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威海)商學院,山東 威海 264209)
互聯網金融時代下對商業銀行經營發展的探索
陳鴻偲
(山東大學(威海)商學院,山東 威海 264209)
“互聯網金融”在本質上呈現出一種拓寬銀行金融介質范圍的資金融通形式和資金脫離銀行信用中介進行的直接融資現象。目前在投融資方面商業銀行仍占絕對的主導地位和壟斷地位,但隨著我國信用水平的發展及金融創新技術的完善,銀行的傳統經營模式將會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诖?,本文就商業銀行經營發展問題進行了探索。
互聯網金融;商業銀行;經營發展;戰略選擇
無論在任何時候,商業銀行也離不開它企業的本質——盈利性組織,但其經營范圍不是一般的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領域,而是貨幣信用領域,創造不是商品的使用價值,而是能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存款貨幣,這些與生俱來的特征造就商業銀行的經營狀況必然關乎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在不完善的金融體系和不發達信用狀況下,我國呈現的是一種銀行資本中國有銀行占主體,資本所有中全民所有占主體的銀行體系。截至到2016年12月,5大國有銀行資產和負債比例分別占商業銀行總資產、負債的48%和47%;中國工商銀行股權結構中國家持股比例達69.3%,中國銀行達64.0%,建設銀行占57.1%,中國農業銀行達82.3%,交通銀行達31.0%,而剩余股權基本由國有法人持有;股份制商業銀行中股權絕大部分為地方政府與企業所持有,部分為個人和其他機構所持有。
在現階段資本市場發展程度的限制下,政府必須對商業銀行進行干預和支持。一方面,不能放任商行自由競爭,在脫離掌管和監管下,個別銀行追求規模經濟,在競爭中獨樹一幟,最終形成大而不能倒的局面,影響經濟安定;另一方面,我國商業銀行體系的特征使得政府的意愿可以通過商業銀行得以表達和實現,商業銀行成為國家貨幣政策實施的重要途徑,政府有必要和義務完善銀行建設體系和監督管理體系,在銀行經營模式轉型中擔當協助者的角色。
國家對于商業銀行的支持使得民眾增強了對其的信心,也增強了銀行業對自身發展的信心。正如其他企業一樣,商行放在首位的事情便是盡可能地創造利潤,而市場上大的資金流來自于規模大的企業,同時大企業因規模效應信用條件較好,因此在存貸上,銀行便樂于與大企業建長期立合作關系,將主要盈利群體定位在大企業。一直秉持的“二八法則”使得小微企業、個人和家庭融資困難,同時投資者的保守和投資渠道的限制使得在低存款利率水平下,儲戶仍然愿意將資金存在銀行。
而這時互聯網金融時代的悄悄來臨,第三方支付、p2p模式、眾酬模式等迅速發展起來,卻是掀起了一陣狂風驟雨。目前我國商業銀行仍占絕對的主導地位和壟斷地位,但隨著我國信用水平的發展及金融創新技術的完善,可以預見,銀行的傳統經營模式將會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尤其是零售業務的客戶將會被互聯網金融模式逐漸稀釋。
2016年以來,我國逐漸進入互聯網金融整治和規范化運營階段,互聯網金融各業態開始呈現野蠻生長轉向理性回歸的趨勢。商業銀行卻不能因此樂觀,p2p模式、眾籌、互聯網理財等模式已經將相當規模的資金從銀行吸引出去,互聯網金融發展趨勢是必然的。并且伴隨著金融市場和信用條件的發展,屆時,不管是與銀行有合作關系的大企業還是保守散戶們也要被吸引過去,如果商業銀行還無所作為的話,還有其立足之地嗎?在互聯網金融崛起的時代,有觀點認為未來商業銀行將不復存在。筆者以為倒不至于如此,但是銀行大改造將不可避免。
互聯網金融最早起源于美國。伴隨著20世紀90年代開展互聯網技術民用化,在產業投資基金和各種風險投資基金的支持下,互聯網技術外溢效應極大帶動互聯網與商業和金融領域廣泛融合。不斷出現的網絡借貸、綜合金融服務網站、金融支付系統的電子化等互聯網金融產物降低了客戶對商業銀行存款的投資需求和貸款意愿,從而使商業銀行信用收縮、盈利下降,導致商業銀行經營遇到困難。隨后在其他西方發達國家,如日本、德國、英國,也迅速掀起互聯網金融發展浪潮。
在我國,互聯網金融直至2013年才正式發展起來,目前還處于發展初級階段。然而在后發優勢下,互聯網金融取得了驚人發展速度和規模,但同時伴隨著風險和監管問題。2016年以來,我國逐漸進入互聯網金融整治和規范化運營階段,互聯網金融各業態開始呈現野蠻生長轉向理性回歸的趨勢。“互聯網金融”在本質上呈現出一種拓寬銀行金融介質范圍的資金融通形式,和資金脫離銀行信用中介進行的直接融資現象。在當前資本市場不發達的階段,作為居民基本金融投資渠道的還是儲蓄,商業銀行依舊是首選投融資的機構,但自2013年互聯網金融元年以來,商業銀行經營規模、存貸款增長速度等有所放緩。
(一)影響商業銀行經營規模
圖1-1反映出2006年至2010年和2014年至2016年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總量及其增長率的變化趨勢。其中,2014年和2015年兩年資產負債的增長率為較低水平,商業銀行經營規模發展速度減緩。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總量歷年變化必然受多方面影響,其中像貨幣政策、資本市場發展等因素,但2013年-2015年正是互聯網金融迅速崛起的時期,互聯網金融沖擊這一因素不容忽視。也就顯現出:在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銀行業經營規模的發展受到影響,而未來這種趨勢是否日趨明顯將取決于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尤其是與互聯網金融機構之間的角逐。

資料來源: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金融與經濟社會發展統計數據庫,2006-2016其中,2011-2013年數據由于統計路徑不同不能使用
(二)分流商業銀行存款
互聯網金融中以p2p信貸、眾籌和網絡資產交易等為代表的投融資、理財平臺發展迅速,在投融資總額方面,與2015年同期數據相比,2016上半年的互聯網金融市場投融資規模增長達337%以上。互聯網支付機構、互聯網電商也同樣占據了大量長尾客戶的資金,進一步分流商業銀行存款。圖1-2反映出工商銀行2005年至2016年存貸款余額及貸存比率變化趨勢,可以看出從2013至2015年3年里工商銀行存貸款余額增長率放緩,2015年至2016年增長率又有所上浮,這正和互聯網金融發展狀況相契合。

資料來源:工商銀行年報,2005-2016年
(三)影響商業銀行的利潤增長
圖1-3反映的是工商銀行2016年收入結構,其中利息凈收入和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占總收入的65%,這與銀行收入絕大多數源于存、放款和轉賬結算這一事實相符合。而互聯網金融業態中的第三方支付、p2p網貸、眾籌等形式正是將資金從創造銀行利潤的業務中吸引出去。

資料來源:工商銀行年報,2016年
商業銀行較新興的互聯網金融機制在客戶資源、管理制度、人力資源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
(一)擁有龐大的忠實客戶群體
盡管新興的互聯網金融投資理財軟件、平臺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客戶,但商業銀行下設的支行、分行地域性強,與當地居民聯系頻繁,且不同于網絡環境的虛擬性,雙方處于同一個實實在在的商業經濟圈。長期形成的品牌效應為商業銀行保留了一批忠實而傳統的客戶群體。青年群體因其接受能力強、更傾向于風險性相對高的互聯網金融,但是財富實力雄厚的的中老年群體,出于對互聯網環境下經濟信息的警惕性,通常淺嘗輒止,選擇回歸傳統商業銀行。
(二)具備良好的風控能力
商業銀行的經營原則是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良好的風控能力是其核心追求?;ヂ摼W金融產品方便快捷、發展迅速但同時伴隨著嚴重的風險和監管問題,而商業銀行以中央銀行為后盾,實施嚴格的層級管理和資金安全措施,并緊跟經濟形勢變化做出調整,不會出現互聯網金融中網貸平臺捐錢跑路、變相高利貸等情況。
(三)具備專業的金融服務水平
商業銀行的工作人員一般具有較高的學歷,受過高校與銀行的金融知識教育與實務培訓,并通過銀行從業資格考試。商業銀行運作模式成熟,體系嚴格,強大的資金清算網絡和賬戶管理能力也是互聯網公司無法企及的。
然而,商業銀行也存在其劣勢,在層級管理制度下對市場信息的反饋處理存在時滯性;過于固守安全性原則,使得銀行業務的辦理復雜流程復雜;注重大企業的存貸款業務,對小微企業和居民個人的產品開發不到位。
互聯網金融產品沖擊商業銀行盈利水平,使得銀行的競爭更加激烈,商業銀行想在互聯網金融的浪潮中淘金,一方面需要“開源”,即利用網絡技術開拓新的業務領域;另一方面需要“節流”,即將因網絡技術發展而解放出來的人力物力用在改善原有產品的不足上。具體來說,商業銀行可以從如下四個方面把握戰略方向。
(一)打造普惠銀行
金融的普惠性一直處在被提倡的狀態,商業銀行作為重要而傳統的金融機構在個人和小微企業的業務質量與服務水平上卻處在“被投訴”狀態——“門好進,臉難看,事難辦”,頻繁出現的電信詐騙案也反應了廣大居民對于投資理財的需求旺盛卻求道無門的狀態?;ヂ摼W金融在產品多樣化、服務個性化方面,已然為商業銀行打造普惠性金融提供了思路;同時互聯網金融在貸款審核、理財產品發展等方面急需規范,商業銀行以金融行業資深參與者的身份在普惠金融的發展上優勢也將日益凸顯。
(二)打造智慧銀行
智慧也即靈活,一是商業銀行中人的智慧化,商業銀行的層級管理系統是它區別與普通金融機構的正規化的表現,但同時抑制了一部分員工創新點轉化為切實業務增長點的實現。尤其現在以90后為主的銀行基層員工,是深受互聯網思維影響的一代,也是接觸客戶最多的員工群體,他們可以更真實地了解客戶對于銀行服務的反應。因此就需要在層級管理系統扁平化來適應這種創新思維或者客戶反應的快速傳導。
二是業務開展的智慧化,互聯網金融下的大數據是商業銀行重要的資源,這就要求銀行建立存貸款、理財業務辦理的數據庫,結合互聯網思維,利用大數據云計算分析,并根據各支行需求開發新產品。比如工商銀行目前已經推出“容易連”等零售業務客戶聯系的移動終端軟件,日漸向電子銀行發展。
(三)打造綜合銀行
我國商業銀行踐行分業經營的原則,美國等發達國家一般為混業經營,在普惠銀行,智慧銀行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客戶需求將不斷明晰,商業銀行應對互聯網金融沖擊的另一個重要選擇就是走向混業經營,現今關鍵問題是如何由分業經營過渡到混業經營。其次,并不是所有的商業銀行都有能力和技術面對互聯網金融環境下的變革,所以外部表現為商業銀行的并購重組、強強聯合或者兼并收購可以使傳統商業銀行煥發出新的活力。同時在銀行內部與互聯網金融的對接與融合中,初期可能存在一定思維定式,但商業銀行與電商平臺、網絡理財平臺合作可以減輕商業銀行經營模式轉型中的阻力。
(四)打造風控銀行
商業銀行經營的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原則在互聯網金融環境下有了新的內涵。互聯網金融網絡覆蓋面廣,信息傳播快,產品日新月異,在普惠銀行、智慧銀行、綜合銀行的推動下,將在流動性和盈利性方面給商業銀行帶來更多盈利資源,但同時增大了銀行經營風險。這也是商業銀行對互聯網金融一直謹慎而為的原因,一方面,客戶的經濟信息及信用水平在互聯網大數據的幫助下的確更易獲得和傳播,但缺乏體制上的管理與限制,終究難以消除業務主體固有的風險。另一方面,網絡數據本身就存在安全隱患,網絡的開放型與與實體商業銀行的開放性不同,金融行業在網絡中日益形成緊密的整體,牽一發而動全身,可能會出現類似美國金融危機那樣的蝴蝶效應,商業銀行掌握國民經濟資源,一旦出現危機后果不堪設想。因此網絡金融技術安全問題,網絡人員操作問題和銀行網絡對外開放程度問題都是需要考慮在風險因素中,這兩方面風險控制的探索也將成為商業銀行風險控制的新挑戰。
[1] 趙海榮.互聯網金融時代商業銀行盈利模式轉型研究[J]. 品牌,2015,(05):29+31.
[2] 黃娟.互聯網金融時代我國商業銀行轉型主要路徑評價[J].吉林金融研究,2015,(02):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