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榮林
摘 要:生態文明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協調發展、互利共贏。生態文明是生態社會的最基本標志,即生態原則成為資源配置基本依據,生態生產成為社會生產的基本內容,社會的主體消費方式為綠色消費,生態法制成為社會的基本行為準則,生態意識成為社會的主流觀念。
關鍵詞: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生態社會
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把“建設生態文明”提高到國家發展戰略高度。十七屆五中全會上,進一步闡述了“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并將提高生態水平作為國家的戰略決策。緊接著是黨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會議要求各單位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并且將生態文明建設和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方面面聯合起來,實現美麗中國,綠色中國的夢想。幫助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將“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
1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內涵
什么是“生態文明” ,生態文明并不是指自然生態的“文明”狀態,而是指用文明的方式。萬事萬物都是相生相克的,生態也是如此,各種力量相互制約和協調。可以說生態所闡述的不僅僅是自然與人之間的關聯,更是人和人之間的聯系。生態文明的首要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和聯系的文明,還包含人對自然的尊重。總之,人與人、自然與人、社會與人以和諧為原則共生。以可持續性的消費模式和生產方式去幫助大家都走上和諧的發展道路,走上可持續的發展道路。建設生態文明,本質上還是要考慮到自然環境的承載能力,堅持節約資源,保護社會環境。整體來說,生態文明是人類為建設美好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生態文明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向,其核心是追求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人與社會的和諧。生態文明是一種超越民族、階級、國家的人類社會全方位、系統、科學的文明,同時也是一種發展的文明。
2 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
2.1 生態文明建設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
工業文明改變了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財富。但是,工業文明也給人類帶來了無窮的煩惱,甚至是巨大的災難。震驚世界的“六大污染”、“八大公害”和“十大事件”,這些公害和污染事件,對自然環境造成了極大污染,給人類和生態環境帶來災難性的后果,人類對資源的利用已經大大超過地球本身能夠承載的總和。這些事件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重視和反思,生態文明的理念因此而產生。隨自然環境的嚴重污染,人類也面臨著日益嚴重的生存危機。可以說,堅持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從而推進地球的“生態文明建設”是人來今后發展的必然趨勢。
2.2 生態文明建設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中國有人口數量位居全球第一位。因此,即使有廣袤的土地,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各種資源的人均數量都是很低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可謂是空前絕后,環境保護工作在逐步加強。同時,人民群眾對生產生活環境質量的要求也不斷提高。但是,由于中國的經濟增長基本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傳統發展模式上,出現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當人類要有突破性的發展,必然會和環境產生矛盾。目前,對于中國來說生態環境被破壞,資源短缺甚至枯竭的現象日益嚴重。若是,我們依舊沿襲傳統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依舊不實行資源節約的措施,那么我們的生態環境會不斷的惡化,地球面臨的壓力也將不斷增加。如此一來,不僅僅影響到我國假設全面小康社會,還將關系到中華民族生存和長遠發展的根本大計。因此,“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3 生態文明建設的方針原則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基本政策和根本方針。習近平指出,環境問題究其本質是經濟結構、生產方式、消費模式問題。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必須從宏觀戰略層面切入,從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再生產全過程入手制定和完善環境經濟政策,探索走出一條環境保護新路。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保護優先,就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探索、新思路和新途徑。這個創新體現在:一是預防為主,二是源頭控制,三是綜合治理。因此我們要堅持以開發為主向開發與保護兼顧、以保護為主的轉變。堅持從單項措施、分散治理向以流域、區域為單元的綜合整治的轉變。堅持從單純以治為主向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轉變。堅持從單純的生態治理向生態治理與農牧民脫貧致富相結合,建立生態保護長效機制的轉變。堅持以人工治理為主向人工治理與自然生態修復相結合的轉變。堅持興利與除害、開源與節流、開發與保護并重的原則,不斷提高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水平的原則。
4 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途徑
4.1 轉變經濟發展的方式
十七大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改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意義重大,針對性和指導性更強,有著深刻內涵。經濟發展方式,強調的不僅是提高經濟增長效益,還包括促進經濟結構優化、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相協調、發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內容。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 由傳統的依賴于第二產業帶動,逐漸的轉變為三個產業協同,共同促進經濟的發展。由主要依靠對于物資資源的發掘和消耗來發展經濟,逐漸轉向管理水平的提高,勞動者能力的突破和科技水平進步等方面促進經濟發展。
4.2 科學處理好經濟建設、資源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
要充分考慮人口承載力、資源支撐力、生態環境承受力,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從而統籌好當前發展和未來發展的關系,由此促進發展質量和效率的提高,走富裕生活、生態文明、生產發展的道路。因此必須轉變關于發展的傳統觀念,從重經濟增長輕環境保護轉變為保護環境與經濟增長并重,在保護環境中求發展;從環境保護滯后于經濟發展轉變為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同步,努力做到不欠新賬,多還舊賬,改變先污染后治理、邊治理邊破壞的狀況;從主要用行政辦法保護環境轉變為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辦法解決環境問題,自覺遵循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提高環境保護工作水平。endprint
4.3發展循環經濟和保護生態環境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其中一個有效途徑警示加強循環經濟的發展。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增長模式,“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已經成為了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當前,循環經濟注重的是資源利用效率和再利用效率的提高,力求在資源耗費最少的情況下,生產出更多的成品。“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建設依賴于技術的進步,管理能力的加強,以此不斷的促進勞動效率的提高,廢物的排放數量減少,資源得以被不斷的循環利用。“環境友好型”則要求我們在考慮經濟發展的同時,考慮可持續的能力,考慮中華民族乃至世界各國的長遠利益。將保護環境制定為基本國策,認識到其推廣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利用更多的科學知識,在保護環境的情況下,去發展經濟服務于我們現在的生活,由此更加科學利用自然為人類的生活和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堅決禁止掠奪自然、破壞自然。堅決摒棄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壞后恢復的做法。要求人類的實踐活動要在資源承載能力內良性循環,使生態系統平衡發展。
4.4 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所謂的“資源節約型”社會,是指能夠不斷的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力圖能夠以節約資源的方式促進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資源節約表現在各個環節,包括消費、流通、生產等。通過資源的節約和利用效率的不斷提高,可以有效的做到節水、節地、節材,促進資源的全方位綜合利用。在社會效益最大化的同時,促進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以保障社會經濟的發展能夠和資源環境相適應。所謂的“環境友好型”社會指的是人與自然之間存在的和諧關系。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平衡和和諧。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為目標,通過合理的環境利用,在環境承載能力的范圍之內,遵循大自然的規律。
提倡科學發展,綠色發展,從而堅持保護優先、合理開發、有序開發,倡導環境文化和生態文明, 倡導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社會體系。綜合上述,人與自然是共存、共生、共榮的關系。生態文明并不否認人類對客觀世界的改造和建設。然而,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體現了在“生態文明”發展模式下人對于自然的尊重和關注。利用自然,保護自然,加強自然和人類和諧共生的理念。不斷的提倡生態文明建設,樹立合理的觀念,是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胡錦濤.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0).
[2]萬里.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一個戰略性問題[N].人民日報,2009-04-06(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