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蘭菊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不但鑄造了中華文明古國的民族靈魂,而且也極大地影響著現在的每一個中華兒女,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炎黃子孫產生民族自豪感和形成民族文化素質的力量源泉。如何在小學德育和課改工作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教育,這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我校在加強國家課程執行力,確保國家課程有效實施的基礎上,優化基礎型課程,細化校本課程,挖掘校本課程資源,構建出了富有特色的校本課程體系。
一、教師引導橫向探究,廣泛收集民族傳統文化資料
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意蘊深厚,學生必須經歷一個從無到有、由淺入深的探究過程,才能對其形成一個粗略的總體印象,然后才能選擇其精華進入比較細致的學習和研究過程。所以,在開課之初,老師首先是引導學生通過各種渠道,廣泛收集有關中國傳統文化各個層面的資料,并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整理。橫向收集這些資料的目的,是讓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化有比。
二、自編教材,促進詩文誦讀普及
校本教材的修訂與編寫是實施校本課程常規教學的基本前提和文本保證。為了更好地開發和實施詩文誦讀校本課程教學,全面培養學生個性特長,提高學生古文化底蘊,我校加強了校本課程實驗教材的修訂和編寫工作力度。在大量搜集材料的基礎上,學校組織校內語文教師精心篩選,選取了歷經歲月淘洗而沉淀下來的經典文字編集成冊,并通過幾年的學生誦讀活動的實踐,對誦讀篇目不斷地刪減、調整,以期將最優秀的作品奉獻給孩子,用經典去撥動孩子的心靈琴弦,用經典叩開孩子的天賦之門。
三、培訓師資,提升教師專業水平
教師作為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的主體,需要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超越自我,發展自我,提升自己專業化水平。學校充分調動其內在動力與追求,努力營造個人實施的環境,鼓勵創新、求異、個性化。我們采用走出去、請進來、校本自培等途徑確保師資的落實、到位。自開展詩文誦讀校本課程以來,我校一直與其他學校的古詩文誦讀課題組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并邀請知名專家來我校講學,對學校領導和老師進行培訓指導,提升了活動的層次和水平。同時,我們不忘組織教師外出學習,如派詩文誦讀課題組成員參加市級同類研究交流會,組織教師參加全國及市、區級經典誦讀交流會,擴寬思路,從而真正提高輔導老師的教學水平。
四、開展活動,調動詩文誦讀熱情
將古詩文誦讀活動與學校其它校本課程及各學科進行整合,是我校古詩文誦讀校本課程的一大亮點。比如:與書法課結合,開展古詩書法比賽;與德育校本課程相結合,開展以養成教育為主題的班會;與計算機課整合,上網瀏覽古詩文網站,獲取古詩文知識。特色教育和古詩德育相得益彰,交相輝映,學生在直觀的畫面、美妙的古韻中,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此外,學校采取多種措施,為學生搭建誦讀的平臺。如每學年舉行一次全校性的古詩詞誦讀比賽活動,形式有閱讀欣賞、唱詩、詩配畫、看畫誦詩、配樂誦詩、古詩接龍、辦手抄報等;將學詩誦詩與校內外實踐活動相結合等,比如春游過程中,看到山、水、花、草等就有意識地組織學生誦讀相關的詩,讓學生對詩文產生興趣。
五、聯系生活,弘揚“民族傳統樹文化”
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的內化,要經歷一個比較長的時間和過程,這個內化過程,需要有相應的活動為載體。為此,師生一起討論,策劃一些切實可行的主題活動,如辦“我們身邊的傳統文化”板報和展覽;組織“我與傳統文化”演講賽和辯論會;利用學校“文化藝術節”表演“傳統文化香飄校園”節目;舉辦“傳統文化”知識競賽和“我心目中的傳統文化”征文活動??這些活動收效良好,涌現了不少讓人心動的好作品。一段時間下來,檔案柜里學生活動的原始資料會擺放得整整齊齊,陳列室中分類裝訂的精美成果集也會越堆越高。不少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把自己參與活動的體會和收獲整理成一篇篇探究論文踴躍投稿,讓自己的活動成果變成鉛字飛向四面八方。
六、從小事做起,在成長中踐行傳統文化
為了使學生學習到的傳統文化得到強化,老師在本課程中設計和開展很多貼近學生生活的活動。比較典型的活動如:“母親節”組織學生參加書信比賽,與母親進行心靈對話;寒暑假倡導學生為父母做幾件力所能及的事,表達對父母養育的感激之情;平時生活和學習中將文明禮儀落到實處;組織以“珍惜光陰、勤奮學習”為主題的演講活動,激發學生的斗志,讓他們學會用最好的成績報答母校和老師的教育之恩??這些富有生活氣息與情感體驗的活動,為增強學生的人文素養提供了廣闊的的空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