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信珊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新課程的深入實施,一種新的教育媒體技術──多媒體,參與到體育教學中,并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也成為當前衡量一所學校教學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它以其鮮明的圖像,生動的畫面,靈活多變的動畫及音樂效果優化了教學過程,突破了傳統體育教學模式,并促使傳統教學的延伸、升華。
一、激發興趣,調動情緒
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學生奮發學習的一種催化劑,興趣會使克服困難的過程較為順利,能促進能力的形成和發展,也能促進學生迅速地、成功地、深刻地掌握體育知識技能。在體育教學中,常規教學法通常是教師講解、示范,學生聽從教師的指揮,被動地模仿練習。因此,學生常常會有枯燥、單調、乏味等感覺,這些感覺往往會成為學生學習障礙而影響學習效果。而運用多媒體教學,生動活潑、新穎多樣,趣味性強,突破了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克服了傳統教學容易出現的厭學情緒。它把無聲的教材內容變得有聲有色,有靜有動,極大地增加課堂容量,增大信息密度,帶學生進入愉快的教學中,使學生對體育產生極大的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效果。
二、優化教學過程,提高運動技能
新的體育課程標準要求我們必須充實和加強運動技能的教學,毛振明博士也強調“要有層次地、有重點地去強化運動技能教學”。多媒體順應了新課程的要求,它具有極豐富的表現力,能根據教學需要,將聲、形、色有機地結合起來,作用于學生的各種感覺器官,使運動技能具體化、形象化,克服了學生在感官上的局限,縮短了學生的認知過程。
課堂教學中,通過多媒體課件把教師自己很難示范清楚的技術環節,用課件中的動畫或影像采用慢動作、停鏡、重放等教學手段結合講解、示范表現出來,這樣就能夠幫助學生看清楚每一瞬間動作的技術細節,教師就可以講解各分解動作的要領,演示整個動作的全過程,進而抓住動作的關鍵部分,突出重點、難點。更快、更全的建立起動作表象,提高了認知階段動作學習的教學效率,優化了教學過程。再運用攝像技術,將學生在練習中典型的錯誤動作拍攝成錄像,通過剪輯,將優秀運動員的技術動作錄像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從而找出不足之處,通過組織討論,體會動作細節,加深學生的認識,突破了教學難點,提高了運動技能。
三、呈現動作表象,提高處理問題能力
大家都知道,在體育教材中有很多騰空、高速、翻轉的技術動作,教師在示范時只能一氣呵成,一放慢,動作就容易失誤,且又影響完整性,學生從任何一個觀察角度也很難快速建立一個完整的動作表象。利用多媒體技術,能較好地解決這一難題,且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提高學生處理問題的能力。如把各種不同的運動技術,技術重點、難點,常見錯誤動作制作成課件,化難為易、化動為靜,強化學生的理解力。在學生上課時讓學生觀看,并與學生一起分析比較,提出問題,解答問題。例如:給出幾組蹲踞式跳遠的模擬鏡頭(其中包括跳得好的、較好的、一般的、差的等幾種情況),讓學生開展合作學習:首先分小組觀察、比較、分析、交流、討論,最后得出蹲踞式跳遠的助跑、起跳、騰空、落地等技術要求及注意事項;然后分小組匯報各組討論結果,最后由教師總結出蹲踞式跳遠的動作技術要領。這樣學生不僅學到了有關知識和技能,并能掌握了學習的方法。
四、利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
運用多媒體技術能使教學內容問題化、教學過程探究化、教學活動網絡化,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提供的資源海量化、形式多樣化、交流互動化、學習主動化的條件,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學生學習與鍛煉興趣和主動性的激發,強調學習與鍛煉的合作互動,強調培養學生自我改造、重組、創造教學內容的能力,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這樣,極大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了學生終身鍛煉的習慣,形成了良好的師生學習共同體。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真正的確定,學習與鍛煉的自主性、能動性、合作性得到發展,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人格。
五、培養學生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
運用多媒體教學進行德育教育,不受時間、空間、宏觀的限制,生動形象地結合體育教育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使思想教育內容更加鮮明深動,富有感染力,實現教書育人的目的。如觀看集體項目的比賽時,教師在講授技戰術的同時,特別向學生強調互相配合,發揚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組織學生觀看重大的國際比賽,如奧運會、亞運會、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等,當運動員經過頑強拼搏取得順利,五星紅旗在賽場冉冉升起時,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
總之,教育現代化的腳步越來越快,計算機技術早已走進了校門,進入了課堂。我們體育教學也應該盡早結束那種傳統教學方法,合理利用多媒體進行因材施教,讓學生更好的掌握各種運動技能,從而真正進入信息技術時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