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宏
隨著職業教育的飛速發展,企業對技術工人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語文作為一門公共基礎課程,對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如何增強中職學校語文課程的教學效果,是現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課題。筆者基于職業教育特點,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針對中職學校語文課程存在的問題及教學提出了合理化建議,旨在為中職學校語文課程模式改革提供參考。
一、學生職業素養存在的問題
筆者通過與企業負責人、實習教師、班主任等人員座談,發現中職學校的學生在實習教學、頂崗實習、就業等環節中,與普通高職院校學生相比較明顯存在一定的差距,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應用表達能力較差
由于中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側重于專業技術知識的學習,淡化了語文課程職業素養的學習,進而表現在語言表達能力、普通話水平、文字組織等方面的不足,最為明顯的體現在個人簡介的書寫和面試方面,錯字百出,表達時明顯字不達義,這些成為制約學生發展的瓶頸。
2.不會正確處理人際關系
在中職學生群體中,學生之間打架、家庭關系和師生關系緊張等問題比較普遍,學生不會靈活地處理各種關系,面對問題容易情緒化,缺乏理性思考,從而造成了許多難以預料的后果,這也造成了社會對職業學校的偏見。
3.繼續學習能力差
基礎知識薄弱是學生厭學的關鍵因素。中職學生普遍學習興趣不高,職業規劃不明確,對未來的發展迷茫;就業后安于現狀,缺乏再學習的能力和動力,長此以往導致發展空間有限。
4.自我定位不準確
90后和00后一代以獨生子女居多,家庭對他們的溺愛造成了不少學生以自我為中心,在學習過程中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在擇業和就業過程中,不能安于從事一線勞動。據統計,有70%以上的職業學校學生頻繁出現跳槽的情況,有80%以上的學生對自己的工作不滿意。究其原因,學生普遍缺乏對自我能力的認識和科學評價,缺少愛崗敬業和吃苦耐勞的品質,這與學習時的培養是分不開的。
二、語文課程教學內容
語文課程對于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具有重要作用。科學安排教學內容,采取合理的授課模式是改變中職學生現狀的關鍵環節。在語文課程授課中,學校規劃語文課程的頂層設計方案,將原來的4學時調整為8學時,并由原來的兩學期課程調整為四學期,加大了課程所占學時的比重。筆者主要設計了以下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職業素養的教育。
1.開設國學誦讀內容
在第一學期,根據授課內容添加《弟子規》《三字經》《勸學》等國學誦讀課程,鼓勵學生在晨讀和晚自習期間誦讀相關內容,再組織班集體之間開展誦讀比賽。這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更有助于樹立“眼中有人、心中立人”的良好習慣,對學生建立良好的素養意義重大。
2.開設文學欣賞課
在第二學期,鼓勵學生開展文學閱讀課,選取高質量的文章師生共同鑒賞和討論。在教學過程中,筆者選取了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汪國真的《熱愛生命》、毛澤東的詩詞等內容,讓學生愛上閱讀課、愛上文學、愛上藝術,從而培養學生建立正確的審美觀,用美的眼光來看待和分析問題。
3.開設應用文寫作
在第三學期,開設應用文寫作課程,將常用到的如通知、請假條、留言條、借條、倡議書、求職簡歷等公文的寫作格式融入到教學過程中,避免出現學生不會寫假條或個人簡介的尷尬局面。該教學內容的開展,對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4.開設辯論賽
在第四學期,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和文學能力,適時圍繞熱點話題開展辯論賽。在教學過程中筆者選取了“景區門票提價的利弊”“二胎政策的利弊”“校園里布置無線網絡的利弊”等熱點話題展開討論,這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更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強化交際能力,也豐富了學生的業余生活。
三、總結與感悟
語文課程是中職學校基礎課程的關鍵內容,對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交際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學過程中,中職語文課程不僅要注重學生文化素養的培養,還要注重學生適應社會能力的培養。教學過程中,只有將語文課程內容轉變成未來發展的工具書,教師以此作為教學的突破口,才能真正發揮語文課程的價值。
(作者單位:山西省忻州市第一職業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