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爽
摘 要:本文試圖闡述平面空間基本元素“點線面”作為一種經典的思維方式在編校工作中的啟發性和應用價值。
關鍵詞:編校工作;點線面;思考方式;微觀;宏觀;聯系;運用
正如世間萬物一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人類智慧的產物——各學科、各行業之間,其實也有著不可忽視并且能相互促進的連接點,從事這些學科和行業的人若能養成善于發現和思考問題的習慣,一定能在自己的領域如魚得水,漸入佳境,進而對該領域甚至整個社會發展做出貢獻。
現代藝術家康定斯基創造性地把本來屬于幾何學概念的點、線、面成功地運用在藝術理論中,寫出了現代主義藝術的經典著作《點線面》 ,而其實“點線面”作為平面空間的基本元素,其應用價值遠不止藝術領域,對它們還能產生出哲學、文學、物理學等多種解讀方式,并且都能有助于這些學科的發展。
從事編校工作幾年來,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發現,編輯和校對絕不也不能是一種機械和程序化的勞動,而應該是隨時伴隨思考,并聯系其他各學科之長,靈活運用的一種創造性工作。“點線面”其實就可以作為一種優秀而經典的思維方式和方法論,給編輯的工作帶來非常有益的幫助。
1 “點”代表著編校工作中的細枝末節
哲學的觀點認為,“點”就是宇宙的起源,沒有任何體積,是所有圖形的基礎。具體到編校工作中,“點”其實就是編輯和校對人員所面對書稿的最細小、最微觀的部分,也就是標點、字、詞、句、知識點、政策法規等。這些細枝末節看似更多的是校對應該處理的工作,但其實它們也是一部書稿的基本構成元素,編輯同樣要引起重視。特別是在如今“編校合一”的大環境下,編輯更是要認真對待、查證、核實每一個標點、字母、字詞等細節。正如大海是由許許多多水滴組成,每一滴水滴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只有認識到組成整體書稿中每個“點”的價值,將繁瑣的細節處理好,才有可能進一步把握書稿的脈絡和整體格局,為整部書稿的成功編校、付梓出版打下基礎。
都說編輯是一個需要細致、耐心的職業,就是因為每天要和大量的標點、字、詞、句等打交道,稍不謹慎,就會出錯進而影響整部書稿的質量。一定要重視工作中所面對的細枝末節,并且認識到它們的意義所在。康定斯基也說過:“依賴于對藝術單個的精神考察,這種元素分析是通向作品內在律動的橋梁。”作為編輯,想要從繁冗枯燥的編稿中解脫出來,首先要發自內心地認可這種繁冗,重視它,理解它,進而從中發現奧妙,能夠樂在其中也是一種解脫。
2 “線”代表編輯的邏輯思維和策劃能力
在空間概念上,線是由無數個點連接而成的。可是具體運用到各個學科、行業中,“線”卻仿佛成了最微妙,最抽象,也最難把握的部分。就編校工作而言,你可以說“點”代表微觀思維,代表字詞句等各種細節,“面”代表對書稿整體的宏觀把握,那“線”呢?似乎很難有個實體來對照說明。其實,就我個人有限的編校工作經驗而言,我認為“線”的思維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聯結“點”(微觀)和“面”(宏觀)的橋梁,也是一部書稿的脈絡,可以說是編輯是否能成功把握書稿的關鍵點。
“線”作為一種中介,它其實代表著一種邏輯和連貫性。組成一部書稿的首先是密密麻麻的字、詞、標點,而作者們已經創造性地使這些字、詞、標點產生了奇妙的內在聯系。作為編輯,發現這些內在聯系并且就其合理性、出版價值做出判斷,可以說也就是對書稿本身質量、意義的判斷,而這一能力的具備,必須靠訓練“線”的思維方式來得到,也就是編輯個人素質中寶貴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策劃能力。
在具體的編校過程中,具備“線”這種邏輯思維能力,往往能提高工作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一本文學批評類文集,由多位作者提供稿件,編輯在審稿過程中,發現其中某篇稿件寫法與眾不同,文體較散漫,不夠連貫,詳細了解后得知該作者是一名大學講師,其所提供的稿件是上課時的課件。于是及時與作者配合,對照其他文章做出了修改。這看似一個編校工作中并不特別的案例,但是整個處理過程卻很考驗編輯的邏輯思維能力。首先,是否能迅速發現看似同類的稿件中的“異類”——因為這個“異類”和同類們不在“一條線上”;其次,是否能迅速發現“異類”不同于其他的原因所在——聯想“為什么”也是一種邏輯思維;最后,是否能迅速找到將其轉化為“同類”的應對方法——把書稿組成部分合理地放在“一條線上”。
從另一個重要的方面來說,“線”還代表了一種聯系性的眼光,這種眼光不僅體現在同一本書稿內部,還體現在書稿與書稿之間,甚至體現在是否能發現生活中有價值的文化素材和熱點。好比看到一棵樹木,聯想到整片森林,編輯如果能及時看到某本書的“賣點”,進而挖掘到它的社會價值,從而以此為線索生發出更多有價值的圖書素材,順藤摸瓜,也許就能完成一部甚至多部成功圖書的策劃。
3 “面”是編輯必不可少的宏觀思維和大局意識
在空間概念上,面是由無數條線組成的整體。對應到實際的編校工作中,所謂的“面”即是一種宏觀思維,也就是一名編輯把握大局的能力。需要說明的是,這里的“大局”代表著多重意義。首先,大局是由各種微小元素,脈絡組成的書稿整體,編輯要根據各要素,脈絡的正確性、合理性和價值,來判斷書稿整體是否達到出版標準,其出版價值何在;其次,大局也是整個社會環境,文化環境,政治導向等等,編輯必須對這些大的方向保持較高的敏銳度,并以此作為判斷一部書稿是否能達到出版要求,是否有出版必要的關鍵;此外,大局還代表著整個出版業的發展方向,代表著社會發展對出版業的影響,即一種長遠發展的眼光。比如在當下,數字出版已經給傳統出版業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作為一名傳統紙質圖書的編輯,是否能及時轉變思維,正確認識這種沖擊會給整個行業帶來什么變化,并且盡己所能盡快適應這種變化,是至關重要的。
綜上所述,作為空間概念的“點線面”不僅可以用在數學,藝術,哲學等領域,在從事文化傳承事業的出版行業,它們一樣有用武之地,并且還能綜合其他學科對其應用的經驗,找到最適宜的結合點。本文只是淺顯地提到了其中的某些方面,并未做深入的探討,只是由個人的工作經驗和感想出發,提出一些粗淺的想法,期望達到拋磚引玉之效,引起同行或者其他行業從業者對于跨學科應用的更多有價值、有深度的發現。
參考文獻
①【俄】康定斯基:《點、線、面》,余敏玲譯,鄧揚舟審校,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版。
②曾文生:《論編校關系及“編校合一”》,載《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1997年第4期。
③王佰銘:《編校工作中“宏觀”與“微觀”的思想方法》,載《編輯之友》,2009年第10期。
④趙運通:《合格編輯的智能培養》,載《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