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菲
當前,我國的職業教育改革如火如荼,行動導向教學理念更是深入中等職業學校。引導文教學法、項目教學法、探索式教學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學法、分組教學法等闡述著行動導向教學理念。殊不知,德國的行動導向教學理念的成功是建立在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大環境下,有賴于企業“一元”的有力支持。我國大部分中職學校在校內實訓中心實行或模仿行動導向教學,質量良莠不齊,也因沒有企業的后續培訓,課程完成后就嘎然而止,不能培養出專業技能扎實,能夠獨當一面的技術能手。
中等職業學校盲目追求師資學歷,導致教師大多來源于高校應屆畢業生,缺乏企業經驗;實訓中心分學科教學技術技能培訓模式割裂了生產流程間的聯系,造成學生如同瞎子摸象那樣獲取技術技能知識,無法融會貫通;“掛牌”式的校企合作缺乏實質合作內容,淪為面子工程,形象工程。這些使得引入德國的行動導向教學理念的中等職業教學改革表象紅火,實質是脫離了職業教育大環境的行動導向教學理念指導的教學改革難以成功。
一、 德國 “雙元制”職業教育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舉世矚目并始終處于世界領先地位,而德國經濟騰飛的秘密武器便是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所謂“雙元制職業教育”就是整個培訓過程是在工廠企業和國家的職業學校(Berufsbildenden Schule 簡稱 BBS)進行,并且這種教育模式又以企業培訓為主,在企業中的實踐和職業學校中的理論教學密切結合。
二、 行動導向教學
行動導向教學是以“行動導向驅動”為主要形式,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注重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從完成某一方面的“任務”著手,通過引導學生完成“任務”,從而實現教學目標。從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看,知識來源于實踐,在實踐中得到感性認識,經過反復實踐才能上升到理性認識,并回到實踐中去。
行動導向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把大任務分解成小任務。教師要分層次地給學生布置行動導向。教師布置給學生的行動導向過于容易,學生會認為沒有挑戰性,從而失去興趣;教師布置給學生的行動導向如太難,學生又會產生自卑心理,從而失去學習的信心。因而教師應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分配不同層次的行動導向,讓不同學情的學生都嘗到成功的喜悅。
三、 校企合作的現狀
德國的法律對企業培訓學生是有要求的。德國于1969年頒布《職業教育法》,它包括職前和職后培訓(繼續培訓和轉業培訓),規定了培訓企業和受培訓者的關系及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培訓機構與人員的資格、實施培訓的監督和考試、職業教育的組織管理和職業教育的研究等等。
在中國,校企合作從目前的實際情況看,由于企業參加校企合作動力不足,“掛牌”式的合作關系很難保證行業、企業專家參與課程開發的主動性和持續性,職業教育部門與企業的合作成了“名譽”工程,即使當時能夠開發出合適的課程標準和教材,由于此后“激情”不在,后續的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在現有的師資和教學條件下也不得不走回老路上去。更有甚者,校企合作是為了利用廉價的學生勞動力,規避用工風險和用工成本,給學生安排的工作崗位是一些簡單生產流水線的重復操作崗位,不僅對學生的技術技能的提升沒有幫助,反而增加了學生的心理壓力,使得學生厭惡職業教育。
四、 中等職業教育缺失的企業元素
中等職業學校熱衷建設實訓中心,為各專業提供實訓場所。但實訓中心的建設是按照分科教育,依據學科系統理論,只是輔助學科專業的一種教育手段。從整體布局上來看,人為地割裂了“項目”之間的聯系,要進行課程改革必須對現有布局進行重新調整。
德國實施行動導向職業教育課程的教學環境有賴于企業“一元”的有力支持。在企業真實的生產環境直接對學生技能操作進行直接培養,學生在企業中能夠了解生產工作流程,技術技能要求等。
目前我國大部分院校沒有與企業形成有效合作關系,大多數企業不可能為學校提供教學實習場地和設備,失去了企業真實的教學和學習環境,行動導向的職業教育課程效果可想而知。
五、 中等職業教育師資來源
由于中職學校盲目追求教師高學歷,大部分職校的教師大多是來自高校的應屆畢業生。從企業中招募的具有實際企業管理與生產經驗的老師非常少。高等教育注重培養學術型、工程型人才,而中等職業教育注重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學術型、工程型人才注重學科知識系統化學習,偏重于理論學習,而技術型、技能型人才注重對行動知識、過程知識的掌握,而不要求掌握過多理論知識。這些教師在高校畢業后就直接投入到中等職業教育,只能根據自己在高校的學習經驗去培養學生,或模仿自己的大學教授,或認為學習專業知識就必須系統化學習,偏重于理論教學,而忽視了中職學生的學情,忽視了他們原有的知識水平,忽視了中職的培養目標,即使理解了中職教育以技術技能為主,也未必掌握了相應的技術技能。
綜上所述,中職學校不管是從師資來源、實訓中心培訓模式還是校企合作,都無法企及在德國職教“雙元”制下,行動導向教學理念教學帶來的效益。我國的法律法規在各領域還不健全,短時間像德國那樣出臺職業教育法也不現實。沒有法律法規約束的中國企業,必然缺乏相應的責任心,更不可能投入資金為職業教育貢獻一份力量。因此,在短時間形成如同德國那樣的職教大環境是不可能的。
筆者認為,要解決這樣的矛盾,讓行動導向教學理念能夠產生效果,中職學校可嘗試辦企業,或根據專業特色設立對外服務的營業部門。比如模具專業可對外承接模具制造;計算機平面專業可開設廣告公司,做廣告創意設計;網絡專業可承接小型網絡工程建設等。
首先讓市場去檢驗中職學校的生產方式、管理方式能否適合市場經濟的要求。如果能夠與其他企業競爭并在市場經濟中存活下來,那就證明具有先進或達到了市場平均技能水平,可保證給學生提供的職業教育能夠適應經濟的發展,保證學生學習的技能技術是先進的。
其次,在沒有形成類似德國的職業教育大環境下,中職學校可嘗試建立職業教育小環境,建立起類似德國的小“雙元”制度。即能夠像學校那樣利用先進的行動導向教學理念培養學生,也能夠給學生提供企業“一元”的支持,從而解決了師資沒有企業經驗,實訓中心式分學科教學割裂實際生產流程間的聯系以及校企合作不徹底的種種弊端。
責任編輯 陳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