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桂英
摘 要:以新時代的視角認識馬克思提出的勞動理論,可以為我們解決新時代的新問題提供必要的理論指導。文章首先詮釋了馬克思勞動理論的思想淵源和核心內涵,然后深入探討了馬克思勞動理論的當代價值。結論對深化馬克思勞動理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勞動理論;當代價值
勞動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核心概念之一,但是這一概念并非為馬克思首創,而在人類產生后的千百年間存在著眾多不同的理解和闡述。馬克思的主要貢獻在于不僅將勞動視為人類謀生的基本手段,而將其視為人的本質力量的生命活動,從而奠定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實踐基礎[1]。價值哲學是哲學領域的一個獨特分支,其所關注的是人類發展所應有的思想形態,而不僅限于物質價值本身。因此,在新的歷史時代,我們以價值哲學的視角,重新審視馬克思勞動理論的內涵和價值,深入挖掘這一理論的在新時代背景下的積極作用,重新定位對勞動的尊重,無疑具有深刻的時代意義。
一、馬克思勞動理論的思想淵源
在西方思想界,馬克思的巨大影響是有目共睹的,時至今日,仍有大量學者在鉆研馬克思的學說。究其原因,是由于馬克思學說所蘊含的特有內涵與批判性力量,使其能夠在任何歷史背景下找到“知音”,并基于不同的社會現實土壤,生根發芽、枝繁葉茂。
人類對勞動的認識可謂由來已久,勞動的觀點也不是馬克思的首創。在馬克思主義誕生之前的千百年間,人們對勞動就展開了深入研究,并形成了不同的觀點和理論,所有這些理論均為馬克思勞動理論的誕生提供了豐厚的土壤。在西方世界,勞動理論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古希臘,荷馬和赫西俄德基于當時的社會現實,將勞動視為一種奴隸的活動,是被壓迫條件下的一種不自由的人類活動。同時代的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則將勞動定義為以產品目的的創制性活動,其本質是低賤的。之后的中世紀,基督教成為西方社會的唯一意識形態,其教義認為勞動是人類必須要經歷的艱辛與痛苦,其負面認識仍然是顯而易見的。
在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之后,勞動逐步被認為是一項正常的人類活動,人們也逐步認識到生產活動對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重要意義,并直接刺激科學的勞動理論的產生。到了黑格爾時代,他將勞動從經濟學層面進一步提升到了哲學的高度,認為勞動是精神塑造客觀世界的一種外化表現,是一種具有高度抽象性的精神活動。
馬克思在批判地繼承前人思想的基礎上,認為勞動是人類的本質,是一種感性活動,也是人類社會產生的根本原因。自此,馬克思將勞動視為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其不僅是人的謀生手段,而是人的本質力量的生命活動。馬克思勞動理論的出現,不僅成為馬克思學說的核心觀點,也奠定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基調。
二、馬克思勞動理論的核心內涵
1.科學的勞動價值論
馬克思勞動理論指出,商品的價值源于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人類勞動,換言之,商品的價值取決于人類的抽象勞動。具體而言,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一是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認為商品價值具有二重性,包括價值和使用價值。其中,價值是商品中凝結的無差別勞動,使用價值則指的是商品對人的可使用性。通過商品價值二重性理論,馬克思明確了揭示出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的本質。二是商品價值量理論,馬克思認為,勞動是有價值的,其可以通過商品市場和消費者確認。因此,商品價值量的大小并不由個人勞動時間決定,而取決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這一理論不僅豐富了勞動價值的內涵,還將其引向實踐層面。三是價值規律理論。馬克思認為,商品的價格會圍繞其價值上下波動,并按照價值相等的原則進行交換。
2.勞動的二重性理論
勞動的二重性理論在馬克思勞動理論范疇內占據著重要地位,是研究政治經濟學和其他相關理論的基礎[2]。馬克思基于對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勞動價值理論的批判,創造性地提出,生產商品的勞動具有二重性:一是具體的勞動,其目的在于生產出滿足人們消費需求的產品。這種勞動不僅有生產原料上的差異,還主要表現在勞動形式上的差異。此外,生產商品的具體勞動具有永恒性,只不過勞動形態本身會隨著歷史的進步而不斷變化。二是抽象的勞動,也就是一般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馬克思認為,如果不考慮具體的勞動形態,那么所有的人類勞動均可視為勞動者體力或腦力的消耗,也就是生理學意義上的耗費。
3.勞動力商品理論
馬克思認為,作為商品的勞動力也具有與商品類似的二重性,也就是使用價值和價值。其中勞動力的價值主要由生產這種特殊商品的勞動時間決定。因為勞動者的生命形態是勞動力商品存在的必要前提,所以其價值就是保障生存所必須的那部分基本生活資料的價值。另一方面,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并不由其生產的產品的屬性決定,也不由勞動本身的屬性決定,而是由生產勞動力所需要的抽象勞動決定,而這種抽象勞動與勞動力之間的存在的差值就是剩余價值的基礎。
4.勞動與人的本質理論
馬克思在人類思想史上第一次對人的本質的觀點進行了界定,并提出了三個重要命題,其中第一個和最重要的一個就是“勞動是人的本質”。馬克思認為,勞動于人類進化具有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生產勞動一方面使人類和其他動物得以明確區分,同時又建立起人與自然之間的密切聯系。可以說,動物的生產行為是某種自然本能,而人的生產活動是一種具有創造性的,自覺的勞動行為。也正是基于這層意義,馬克思才將自由自覺的勞動視為“人的本質”。
三、馬克思勞動理論的當代價值
1.馬克思勞動理論的當代理論價值
首先,馬克思勞動理論為當代勞動理論的發展提供了世界觀。從世界觀層面來審視,唯物史觀是馬克思勞動理論形成的基礎,沒有唯物史觀就不可能形成馬克思勞動理論。可以說,正是馬克思唯物史觀的成熟,其勞動理論才逐步轉向經濟領域,從而發現了剩余價值理論,并創立了科學的勞動價值理論。
其次,從方法論層面來看,馬克思勞動理論是在當時的時代背景推動下產生的,并隨著時代背景的變遷而不斷完善。例如,巴黎公社運動后,資本主義向平穩發展,出于積蓄革命力量的需要,馬克思開始致力于研究人類和人類社會中的重要作用,完成了勞動理論的最終總結。endprint
總之,從世界觀和方法論的視角,對馬克思勞動理論的發展歷程進行考察,可以發現馬克思總是根據時代的進步和變化進行研究,以提升研究本身的針對性。同時,馬克思也沒有將研究本身局限于任何單一學科,而是從多學科的視角對勞動本身進行全方位、整體性的研究,不僅價值哲學的視角提出了異化勞動的概念,還從經濟視角分析了資本主義的生產規律,最后又從政治視角提出可以通過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構建來最終實現勞動的解放。馬克思勞動理論的建立過程,不僅表現出其作為共產主義領袖的優秀品質,還可以為我們在新時代背景下進行勞動理論研究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我們在研究在現代社會出現的勞動領域的新問題時,必須要堅持唯物史觀的指導,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研究方法,通過實踐檢驗,不斷檢驗和證明馬克思勞動理論的正確性。
2.馬克思勞動理論的實踐價值
首先,馬克思勞動理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完善提供了科學依據。在馬克思勞動理論體系中,生產關系是一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社會經濟關系。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社會主義事業在曲折中前進,但是從沒有背離過馬克思勞動生產關系的基本理論精神,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通過不斷地探索,終于確立了一種適合我國實際國情的生產關系發展之路。在此基礎上,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完善,是實踐角度對馬克思勞動理論的肯定和發展,因此,馬克思勞動理論需要我們長期堅持和不斷發展[3]。
其次,馬克思勞動理論為我國的勞動權益保障提供了實踐基礎。馬克思勞動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曾經對近代勞工保護做出過巨大貢獻。雖然我國屬于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了勞動者的初步解放,但是我國在勞動者權益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規建設還比較滯后。因此,我們應當以馬克思勞動理論為指導,推動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同時加強黨的建設,發揮其勞動者堅強后盾的作用,構建和諧的社會主義勞動關系。
最后,馬克思勞動理論有助于構建尊重勞動的價值觀念。在當今社會,我們要結合實際充分發掘馬克思勞動理論的重大意義,樹立尊重勞動的核心價值觀念,充分發揮主觀力量,在全社會營造崇尚勞動的良好氛圍,實現勞動本身的價值內涵。
四、結語
馬克思勞動理論是馬克思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核心觀點,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我們對馬克思勞動理論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深化對馬克思思想內涵的系統把握。當然,馬克思勞動理論是經過實踐檢驗的科學真理,并將在未來的實踐過程中賦予我們更多的精神養料,而我們也應該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探索其新的時代價值。
參考文獻:
[1]王學先,曾光榮.論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在當代社會主義條件下的新發展[J].經濟研究導刊,2011(23):1-3.
[2]劉瀟,王力超.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的當代價值啟示[J].理論觀察,2015(07):5-6.
[3]來婷婷.淺析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及其當代價值[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5):51-5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