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革命文化視閾下民間藝術的功能發揮及其現實啟示

2017-08-30 08:23:38賈鋼濤康茜
理論導刊 2017年8期
關鍵詞:文化建設

賈鋼濤++康茜

摘要:延安時期,在革命文藝發展過程中興起的新秧歌運動,不僅在中共進行政治動員、構建革命文藝新秩序的實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對整合知識分子的情感方式和價值觀念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它既是《講話》之后邊區文藝工作者創作實踐的新樣態,又折射出中共改造民間藝術,堅持文藝大眾化的心路歷程。傳承延安精神,汲取延安時期發展革命文藝,尤其是開展新秧歌運動的經驗,對新時期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關鍵詞:革命文藝;延安時期;新秧歌運動;文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G12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7408(2017)08-0105-04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農民文化教育研究(1935—1948)”(12XDJ014);陜西省人文社會科學青年英才計劃[陜教高2015(16)];陜西科技大學學科帶頭人培育計劃(XKDP4003)。

作者簡介:賈鋼濤(1975-),男,湖北襄陽人,陜西科技大學思政部教授,法學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共黨史黨建研究;

康茜(1992-),女,陜西榆林人,陜西科技大學思政部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共黨史黨建研究。

延安時期,在“民眾啟蒙和鄉村革命”這一特殊歷史語境下,中共十分重視革命文藝工作,尤其注重發揮傳統民間藝術的政治動員和宣傳教育功能。1942年《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以下簡稱《講話》)中,毛澤東提出文藝應當“為千千萬萬勞動人民服務”,并強調要發揮秧歌等民間藝術的重要作用。此后,廣大文藝工作者積極學習《講話》精神、深入群眾,在“走向民間”的過程中,對傳統秧歌加以革命性的改造,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新秧歌運動。由群眾的自娛性活動到中共與群眾的大聯歡,由舊秧歌到革命新秧歌的轉變,新秧歌運動成為中共宣傳政治話語、教育民眾、社會動員的重要載體,在構建革命文藝新秩序,豐富邊區民眾生活,動員群眾支持抗戰與參加生產,鞏固和發展邊區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探究新秧歌運動發展歷程,揭示其有效運作的內在機理,不僅有助于傳承延安時期文化建設的歷史經驗,而且對新時期搞好農村文化建設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一、延安時期文藝發展概況

以延安為中心的陜北地區,在中共中央抵達之前,就有著十分濃郁的民間藝術積淀。中共中央進入延安以后,大力加強邊區多元文化建設,發展邊區文化事業,邊區各種傳統民間藝術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邊區民間藝術包括秧歌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以服務抗戰、面向群眾,以《講話》為界,新秧歌運動在邊區逐漸興起,實現了傳統文藝向革命文藝的轉型。

1.文藝座談會前的延安文藝。陜北地區自古以來有著豐富的文藝資源,民間工藝、民間美術、民間曲藝,種類繁多,有平劇、說書、練子嘴、剪紙、木刻、秧歌等。這些民間藝術在群眾中世代相傳,較為普及,深受群眾喜愛,有著堅實的群眾基礎。在黨的文化理論和政治綱領的指導下,為了充分挖掘群眾在抗戰、生產中所發揮的巨大潛能,廣大知識分子以文化團體和報刊為依托,以傳統民間藝術為載體,展開了一系列革命文化活動。

抗日戰爭爆發后,為了挽救民族以及民族文化的危亡,陜甘寧邊區成立了文化界救亡協會,簡稱“邊區文協”。作為一個群眾性的文化組織,其內部機構較為健全,設有社會科學部、文藝部、自然科學部及編委會等相關部門。邊區文協在學校、工廠、農村、城市中開展文化活動,編輯出版了《邊區文化》《五月的延安》等刊物,開辦了民眾木刻培訓班,發起了街頭詩運動,推動了邊區文化運動的蓬勃展開。在邊區文協的影響下,1938年陜甘寧邊區民眾劇團在延安創立,主要通過戲曲形式來表現現代生活,以豫劇、秦腔等形式進行創作和演出,先后編排了《兩兄弟》《官逼民反》《八千馬》等劇目,每次演出的觀眾均在千人以上。1939年成立的延安文抗積極開展邊區文化工作,派出文藝工作團,組織文藝講座,先后出版了《街頭文藝》《文藝戰線》等刊物。伴隨著革命文藝的發展進程,懷安詩社、延安平劇研究院、西北文藝工作團等大量文化團體如雨后春筍般在邊區迅速成長起來,《懷安詩刊》《解放日報》等刊物廣泛發行,延安逐步成為全國舉足輕重的文化陣地。

知識分子在參與革命文化活動的過程中將文藝與政治相結合,將文藝創作與政治抗戰宣傳緊密聯系在一起,作品多以歌頌、弘揚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為主,凸顯了文藝的社會政治功能。然而,也有很大部分的知識分子在日常的創作和演出中仍然沒有遵循藝術走進大眾生活的發展要求,他們還沒有清楚地認識到大眾的真正需求,不了解農村的生活和農民的思想感情,只是在為追求大眾而大眾,往往過多地從個人愛好出發,單純追求高雅脫俗的藝術形式,而忽視農民文化水平低下的現實,忽視了民間文藝對民眾的教化功能。

2.文藝座談會后的延安文藝。文藝創作無法根植于民眾之中,就無法充分發揮革命文藝潛在的政治功效。要落實中共所倡導的文藝為抗戰服務的方針,文藝工作者就需要創造真正通俗易懂、明白暢曉的大眾文藝。1942年5月,中共中央在延安楊家嶺召開了文藝工作座談會,毛澤東同志出席并發表了《講話》。《講話》創造性地將馬克思主義藝術原理同中國革命發展實際相聯系,對延安文藝發展的方向、政策、原則等作了系統的闡述,確立了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為革命戰爭服務的宗旨。

在中共政治政策引導下,延安文藝工作者擯棄了之前偏頗的創作理念,深入到農村、工廠學習、考察,通過與民眾之間的互動,完成文藝為群眾服務、為抗戰服務的政治使命。如,詩人蕭三、艾青聯袂前往南泥灣考察、訪問,作家周立波、黃樹走入農村采風、取材,音樂工作者賀敬之等人深入邊區各地學習、觀摩、體察。戲劇界開展“秧歌下鄉”運動,在鄉村排練、演出,美術工作者深入敵后,走向普通民眾,以農民為創作對象。廣大文藝工作者在“深入生活,深入群眾,深入民間”的過程中,創作了大量符合新形勢、充滿革命氣息的作品。

在延安戲劇舞臺上,平劇《三打祝家莊》、秦腔《中國魂》、話劇《抓壯丁》等作品,頗受群眾喜愛,提高了群眾的政治覺悟。秧歌把式杜芝棟指導鎮靖鄉俱樂部集體創作了《新燒窯》《安邊事變》《破除迷信》等秧歌劇,群眾在觀看完他們“接地氣”的演出后,都贊嘆道:“老百姓也能鬧新戲了,老杜他們真能成。”[1]與此同時,在文藝工作者的改造和創新中,一大批優秀的文學、美術、音樂作品相繼問世。丁玲的短篇小說《入伍》,展現了知識分子在參軍入伍后的變化。軍民集體創作的《紅軍長征記》,記述了長征的艱辛歷程,再現了紅軍英勇無畏、敢于勝利的革命精神。木刻作品《狼牙山五壯士》《區政府辦公室》,簡單別致的構圖和蘊意,記錄下珍貴、真實的歷史場景。歌曲《南泥灣》《延河曲》更是百唱不厭,經久流傳。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延安文藝不斷走向成熟,起到了抗日生產宣傳的作用,增進了延安軍民之間的深厚友誼,發掘了文學藝術在鼓舞斗志、普及知識、促進團結、教育民眾等方面的潛能,使原本落后的“文化荒漠”呈現出一派朝氣蓬勃、生動活潑的新氣象。endprint

二、延安新秧歌運動的發展歷程

延安時期,陜甘寧邊區自由、民主的社會環境,淳樸、清新的黨風、民風為文化藝術的發展提供了一片肥沃的土壤,各種革命文藝在解放區競相綻放,爭奇斗艷。中共將歷史悠久、流傳廣泛的民間舞蹈——秧歌作為載體,在繼承傳統秧歌的基礎上,根據抗戰、生產、擁軍需求,遵循毛澤東同志“民族化”“大眾化”指向,將中共政治訴求與傳統民間藝術相結合,對舊秧歌進行了“革命性”的改造,開啟了一場兼具革命及娛樂色彩的新秧歌運動。

1.“發現秧歌”。在陜北黃土高原廣袤的土地上,秧歌是流行于鄉村的一種民間舞蹈,也是傳統社會民眾主要的公共文化娛樂方式。據考古研究表明,早在宋金年間,陜北地區已經有類似于秧歌的民俗活動,是古代風俗祭禮的演化,對勞動人民生產、生活影響較大。秧歌集歌、舞、劇于一體,以詼諧逗趣為主要風格,形式靈活多變,內容以表現民間疾苦為主,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地域特色,是民眾慶賀豐收,祈求福祉,驅鬼辟邪,表達喜悅之情的一種民間文藝活動,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況,表達了他們的真實情感,在廣大群眾中頗具影響力,是勞動人民“自己的藝術”。但就藝術水準和內容旨趣而言,無論是秧歌的人物形象的粗鄙化處理,還是表現形式的插科打諢,都與中共所提倡的“革命的藝術”相距甚遠。

秧歌作為源于民間的草根文化,雖然在廣大群眾中很有影響,但起初并未引起文藝工作者的重視,而是以其原有狀態頑強地生長。當時以魯藝為主的延安文藝工作者熱衷于高雅藝術,將中西方著名的歌劇、話劇作為創作的主要來源,如果戈里的《欽差大臣》、曹禺的《北京人》等所謂的大戲。雖然這些作品藝術水準較高,卻在邊區曲高和寡、備受冷落。文化人的這種境遇歸根到底在于沒有真正地深入群眾,與群眾聯系甚少,沒有消除與群眾之間的隔膜。文藝工作者輕視民間藝術的現象,不僅阻礙了文藝“民族化”“大眾化”的發展,而且缺乏“革命的政治的內容”會使文藝“脫離群眾,脫離生活,脫離現實斗爭”的局面愈演愈烈,亟需從根本上加以扭轉和克服。

2.“改造秧歌”。邊區知識分子在接受《講話》的洗禮后,“無不感到這種在民眾面前的自卑和改造自我的迫切要求”,[2]無論是情感方式、價值觀念,還是創作實踐都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他們在改造自我和改造民間藝術的過程中,逐漸將立足點轉移到工農兵群眾中來,很快他們發現土生土長在陜北、深受群眾喜愛的傳統秧歌具有巨大的開發潛能,能夠作為宣揚邊區政府革命意識形態的重要載體。于是他們將目光由“陽春白雪”的洋戲、大戲轉向了“下里巴人”的傳統秧歌,積極投入到新秧歌的創作和演出中。

秧歌這種老少咸宜的文化娛樂方式,同時引起了黨的領導人的注意并開始運用這種形式為黨的宣傳服務。毛澤東也在各種場合對于秧歌的發展給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引導。他要求,“在藝術工作方面,不但要有話劇,而且要有秦腔和秧歌。”[3]1012于是秧歌這一兼具娛人、育人功能的文藝活動,以其在文化領域的導向作用及政治領域的動員功能,成為引導和調動民眾革命情緒不可替代的最佳形式。從輕視到鼓勵,從旁觀到參與其中,張庚作為延安時期黨的文化宣傳的“旗手”,對這次轉變感觸頗深。他指出,“先要做老百姓的學生,然后才能做他們的先生”,知識分子要挖掘民間藝術的潛力,就需“放下臭架子,甘當小學生”。[4]為了實現對舊秧歌這種藝術形式的利用,邊區文藝工作者將革命意識形態與傳統民間藝術相結合,對其內容和形式加以改造,一大批富有革命氣息,反映農村生活的秧歌劇應運而生,受到邊區民眾的熱情歡迎,一場具有“革命”色彩的新秧歌運動在邊區轟轟烈烈的展開。由傳統的“騷情秧歌”轉化為革命的“斗爭秧歌”,由民間世俗的狂歡轉變為官方的政治教化,延安文藝工作者對傳統秧歌進行革命化的改造,重新編排、演出了一系列符合新形勢、符合大眾審美情趣的新作品。剔除了舊秧歌中“騷情”的非理性成分,增添了許多新的藝術形象,強調了觀眾的參與性和演員與觀眾的互動性。“許多源于男歡女愛的情詞,也悄然指向階級之愛、同志之愛以及對革命理想的歡愉。”[5]這種“集體化了的新的農民的藝術”,[6]很快在邊區得到了廣泛的流傳,成為“人民的集體舞,人民的大合唱”。[6]

隨著新秧歌運動的深入發展,文藝工作者和廣大民眾的創作熱情不斷高漲,為了響應中共所倡導的“鄉下秧歌”和“秧歌下鄉”的號召,各黨政機關、學校、社團紛紛建立起了自己的秧歌隊,以生產勞動、減租減息、軍民關系為主題,共同創作了一大批影響深遠的秧歌劇作品。描寫生產勞動的有《兄妹開荒》《變工好》《好莊稼》;敘述軍民關系的有《軍民鼓》《革命大家庭》;突出自衛防奸主旨的有《馮光琪鋤奸》《瞎子抓特務》《抗日英雄楊鐵桶》等。“所有的秧歌都能正確宣揚黨的政策,對于群眾的影響之大,超過了過去所有的文藝活動。”[7]其中由王大化、李波所表演的《兄妹開荒》以馬丕恩父女的典型事例為原型,摒棄了枯燥的說教模式,代之以詼諧幽默的表演方式,生動塑造了積極開荒生產、支持邊區抗戰的年輕兄妹的感人形象。《兄妹開荒》不僅契合了當時中共倡導民眾開荒自給、生產自救、迫切需要一批勞動英雄來樹立榜樣的需求,而且深入民心,增強了民眾對黨的政策的認同感和執行力。

1945年2月延安八大秧歌隊進行了集中匯演會演,其中包括“識字秧歌”“擁軍秧歌”“生產秧歌”等大量優秀秧歌劇作,鄉親們頻頻點頭稱贊,人群中不時爆發出熱烈的掌聲,稱贊秧歌隊唱的好聽,演得逼真,節目新鮮、親切又感人,說出了百姓的心里話。這是自《講話》發表以來,對“延安文藝運動新方向的一次檢閱”,并充分說明“革命文藝已和廣大群眾逐漸密切結合起來”。[8]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戰敗投降,中華民族經過長期的艱苦斗爭和頑強拼搏,最終獲得了革命的勝利。延安和陜甘寧邊區人民聽到勝利的消息后紛紛起舞歡慶,當晚延安街頭擠滿了人,有軍人、農民,有老人、小孩,他們扭著秧歌,高舉火把,舉行夜間游行。鑼鼓聲、鞭炮聲、歌聲、笑聲長嘯夜空,到處是一片欣喜歡騰的景象,新秧歌成為邊區軍民在獲取抗戰勝利后表達喜悅心情、宣泄激動情緒的途徑。伴隨著革命勝利的步伐,新秧歌所蘊含的不朽的民族精神和力量,對建國后文藝工作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endprint

三、新秧歌運動的現實啟示

在黨和邊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文藝工作者與群眾相結合,新秧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不僅在陜甘寧地區得到發展,而且還傳播到其他革命根據地,進一步強化了中共對鄉村文化的影響,實現了民間文藝啟蒙民眾、教育民眾的目的,為革命的凱歌行進提供了精神動力。新時期,繁榮農村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需要堅持傳承革命時期新秧歌運動的歷史經驗,結合文化建設的具體實踐,創作出真正為廣大人民群眾所需要的大眾文化優秀作品。

1.堅持政治標準與藝術標準的統一。新秧歌運動是文藝與知識分子的結合,是一種“政治的舞蹈”。[9]65“當政黨意識形態開始把文學藝術作為政治組織和動員的手段時,文學藝術便不可避免地被作為了這種意識形態宣傳的工具。”[10]中共借用政治力量引導和主導著民間文藝的發展方向,將革命規訓與民間藝術有機結合,使其意識形態與民間話語保持高度一致。廣大文藝工作者在改造主觀世界的同時,也對傳統秧歌進行了革命化的再創作,賦予了秧歌以新的教育功能。新秧歌的政治教化功能逐漸取代了娛樂功能的主導地位,完成了對邊區民間藝術的改造和對知識分子及其文藝觀的改造,有力地配合了地方政府的工作,社會風氣煥然一新,極大地推動了邊區民眾生活的變革,對于構建和諧的鄉村秩序起到積極的作用。

新時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鄉村文化,也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政治標準與藝術標準的統一,要吸收和借鑒革命時期文化發展的成功經驗,促進文化的發展繁榮。習近平在新一屆文藝工作座談會的講話中,要求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有擔當意識,“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動活潑、活靈活現地體現在文藝創作之中”,[11]指明了文藝創作的方向。文藝工作者作為文化建設主力軍,要自覺堅持黨的領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創作時要將政治標準、藝術標準、市場需求、人民需求有機結合,注重發揮文化正向教育、引導功能。

2.堅持普及與提高相結合。毛澤東曾經指出:“我們的提高,是在普及基礎上的提高;我們的普及,是在提高指導下的普及。”[3]862普及是基礎,沒有普及也難以提高;提高則是文藝工作者在人民群眾中普及基礎的提高,是普及到一定程度的發展結果。如果說大眾化就是普及的話,那么提高則是使工農兵逐漸實現知識化的要求。廣大文藝工作者和來自民間的藝術家一道,通過“舊瓶裝新酒”的形式,創作和改良了一大批精彩紛呈的革命秧歌。他們在深入群眾的實踐中,剔除了舊秧歌中“騷情”的成分,增添了許多新的藝術形象和反映抗戰和生產的新內容,借助秧歌劇中所呈現的草根英雄的形象,號召邊區民眾向勞動模范學習,發展生產,擁護政府。如《夫妻識字》描述了劉二夫婦在農閑時間相互監督、共同識字學習;《一朵紅花》贊頌了辛勤勞作的胡二妻子,批評了好逸惡勞的胡二。這種儀式化的規訓使得廣大民眾實現了由個體向集體的轉換,完成了中共對鄉村民間意識形態的改造。美國學者岡瑟·斯坦認為新秧歌已經“成為鄉村和市鎮的男女老幼大感興趣的東西,成為推廣新民主主義各種政策的最有效方法”。[9]206

隨著人民日常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水平的不斷提升,當代文藝的接受對象、創作主體、創作條件等都發生了巨變。習近平同志提出廣大文藝工作者在創作時要適應人民的現實文化需求,通過創作人民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來提升人民的精神文化境界。在農村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文藝工作者仍需要“眼光向下”,充分發揮革命文藝所延續的張力,堅持服務群眾的核心理念,堅持創新表現形式,根據農民實際文化水平和精神需求,將現代藝術與民間草根文藝相結合,將藝術的普及與提高相結合,不斷開拓創新,豐富表現內容,創新文藝形式以滿足文化多元化需求,用積極向上、健康優秀的作品引領人民群眾、引領社會思潮。

3.創作屬于人民大眾的文藝。新秧歌作為服務大眾重要的形式,堅持文化創作與群眾路線相結合,經歷了由“秧歌下鄉”到“鄉下秧歌”的轉變,知識分子與民間藝術實現了真正的結合,開創了工農兵群眾集體創作、參演秧歌劇的新局面,開辟了一條聯系群眾、教育群眾的新路徑。在中共的領導下,工農兵群眾與文藝工作者互相配合,加入到這場紅色的“狂歡”,共同創作了“受苦人自己的秧歌”,許多不識字、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的群眾,成長為優秀的藝術家。這些新秧歌,題材源于群眾生活,與群眾沒有隔閡,演員、創作者和觀眾三者實現了史無前例的緊密聯系,周揚認為:“這就是秧歌的廣大群眾性的特點,它的力量就在這里。”[6]

藝術創作離開人民后,就會變成無水之魚、無本之木。當代文藝工作者仍然要堅守“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價值遵循,這是文藝發展的現實需要,也是延安時期革命文藝實踐的寶貴經驗。新時期人民大眾的知識素養和政治地位進一步提升,對藝術創作的要求也相應提升。因此,凡是能反映人民群眾真實生活、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藝術作品都值得支持和推廣,而凡是背離了人民群眾的審美旨趣、脫離了群眾和生活的藝術作品都應該杜絕和取締。習近平同志指出,“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11]廣大文藝工作者作為藝術創新的先鋒,要始終堅持正確的文化立場,牢記社會責任,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服務人民群眾的本領,將人民群眾的要求作為文藝創作的動力,創作出更多為老百姓真心喜愛,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的文藝作品。

結語

總而言之,延安新秧歌運動既是普及的文藝,又是在普及的基礎上不斷向提高的方向發展的文藝,不僅完成了文化創作與群眾路線的結合,而且實現了政治與藝術的互相配合,較好地處理了文藝普及與提高的問題,既滿足了民眾基本娛樂需求,又將宣傳教育融入到草根文化,滲透到民間藝術中,支持了黨的中心工作,實現了文藝革命化、大眾化,發揮了文藝團結教育人民,積極生產抗日的戰斗作用,是“政治和藝術的統一,內容和形式的統一,革命的政治內容和盡可能完美的藝術形式的統一”。[3]870歷史昭示我們:傳承延安時期文化建設的經驗,借助包括新秧歌運動在內的革命資源,不僅有利于當代文化建設的正確前行,而且可以豐富和拓展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內容,最終惠及廣大人民群眾。從更深層次而言,延安新秧歌運動的歷史不僅昭示出昨日革命文化的輝煌,而且為我們審視和尋找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建設路徑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寶貴經驗。

參考文獻:

[1]文教會藝術組.杜芝棟和鎮靖鄉的秧歌活動[N].解放日報,1943-10-26.

[2]李靜.新秧歌運動中延安知識分子話語的消解與重塑[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6).

[3]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李開方.延安新秧歌運動研究[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4∶724.

[5]李潔非,楊劼.解讀延安——文學、知識分子和文化[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0∶209.

[6]周揚.表現新的群眾的時代——看了春節秧歌以后[N].解放日報,1944-03-21.

[7]立波.秧歌的藝術性[N].解放日報,1944-03-02.

[8]艾克恩.延安文藝運動紀盛(1937年1月-1948年3月)[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490.

[9]岡瑟·斯坦.紅色中國的挑戰[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

[10]李靜.“表現新的群眾的時代”——40年代延安“新秧歌”運動的文化闡釋[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

[11]習近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 創作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N].人民日報,2014-10-16(01).

【責任編輯:黎峰】endprint

猜你喜歡
文化建設
基層院檢察文化建設的認知與實踐
法制博覽(2016年11期)2016-11-14 10:31:19
創新民間美術傳承模式 生態式發展新農村文化建設
戲劇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3:14:30
文化引領學校走向科學健康發展
文教資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1:44:22
創新發展 奮勇前進 釋放洪荒之力
淺談基層文化館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淺論基層群眾文化緊跟時代步伐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8:41:35
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觀及其現實意義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7:38:15
加強基層文化建設滿足群眾文化生活需求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6:33:32
醫院文化建設的思考
企業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毛片免费基地| 国产精品亚洲日韩AⅤ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久996视频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视频公开费视频| 九九久久精品国产av片囯产区| 国产白浆在线| 黄色一及毛片| 日韩免费成人| 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亚洲精品天堂自在久久77| 欧美成人免费一区在线播放| 92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成人国产小视频| 国产成a人片在线播放| 女人毛片a级大学毛片免费 | 国产精品主播| a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a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一区精品视频在线|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播放| 欧美区一区二区三| 欧美一级大片在线观看| 永久免费av网站可以直接看的|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 欧美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久久久久久高潮白浆| 一级黄色欧美|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无码免费 | 天堂亚洲网| 国产美女丝袜高潮| 亚洲日本一本dvd高清| 丁香五月亚洲综合在线| 四虎影视永久在线精品| 91在线一9|永久视频在线| 亚洲美女久久| 欧美激情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人久久电影| 国产日韩丝袜一二三区| 成人午夜天| 日韩精品毛片| 久久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五月天久久综合国产一区二区| 毛片手机在线看| 国产欧美性爱网| 香蕉在线视频网站| 狼友av永久网站免费观看| hezyo加勒比一区二区三区|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电| 亚洲色图在线观看| 人妻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一区|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av| 亚洲娇小与黑人巨大交| 亚洲国产黄色| 一级黄色网站在线免费看| 国产亚洲日韩av在线| 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精少妇毛片午夜无码| 国产精品任我爽爆在线播放6080| 国产精品主播| 国产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天堂| 在线观看欧美国产|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1区| 国产精品视频3p| 国产成人无码久久久久毛片| 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幕有码在线| 九色国产在线| a亚洲视频| 日韩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欧美日韩国产一级| 国产成年无码AⅤ片在线| 色天天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片| 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制服丝袜91在线| 久草网视频在线| 白浆免费视频国产精品视频| 91最新精品视频发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