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世慶
摘 要:“校本教研”,就是以學校為根本開展的教學研究,就是“基于學校,在學校中”進行的教學研究,是一種把學習、教學和研究于一體的學校性活動和教師行為。校本教研是指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構筑校本教研平臺,以實踐與反思、交流與合作、提高與創新為核心策略,以個人學習、同伴互助、專家引領為主要途徑。
關鍵詞:提高;實效;教研;成效
我們是一所農村小學,由于學生數量的逐年減少,教師配備也相應逐年減少,加上一些成長較快的青年教師不斷流入城區,導致優秀教師不斷減少,教師年齡結構也很不合理。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學校雖小,教師雖少但教學科目不少。這就更加要求我們農村學校的教師不僅要具有較高的師德修養,豐富的學科知識,更要具有豐富的教育理論知識和教育實踐能力。然而,教師數量少、無法及時外出學習等問題阻礙了我們農村教師的專業發展。如何讓校本教研成為教師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失的階梯,成了擺在我們農村學校面前的重要課題。
一、我們理解的“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就是以學校為根本開展的教學研究,就是基于學校,在學校中進行的教學研究,是一種把學習、教學和研究融為一體的學校性活動和教師行為。就是為了改進學校的教育教學,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從學校實際出發,用學校自身的資源優勢進行的教育教學的研究。它的主要特點是:以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為宗旨,以教師為研究主體,在研究和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總結和提升經驗,努力提高教師專業化發展水平。
二、校本教研的有效途徑
校本教研是指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構筑校本教研平臺,以實踐與反思、交流與合作、提高與創新為核心策略,以個人學習、同伴互助、專家引領為主要途徑。
1.我校的校本教研的有效途徑要求教師不應該是知識教學任務的執行者,更應該是一個自覺的反思者,在不斷的自我反思中,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并通過寫教學案例、教后記、教學隨筆,進行反思,以便于將教育理論與教學行為有機融合,不斷開拓教師的思維方式,提升教師的思維能力,增強教師的思維效度。
2.我校校本教研的有效途徑要求教師在重視個人學習和反思的同時,還特別強調教師集體的作用。學校通過學科教研組先后開展集體備課、聽課評課、常態課調研、熱點問題探討等多種形式的教學研究,注重群體研究、注重同伴互助、注重教研實效。努力形成積極、開放、民主、和諧的學校教研氛圍,不斷增強教研水平,逐步提高教師專業化發展。理論學習是校本教研的重要支撐,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我校把校本教研當作常規工作來抓,有計劃、有選擇地組織教師學習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各學科的新課程標準以及《新課程標準解讀》等。學校根據教師的發展需要,專門購買了大量的教育教學書籍,為教師的理論學習打開方便之門。
3.我校的校本教研的有效途徑與策略還應有專家的引領。如果說校本教研是教師、學校發展的必由之路,那么專業引領就是一面旗幟、一盞航燈。教師與專家的互動中,一次次平等的對話,一次次心靈的交流,一次次思想的碰撞,一次次理念的升華,必能讓教師感受理性與智慧的碰撞,必能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必能帶動學校的整體發展。專家引領是校本教研的重要組成,沒有專業引領的實踐是低效的實踐。專家引領可以把教育理念轉化成教育實踐。具體作法有以下四點:第一,校領導組織學校骨干教師外出聽名師、專家作講座。第二,積極挖掘校內人才資源,安排學校骨干教師執教教學觀摩課和教學經驗介紹。老師通過專家引領,先進的教學理念、有效地教學實踐扎根在了教師心中,落實在課堂教學中。
4.同伴互助與個人反思相結合,是校本教研的有效途徑
校本教研的主體是教師。沒有反思會滋生教師思維的依賴性,從而變成理論學習的聽眾。我們學校積極為搭建教師反思的平臺。
第一,要求教師將每次學習反思的心得體會上傳到歷城區教育網站自己的工作室中,與其他教師產生“共鳴”的、提出“質疑”的,都可以在后面“跟貼”。第二,我們定期開展網上“主題討論活動”,教師根據自身學習、實踐體會,開展網上反思交流。第三,學校利用校本教研活動時間,讓反思深刻的教師請上臺為其他教師現身說法。
三、開展校本教研的成效
校本教研讓教師養成了學習和反思的習慣。教師不僅成為知識的傳播者,更成了一個自覺的反思者,在不斷的自我追問中,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通過寫即時案例、教后記、教學隨筆,進行反思,將教育理論與教學行為有機融合,教師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斷增強。教師在同伴互動中,優勢互補,互相啟發,達到了資源共享、智慧共享的雙贏目標。一支基本功扎實、有理論底蘊、能上好課的教師隊伍逐步形成。
參考文獻:
[1]趙群筠.校本教研叢書[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10.
[2]楊江峰.校本教研與教師專業成長[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10.
[3]張行濤.校本教研的理論與實踐[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