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沿用傳統粉筆、黑板、PPT、紙筆等學習工具,缺乏師生、校企互動的單向、呆板的教學方法顯然已不符合21世紀科技發展的新要求。 “互聯網+”是近年來較熱門的新名詞,師生改變學習角色,借助手提電腦、智能手機、IPAD等新學習工具,將互聯網與傳統教學相結合,產生適合當代學生口味的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教改方式。教學資源庫是系統化、數字化、專業化的課程集成,對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網絡時代專業教學起著積極作用。澳大利亞職業教育強調國家標準,行業引領,重視技能,如何將國外優質教學資源引入跨境電商方向教學,對培養我國一帶一路政策指引下的跨國貿易所需人才起推動作用。
關鍵詞:職業教育;中澳合作;跨境電商;教學資源
1 教學資源庫建設背景
“互聯網+”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12年11月于揚在易觀第五屆移動互聯網博覽會的發言。2015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及互聯網+行動計劃,同年7月國務院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建議將互聯網技術應用于各行業,提高行業產能和效率。
智能手機和手提電腦已成為大學生基本學習工具,傳統教學已很難另其產生學習興趣。互聯網+教學以其無窮充沛的信息、及時互動響應、突破空間限制等優點,為學生提供學習平臺,激發學習能動性。職業教育是保障我國經濟發展繁榮的基石,互聯網與職業教育的深度融合能推動為經濟繁榮提供新能量。
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國貿專業的合作院校——澳大利亞博士山學院是澳洲最大的公立學院之一,近五年來獲得澳大利亞政府與維多利亞州關于職業教育國際化、信息化教學方面的創新服務獲得29項大獎。中澳合作辦學項目國貿專業是浙江省最早的國貿合作辦學專業,取得省內多項教學榮譽,以該專業為例研究 “互聯網+”資源庫建設,能為本校其他專業及省內其他職業院校發揮輻射作用。
2 教學資源庫建設現狀分析
2.1 國際互聯網教學資源概況
為實現教育資源網絡共享,上世紀90年代末西方發達國家紛紛啟動大型教學資源庫建設項目,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澳大利亞教育部創建教育網站EdNA on line,通過與院校合作,提供可以通過在線學習,每項證書付費2000澳元左右,通過密集6-12個月,或零散1-2年的學習,就獲得全澳認可的企業管理、會計、商務職業教育證書;美國國家教育部資金扶持的非盈利組織——教育資源門戶The Gateway To Educational Material,提供豐富的網上課程計劃、課程單元和其它教育資源;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自2001年起上線開放式教學資源,通過互聯網向全球系統、免費地發布其課程資料,堪稱信息共享的范本。
2.2 國內互聯網教學資源應用
自2004年教育部啟動“國家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庫工程”以來,各高校積極響應《現代遠程教育工程教育資源開發標準》開展信息化教學資源庫建設,以下三家是有代表性的全國網絡教學資源平臺:
A.優課網是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授權,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和《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文件指引下搭建教育資源共享平臺。優課網匯集自2001年以來歷屆全國多媒體課件大賽的全部授權資源,資源數量超過50萬條,是PPT質量最高最多的資源庫。
B.智慧職教(http://www.icve.com.cn)以國家教育部立項的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為核心,依托高等教育出版社,分旅游服務與管理、機械制造技術、鞋類設計與工業、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等專業匯聚教學資源,逐步形成職教數字教學資源集散和應用中心,僅2年時間資源數量超30萬條和1392門課程,營造可持續運轉的信息化生態圈。
C.2013年慕課MOOC大潮席卷全球,由深圳大學倡導發起“全國地方高校UOOC(優課)聯盟” (http://www.uooconline.com)目前已有成都大學、東華大學、福建師范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等95所大學加盟,上線近百門課程,成為首個全國地方高校優質MOOC課程資源共享平臺。
各機構在教學資源庫建設中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也存在著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跟不上經濟形勢變化、課程結構不合理、教學資源不能持續更新、建設人員流動性過大、后臺管理功能不夠完善等問題。
3 資源庫建設基本情況
目前中外合作的國貿專業跨境電商方向課程國內尚沒有先例,建議首先是根據全球互聯網+趨勢,與澳方在多次協商的基礎上,確立國貿專業跨境電商專業方向的合作課程、相關資源及師資配備。在此基礎上確立資源庫建設特色,改變當前國內各級國貿專業教學資源庫課程體系雷同,語言以中文為主,教學及考核以國內師生為主,無法順應全球化貿易、一帶一路沿線國際間貿易及教育交流頻繁及深入的弊端。
在工作步驟上,澳方國貿跨境電商課程以本土行業需求為導向,調查國內外互聯網+技術教學改革情況,結合學生的學習興趣,從整體到局部、從簡到難、從個別到一般,首先制訂整體課程體系框架,接著制定課程交流及考核平臺,再選取1-2門有代表性的理論或實訓課程作為樣本進行課程方案設計,最后總結經驗為進一步技術普及服務。
3.1 引進優質資源,構建適合國情的課程體系
對社會需求及國內外院校進行調研,分析國內外貿跨境電商方向崗位具體要求,與澳方充分協商后,將重要外貿崗位細分為跨境電商操作專員、跨境電商運營與推廣專員、外貿業務員、外貿跟單員等崗位,突出澳方各課程規定的不同關鍵職業能力(KEY COMPETENCE)訓練,同時根據國內職業技能資格證書的要求,對課程進行“本土化”的模塊化整合,實現“崗-課-證-賽融通”,“以生為本”運用先進的互聯網技術模擬訓練學生崗位技能技術,致力于提升國內外各生源的就業核心競爭力。
3.2 模擬實操相結合,設計體驗式工作任務
跨境電商是結合跨文化交流、電子商務、圖像文字采編、貨物運輸與保險、創新創業等綜合技能的新專業方向,在設計工作任務時,需注重動手能力的鍛煉。比如跨境電商實務課程:在分析適合于中澳貿易的跨境電商平臺,亞馬遜、WISH、E-bay等平臺規則與本土阿里巴巴速賣通平臺規則的特點,有的放矢地專攻其中2-3個有代表性的平臺,按照業務流程、分步驟進行教學,先設計能運用國內北京智欣聯創、南京世格、上海遠恒等國內知名實訓軟件品牌進行跨境電商仿真操作工作任務,能有效防止實際跨境電商平臺賬號因學生不掌握規則而被查封的現象。在初步掌握平臺操作后,再布置大型、實戰的與中澳項目合作相關的工作任務,可以使中澳雙方配合完成跨境電商業務,使教學進展更流暢、更多樣化。在進行考核方案設計時,也需依托企業實戰案例,利用各類現代化的學習設備和軟件,設計符合 “90后”口味的學習及溝通方式,設計多維、多元、多主體的考核提升學習興趣。
3.3 校企深度合作,開展實訓室建設
教學資源庫建設的教案、案例分析、練習題、考試題庫等,都需要校企合作的基礎上,才能收集、編寫并進行篩選后上架,以便為社會培養符合需要的人才。跨境電商接觸的是實際的跨境商品貿易,除了線上資源庫建設外,通過線下實訓室場域進行商場實戰,觸摸真實的商品、在反復的商品選品上下架、實際磋商失敗、發運實際貨物、跟蹤物流、對消費者進行后續跟蹤,處理投訴事宜也是必需的操作考驗,實現業務操作真正落地。此外,模擬軟件的購置和安裝也需要通過實訓室建設來完成。
3.4 技能大賽促建,充實提升教學水平
國內每年都會舉辦省際、全國跨境電商技能大賽,通過技能大賽能夠檢驗同地域同專業方向較高水平的學生運用實際操作平臺,模擬操作平臺、創業及營銷現場演示等各項水平。通過每年一次的大賽交流機會,共同解讀和交流電商平臺、國家海關政策、物流方式變化和新出現的一些問題的處理,檢驗教學和學生技能水平,促進共同提高。大賽的部分試題和競技方式經過語言轉換,技術處理后也可作為合作辦學日常教學及考試的參考,據此選拔競賽儲備人才,培養成為國內跨境電商發展的主力軍。
參考文獻
[1]顧京等.職業教育教學資源庫建設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陳曉琴.高職院校數字化教學資源體系的模型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09,(14 ).
[3]李雁翎.教學資源建設是課程建設的重要環節[J].中國大學教學,2010,(08).
[4]朱曉瑋.基于行動導向的高職經貿類課程教學實踐探索[J].市場周刊,2015,(07).
[5]常琳.高職院校國貿專業教學資源庫的構建和創新[J].職教論壇,2016,(08).
作者簡介
陳竹韻(1973-),女,漢族,浙江杭州人,碩士,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國際貿易實務教學。
基金項目:本文是2017年浙江省教育規劃課題:《中澳合作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以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國貿專業為例》立項號2017SCG29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