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聰
【摘要】對比知同異,思辨究其意,對比教學法根據參照物或互為參照地突出呈現對象的某一特點,由于其方法的深刻性與有效性被廣泛應用于各領域的教學、推銷等語言藝術中,本文就對比教學法在初中語文教學的應用做出相關論述。
【關鍵詞】初中語文;對比教學;對比法規律
【中圖分類號】G6322 【文獻標識碼】A
古代晏嬰說過:“星之昭昭,不若月之曀曀?!笨梢?,很久之前,人們就已經開始對差異進行認識和理解。星月之光有差異,殘月繁星閃耀,圓月眾星拱月,自然萬物都有差異,經過比較才能發現異同的所在點,在發現的基礎上再進行理解和深度挖掘?,F代心理學認為,對比有利于相異或者相同的兩個對象相互感應,有利于增加人們對兩個對象的特征的理解。此外,比如有“認知對比原理”,比較法有助于滲透主觀因素地去引導人們對事物的理解,同樣可以運用于突出重點的語文教學中。
經過歲月考驗,對比法幾乎可以運用于任何領域,而對于語文教學,宏觀上,它可以運用于同一素材的內部比較,也可以運用于兩篇或以上素材之間的比較;微觀上,字、詞、句、段、文學背景、人物特征、寫作手法、寫作技巧、文章結構與感情等都可以做比較。故而,這樣的例子實在是數不勝數、不勝枚舉,但皆有規律可循。
一、對比法規律
(一)確定對比點
出自《管子》的“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與出自《在山的那邊》的“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前者的主語為“政”,可見論述的對象為政權,而且補語中也揭示了其中的差異,由此可以確定在政權上有話可說。后者論述的主要對象為山的那邊,進行了展開性的描寫,從單一的語句上不能看出有什么聯系,所以應聯系上下文與作者的感情基調來確定作者的對比參照物。聯系上下文可知,《在山的那邊》的對比點為“山里”與“山的那邊”,作者濃墨重彩地描繪想象中山那邊的景象,將這種山里的執著與夢想描寫得更加淋漓盡致。
因此,進行對比教學,首先要找出對比對象的范圍與特點,從而找準對比點。對比點由文章和詩詞主旨決定,由語文課堂的教學重點引導學習。
(二)從現象看本質
并非只有對立面才能作對比,相似者也可以作對比,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從對比中可以發掘很多表象之外的信息和內涵。因此,在對比教學中,找出對比點后,除了進行對比手法的賞析之外,更重要的是從現象看本質。何為本質?一般有人類的七情六欲、社會的不同面貌與潮流趨勢。從《桃花源記》眾人向往的桃源世界與外界世界對比,揭示公元421年時的政治黑暗、軍閥割據、戰亂不斷、生靈涂炭的悲慘現狀。從杜甫的《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與《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之間互作內容上的對比,可以看出杜甫的漂泊孤獨,他對戰亂的痛恨與對老百姓的同情,以及揭示出安史之亂的戰亂紛飛、社會動蕩。從《紅樓夢》各個富有“人情味”與特點的人物中,可以看出閉關鎖國留給人們的天朝迷夢荒誕無稽。
通過對比法對文章或詩詞進行深入探究,從現象看本質,能培養學生全面理解與探究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二、對比法教學應用
(一)背景對比
不同時代背景,社會面貌有差異;一個人處于不同的時期,心境亦有差異。教師將對比法運用于文學背景的引入中,可以讓學生更清晰地了解作者和那時的社會背景,給閱讀奠定感情基調。
例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與《故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的回憶性散文,記述了魯迅少時在書塾中學習的不可壓抑的快樂天性,使整篇文章都充滿了樂趣。而《故鄉》記述了魯迅成年后歸鄉的所見所聞,魯迅感受到封建社會對大眾的精神束縛,由此表達了對舊社會的不滿。從兒童時的快樂天性到成年后的理性,可以看出魯迅對昔日的懷念與創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
(二)內容對比
同一素材中可能存在先抑后揚或者欲揚先抑的內容,教師可以拿抑揚作對比點,從中開展教學,引導學生去尋找抑揚變化的本質,進而開展對整篇素材的教學。
例如《傷仲永》中,仲永五歲時“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紋理皆有可觀者”,到了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與“泯然眾人矣”,是一個人從神童到普通人的淪落。教師可以先向學生展示前后部分的內容,通過對比突出這種矛盾的對立,繼而激起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索心。教師再對文章中間部分進行講解,與學生一起找出原因,即人僅憑天賦難以成才,還要注重后天的學習。
(三)手法對比
將對比法運用在手法講解上,可以讓學生更清晰地區別不同的手法技巧。例如古詩詞拿烘托與渲染、寓情于景與借景抒情、擬物與擬人和雙關與互文等手法進行兩兩比較,有利于學生的理解與學習。
(四)情感對比
此外,也可以將對比教學法運用到情感解析上,增強學生對詩詞的理解。例如劉禹錫的《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弊寣W生關注“引詩情”與“悲寂寥”,將它們相互比較,于是,詩人的豪情可見一斑。
(五)觸類旁通
對比法可以運用于以上方面的講解,亦可以運用于其他方面,比如寫作課堂的散文與記敘文題材的對比、現代文與文言文字詞的釋義的對比、文章中詳略內容的對比。
同時,應讓學生學會比較法來進行文學賞析。文學具有靈活性,教師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全體學生的觀點,通過主動學習與自主對比來培養學生形成思辨思維、生成自我的想法。
三、結語
將比較法運用于語文教學中,能多角度、多層次地剖析文章,發現文章的精髓,感受文章的魅力。比較法除了能更加清晰地讓學生把握語文知識要點外,還能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與想象力。為此,教師應充當好引導者的身份,讓學生從認識到理解、從運用到創作,走向語文學習的更高階段。
(編輯:龍賢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