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淑芳
摘 要:初中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升中學生語文素養和語文綜合能力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最近幾年,隨著新課程教學理念不斷深入發展,對初中語文教學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教師轉變過去傳統教學理念,重視中學生語文閱讀能力和綜合語文素養培養,因此,做好新時期初語文閱讀教學工作就顯得十分重要了。本文主要結合實際情況,就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對策進行了分析,希望通過本次研究對同行有一定幫助。
關鍵詞:初中語文 閱讀教學 有效性 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650(2017)08-0-01
初中階段是學生學習能力、創造能力、認知能力發展的重要時期,需要正確的對學生進行引導,保證學生在接受教育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實現學生全面進步發展。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是以閱讀文章為主,讓學生通過閱讀文章、討論文章、分析文章、學習文章知識等方式為主,培養初中生的學習能力、閱讀能力。只有高效的開展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才能夠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積極性,保證初中生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到閱讀教學中。
一、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初中生獲取知識的原動力,提升初中生的閱讀興趣,才能保證學生更好的參與到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1]。因此,在進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首先應該注重調動學生的中學習積極性,以趣味為主要出發點,采取措施激發初中生的閱讀興趣,從而打開學生的話語通道[2]。在教學中可以根據教學要求和學生實際情況,應用故事、趣味教材、多媒體等手段,在學生學習教材過程中為學生創設一個學習的背景,從而更好的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例如在進行朱自清《背影》閱讀教學過程中,在課前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讓學生回憶以下自己父親的背景,并用自己話語描述出來。然后讓學生講述一件父親為自己做的感動的事情,并讓學生積極討論發言。通過上述討論和發言之后,學生都會在自己的頭腦形成一個父親的影像,在這樣的條件下讓初中生閱讀這篇文章,通過將自己父親和作者父親的聯系,讓初中更好的體會作者所要表達出來的思想情感,這篇散文敘述的是作者離開南京到北京大學,父親送他到浦口車站,照料他上車,并替他買橘子的情形。通過對這個情景的描述,作者用樸素的文字,把父親對兒女的愛,表達得深刻細膩,真摯感動,從平凡的事件中,呈現出父親的關懷和愛護。然后向學生講解:“在座的每一個學生的父親跟作者的父親一樣,都是在平凡的小事中關愛你們。”通過將文章中的情景和學生情感進行有效的聯系,激發學生共鳴,提升初中生閱讀興趣。
二、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
教師在學生心目中地位十分神圣,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有著很大的影響。因此,在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加強自身的行動示范,約束自己的行為,強化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以此來激發初中進行課外閱讀的積極性[3]。初中語文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向初中積推薦優秀的課外讀物,將自己閱讀到優秀作品和學生進行分享,這樣既能夠豐富教師自身的知識還能夠為學生樹立榜樣,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到課外閱讀。同時在課余時間,教師還可以和學生同讀一本書,閱讀后師生共同寫下自己的讀后感,并在班級內進行評比,選出優秀的文章作為讀后感,這樣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的閱讀積極性, 還能夠改變過去教師高高在上,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4]。教師在為學生推薦課外讀物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年齡,興趣愛好,認知水平等方面的情況,選擇合適的課外讀物,可以為不同學生選擇通俗易的科幻類、故事類、散文類的圖書,要結合不同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推薦課外讀物。
三、開展情景化教學
文章是人賦予情感表現的產物,因此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要想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就離不開情感。情景化教學是新課程改革以來的應用比較廣泛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積極應用情景化教學能夠很好的激發學生情感,引起學生產生共鳴[5]。例如在進行老舍的《駱駝祥子》:舊北京人力車夫的辛酸故事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開始戲劇表演,將角色進行科學劃分,在課堂上營造一個封建時期的舊中國的情景,保證學生情感全部投入到角色中,通過讓不同學生體會不同角色當時的語氣、語言表達情況,給學生以深刻的影響,從而和作者產生更多的情感共鳴。老舍先生正是以人力車夫祥子的辛酸故事,深刻揭露了舊中國的黑暗,控訴了統治階級對勞動者的剝削、壓迫,表達了他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參考文獻
[1]鄧主芳.新課程理念下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問題及對策初探[J]. 天津市教科院學報. 2017(01)
[2]阮秋娜. 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6(01)
[3]胡從燕.也說讓閱讀教學像呼吸一樣自然[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05)
[4]許春玲.通過閱讀教學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J]. 生物技術世界.2016(05)
[5]張鈞,張佳,石志浩. 基于網絡環境的語文閱讀教學研究[J]. 教育教學論壇. 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