲食平衡的原則和途徑,了解常見食品的營養特點。主要講授常見食品的營養價值、全面補充營養素的方法(重點講授膳食指南與膳食平衡寶塔)以及如何改掉飲食壞習慣,從而杜絕營養不良癥發生。
3.1.3 做自己的營養顧問
該部分的教學目標是希望同學們掌握三餐分配的原則及營養素缺乏癥狀,了解控制體重的技巧,包括三餐分配原則與技巧,如何進行體重評價與控制,營養素缺乏癥以及應對措施。
3.1.4 營養與疾病防治
這一部分內容的學習旨在讓同學們掌握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癌癥等主要疾病發病的基本原因和飲食防治原則,讓同學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免疫力。
3.1.5 別煩去醫院
該部分的內容旨在讓同學們了解幾類主要疾病出現的征兆,掌握預防原則,重點和難點在于學習幾類主要疾病出現的征兆,常見疾病的演變過程,心理問題和生理疾病的關系。希望通過本章的學習讓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留意身體的征兆并及時采取診治,不要小病拖成大病;同時針對目前心理健康的突出問題,提醒同學們要關注心理健康,從容面對壓力,并注意合理的休息。
3.2 根據課程特點和學生興趣選擇教學方法
對于通識課來講,教學方法的選擇尤為重要,如果僅有教師講授輔以提問的形式,很難收到好的教學效果。所以我們在該門課程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進行了一些探索,并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3.2.1 豐富基礎知識講授方式
在緒論部分的學習過程中,不是簡單介紹本門課程的教學內容、考核方式等,而是通過“受用一生的十個營養學觀念”專題講座的方式,來引起同學們對營養學的興趣。通過幾年的觀察,發現這種方式對學生的吸引力很大,表現為課堂抬頭率很高,沒有出現學生退選情況。
在講授營養學理論知識的過程中,多采用形象生動的講授方法,將營養素擬人化、形象化。以講授蛋白質生理功能為例,蛋白質的功能概括起來主要有三個方面,即是人體組織的構成成分、構成體內各種重要物質和提供能量。我們將其歸納為人體的顏值擔當、身體的建筑材料和能量的戰略儲備。在講授必需氨基酸時,為幫助同學們記憶必需氨基酸的種類,我們按照苯丙氨酸、蛋氨酸、賴氨酸、蘇氨酸、色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纈氨酸這8種必須氨基酸的諧音編成順口溜方便學生記憶。同時,我們也十分注意在授課中對多媒體的利用,運用大量的圖片、視頻吸引同學們的注意力。比如在講授營養素的缺乏癥時,會在幻燈片中加入相應的缺乏癥患者的圖片,讓學生有直觀的感受;在講授維生素的時候,會給同學們播放各種維生素發現史的視頻,讓同學們了解維生素的發現過程,理解營養學的發展歷程。
3.2.2 通過案例教學、專題講座、課堂討論激發學生興趣
通識課與專業課不同,主要目的在于擴大學生視野,增加學生的知識面,所以案例教學和專題講座是非常適合于通識課的教學方法。在了解了營養學的基礎知識之后,我們會根據在開課之初對學生的調查以及一些熱點營養學問題進行案例分析和專題講座。比如如何科學地控制體重,蔬菜水果的顏色和營養素的關系、如何科學補鈣、如何科學飲水、如何避免日常生活中隱形脂肪的攝入。學生對這些案列、專題的興趣十分濃厚。除此之外,我們還會搜集媒體上一些比較火熱的素材,在課堂上與同學們進行討論。比如時下流行的食物相克理論和一些與營養、健康相關的視頻《糖之真相(The Truth about Sugar)》,《Sugar or fat, which is worse?》。同學們在討論過程中積極發言、課堂氣氛十分熱烈,甚至有同學們在課后還與教師繼續討論,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這些方法均有力地促進了同學們對所學知識的消化和鞏固。
3.2.3 利用平時作業和課程考核引導知識應用
本門課程的考核方式是采用平時作業加結業考試的方式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定,主要目的是考察學生利用本門課程所學知識指導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以及生命質量的提升。所以在平時作業中,我們要求同學們回顧并記錄自己一天的食物構成種類、當日進餐次數和時間、食物的加工烹調方法等,根據所學的平衡膳食的基本原則等知識,評價自己當天的膳食情況,提出膳食改進意見和建議。而在結業考試中,考題設置盡量貼近生活,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活學活用從而增進健康。
4.結語
作為食品學院開設的一門通識課程,我們希望通過對《食品營養與健康》的學習,促進學生了解如何獲得最佳營養、如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何提升生命質量三個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幫助指導學生解決他們一生中可能面臨的健康與工作生活的矛盾,有效地進行身體及心理的雙重保健,獲得營養健康知識,既會工作,又會休息,從而提高生活的質量,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李宇,孫鐘雷.營養與健康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學與實踐[J].科教文匯.2012(10)
[2]李榮素.重視大學生的飲食營養指導[J].河北財經學院學報.1995(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