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斌
[摘 要]景物描寫在文章中的運用較為常見,不僅能夠為讀者呈現出美好的畫面,更為關鍵的是在其中蘊藏了豐富的感情,這也是打動讀者的關鍵。在作文中恰當地運用景物描寫,能夠更好地體現作者的情感,凸顯文章魅力。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培養學生從多角度去感知事物特征,歸納景物描寫的方式,如此便可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
[關鍵詞]初中語文;景物描寫;情感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7)21-0026-01
古往今來,文人墨客都會將美景當做吟詠的對象,在盛唐時期,王維就寫道:“渭城朝雨亦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景物描寫可謂歷史悠久,能夠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在實際寫作中,很多學生對如花似錦的景色卻無從下筆,嚴重影響了寫作積極性。語文新課標也提出,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應當重點培養學生的觀察與思考能力,逐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因此,探究景物描寫方法的應用顯得非常關鍵。
一、角度和感官的變換,彰顯景物層次美
景物描寫較為注重結構與層次,初中語文教材中的篇章經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描寫景物。調動多種感官來描寫,不僅能夠拓展描寫內容,增強景物的形象性,還能夠給讀者帶來較為具體的感受,此種景物描寫的方法也非常值得學生效仿。古人云“遠觀山有色,近聽水無聲”,這是說非遠觀無法辨別高山的顏色,非近聽無法察覺流水無聲,表明景物描寫必須要注意變換觀察角度。例如在《濟南的冬天》中,偌大的濟南,在作者的筆下,就成了被四面群山環抱的小搖籃。而水天一色的宏偉景觀,也只是一塊“空靈的藍水晶”,這是從遠觀的角度來描寫的。文中“樹尖上……全拿出來了”,則是從近景的角度來描寫的。作者的觀察點是不同的,先是從俯視的角度描寫了冒著熱氣的水、然后寫了水藻與照影兒的垂柳,是近景。隨后作者仰視天空,描寫了紅屋頂、藍水晶,是遠景。此類對景物的描寫具有鮮明的立體感,更加適應讀者的視覺需求。
二、綜合運用,從不同角度抒發情懷
在寫作前,掌握寫作的方法,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描寫景物時,可以只使用一兩種寫景的方法,也可將多種寫景的方法進行綜合運用。如將從虛實結合或者由點到面等手法結合起來,由此突出景物的特征,更好地表達場景中蘊含的情感,體現文章的美感。例如在學習《沁園春·雪》時,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重點朗讀上闕,學習運用綜合手法來描寫景物。“北國風光·……分外妖嬈”,朗讀完畢后,教師就可引導學生進行思考。
師:“你們朗讀后認為,上闋中使用了哪些描寫景物的方法?能舉出例子嗎?”
生:“有由遠到近,從整體到部分的方法,開頭幾句就體現出來了。”
在此過程中,學生可能回答得不夠完整,教師應當進行及時的補充。
師:“你們說得很好,除了這些手法外,本節還使用了動靜結合的手法,如‘山舞銀蛇,原馳蠟象,就將靜止的山與高原看做了舞動的銀蛇,奔跑的大象,動感十足。作者在描寫景物的過程中,還使用了哪些修辭手法來增加文章的美感?”
生:“有比喻、擬人以及夸張的修辭手法。”
師:“同學們真棒,除了你們說的修辭手法外,還包含了對偶、互文手法,文中的開頭就有體現。”
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使景物的描寫更加優美,且極好地突出了雪景的魅力,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的贊美。此外,詞中還使用了大手筆的寫法,從點到面,虛實結合等,加上恰當的修辭,展現了雪景磅礴的氣勢,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熱愛。
三、情景交融,品味生活真諦
自然風光是變幻莫測的,無論是何種景物,何種季節,具體的自然風光本來就在傳達一些信息,而景物意義的表達與作者的心境相關。例如在學習《記承天寺夜游》時,在帶領學生朗讀詩詞后,就可引導學生體會景物描寫的細節。
師:“賞夜游之景是較為常見的素材,但在蘇軾筆下,卻有了豐富的內涵。作者只是將常用字排列組合,就展現了不同的品味。再次閱讀文章,用原文說一說,在月夜,蘇軾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哪位同學能翻譯一下‘庭下如……蓋竹柏影也這句話的意思?”
生:“在清澈的水的庭院,有水草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與柏樹的影子。”
師:“大家認為他翻譯的對嗎?”
生:“院子里沒有水,但是在月光下像水,他忽略了‘如這個比喻詞。”
在不同的心境下描寫景物,表達出的情感也是不同的。同樣是圓月,李白因為思念家鄉,寫出了“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而蘇軾雖然心存悲傷,但仍然較為積極樂觀,在月光的襯托下,竹子猶如“水中藻荇交橫”,和月光一樣安靜的寺院,搖曳的竹影,與蘇軾的心境契合。充分運用景物描寫,才能夠展現人物的精神狀態,提高學生的閱讀與寫作水平。
綜上所述,自然景物本身就能夠給人們帶來美的感受,在寫作的過程中恰當運用景物描寫的方法,在展現景物時融入內心的情感,就能夠使讀者在欣賞美景時品味出文章的內涵。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做到景關聯情,真實地表達感受。
(責任編輯 諾 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