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新利
摘 要 異性效應的理論,起源于20世紀社會心理學的研究。70年代初,歐美國家的專家將異性效應的理論應用于課堂訓練。小組合作學習一般指隊員在異質小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學習任務。這項研究表明,“不同性別的混合小組合作學習比相同性別的小組合作效果更為顯著”。本人結合本校體育訓練的實際情況,對本校鐵人三項隊男、女生按照分開、合練2種訓練形式進行比較研究,該訓練組織形式在教練與隊員兩方面都得到了較好的反映,因而具有較強的創新性。
關鍵詞 異性效應 大學鐵人三項
中圖分類號:G888.1 文獻標識碼:A
高校校園鐵人三項比賽在2016年第五屆首都高校校園鐵人三項賽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了該項賽事的影響,為推進鐵人三項運動在我國高校的普及與開展,把“融入自然,挑戰自我”的理念納入全面素質教育之中。同時該賽事也被納入北京市高校2016年朝陽杯群體競賽活動之一。立足大學校園,豐富比賽內容,增加學生喜愛的項目,采取靈活、變通的辦法,以達到經濟性、安全性、趣味性與有效性的完美結合,設立了小輪車兩項、水陸兩項、滑輪兩項、小輪車三項、滑輪三項等項目內容。為配合鐵人三項運動在校園中的持續有效的發展,結合我校體育訓練的實際情況,賽前訓練中對本校鐵人三項隊男、女生按照傳統的分組、男女混合組2種訓練形式進行比較研究,通過對隊員心理和生理情況,以及技術考核的成績的分析。
1分析與討論
心理學研究表明,異性之間不但可以存在友誼,而且異性之間是可以互補的,他們的不同傾向將相互補償。既然男女生在智力個性上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那么教練在進行教育時就不能忽視性別差異的因素。承認男女心理上的差異并不意味著教練消極而被動的去適應性別差異,而是要教練正視男女生心理發展上的性別特征,既要看到男女生在心理發展上的優勢,也要看到男女生在心理發展上的劣勢,做到揚長補短,充分發掘男女生各自的心理潛力,教練要根據隊員的性別差異特點和不同成因,在實施教育措施和訓練方法上做到男女有別,因性施教。因此,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要注意男女生的搭配,通過男女生之間的優勢互補促進隊員的發展。
1.1意識的互補
首先,男、女隊員的體育意識有明顯的性別差異。男生對體育的認知水平明顯高于女生,對體育的態度更為積極進取,還可能具備較強的適應能力應變能力。其次,隊員對體育效果的信念有明顯的性別差異,但對運動的身體效果的信念沒有明顯差異。男生對心理效果和社會效果的信念比女生明顯要強。第三,隊員的運動實施度總體呈低水平,男生運動實施度為中下水平,女生則處于較低水平。
1.2技術的互補
鐵人三項運動是一項體能類的體育項目,在專業教練的指導下,可以進行男女生配合訓練、合作學習。在實驗班的訓練活動中,隊員不受性別限制,自由組合進行一對一的相互糾正動作、不穿輪滑鞋陸地模仿等基本練習手段或其它練習手段。他們互相幫助,取長補短,相互勉勵,共同進步。男生主動積極堅忍不拔的學習態度感染、帶動著女生迅速進入訓練狀態;女生學習該項技術的認真程度和耐心細致的心理品質,提高了男生對輕、小技術的重視程度。在研究中發現,實驗班隊員的訓練氣氛活躍,訓練熱情高漲。訓練過程中,男女隊員的心態發生了微妙變化,表現欲急劇上升。他們努力克服生理上的惰性與不適,力爭在異性同學面前樹立健康良好的形象極力展現自身的體育才能及精神風貌,學習的認真程度及刻苦、自律精神大幅提高。
1.3實驗組與對照組訓練效果的比較
以上分析表明,傳統的男女分組訓練不利于當代校園鐵人三項運動的發展與推廣,更不能達到提高比賽成績的體育訓練目標。為了豐富賽事的精彩程度和彌補存在的不足,在一些全國性標準距離鐵人三項賽新增加了混合接力。訓練中男生組只注重高難度、爆發力的練習,輕視某些技巧技術的學習,技術細節不穩定、欠全面,影響技術向更高水平的發展。女生組受身體條件的限制,如起跑、輪滑直道蹬腿加速加力等經常需要花費大部分的時間進行練習,極個別有能力的女生可以獨立迅速的掌握這項技術,但對提高整體水平的影響力有限,訓練比賽效果不理想。實驗班的出現恰好解決了由性別分班造成的訓練窘境,男女隊員融于同一訓練集體,相互提升,相互彌補,取得了良好的訓練效果。
2結論與建議
(1)訓練比賽成績表明實驗組的鐵人三項訓練質量優于對照組,各普通高校在保留新隊員分組訓練的同時,可酌情在2年級以上的隊員中開設男女配合訓練。以豐富訓練形式,提高訓練質量,為小集團訓練等其它訓練形式探路搭橋,全面深入地進行體育訓練改革。
(2)實驗組的訓練思路符合現代體育訓練理論要求。在男女配合的鐵人三項訓練中,隊員的訓練主動性增強,“比、學、幫、超”的學風漸濃,對培養隊員的體育興趣與終身體育觀,加強體育文化素養有積極影響,吻合于現代體育訓練精神。
(3)加強教練的協調作用,保證訓練任務的順利完成。男女配合訓練的難度較大,應安排經驗豐富的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