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和
中學歷史教學滲透德育,這是一個涉及方方面面的課題,人們對歷史學科的德育功能,已經做了大量的探討和闡述。長期以來,德才相對,謂之德才兼備;現代教育方針,謂之德智體全面發展。說明“德”包括了思想與道德。我們強調在教學中滲透德育,主要是要培養學生愛學校、愛家鄉、愛祖國的思想感情以及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歷史責任感。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關系國家命運的大事。愛國主義教育應是歷史課堂教學的一條主線,是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有效途徑。那么如何作到教學中滲透德育呢?本文就從以下幾個方面展述個人認識。
一、滲透德育的關鍵——歷史教師的素質
老師是課堂的設計者和指揮者,是學生智慧的啟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學生心靈的塑造者和培育者。因此,發揮歷史教學滲透德育的作用,沒有高素質的歷史教師是根本不可能的。首先,歷史教師必須是心靈美合格的“人師”。一要有心,對教學滲透德育要有充分、深刻的認識;二要有德,歷史教師必須自己首先學會做人——心靈美,只有心靈美的人師,才能培養出心靈美的學生。而不稱職的“人師”是會誤人子弟的。其次,是合格的“經師”。一要有識,即歷史教師要具有扎實、系統、廣博的歷史專業基礎知識,二要有能,即熟練掌握教育科學知識和教學技能,還要具有較強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有心、有德、有識、有能構成歷史教師整體素質,缺一不可。
二、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實事求是原則
1.史實要真
歷史與文學不同,文學可以發揮豐富的想象,塑造人物,構思情節,而歷史則視塑造、想象為忌,必須說真話、將真史。字字有出處,事事有根據。
2.感情要真
歷史老師情感豐富真摯而不矯揉造作,這容易使學生隨著歷史的評述,而與老師產生感情的共鳴。“動人心者,莫先乎情”,歷史教學以史實服人是必須的,同時,以情動人也是萬萬不可缺的。
3.求實忌空
也就是歷史教學要落到實處,要聯系實際。聯系學生中普遍存在和關心的問題,做到有的放矢。
三、進行德育教育的內容
1.要進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
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源遠流長,它深深植根于悠悠五千年的歷史沃土。中華民族素以勤勞勇敢著稱于世。在五千年文明史中,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傳萬世而鑄人品,源遠流長, 博大精深,深深扎根于神州大地。傳統美德教育是中學歷史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因為學生是祖國的未來、 社會的棟梁,肩負著實現現代化的重任。現代化社會的建設需要具有現代素質的人來完成,而現代化的素質需要從小培養熏陶,在這方面歷史學科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我們應該充分重視歷史學科的功能,寓傳統美德教育于歷史教學之中,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得到繼承并發揚光大,為培養適應時代需要的“四有”新人做出應有貢獻。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內容十分豐富,它滲透在歷史教材中,教師應充分發掘這些因素,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內容可以大致歸納如下:
(1)忠心報國,勇赴國難。這一美德的行為表現是把民族和國家利益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如東晉時祖巡從邪聞雞起舞,立志報效國家,成為收復中原的代表人物;南宋的岳飛從青少年起就有“精忠報國”之志,終于成為我國歷史上眾口皆碑的抗金將領而名垂史冊。再如戚繼光組織“戚家軍”英勇抗倭,并賦詩明志“封侯非我愿,但原海波平”;再如甲午海戰中的愛國將領鄧世昌、林永升“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 他們所展示的就是這樣一種美德。
(2)國而忘家,公而忘私。這一美德的本質就是把“天下為公”作為崇高的理想人格。如范仲淹主張“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中國共產黨堅持“為人民服務”等,都是以天下為己任,為國為民的無私精神。
2.要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我們應該牢記中華民族近代的屈辱史,不忘國恥。在教學中,循著歷史的發展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了解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和壓迫,反抗腐朽統治,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前赴后繼,浴血奮戰的精神和業績,使學生知道今天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這是極好的革命傳統教育。
3.要進行鄉土歷史教學
鄉土歷史是對學生進行愛家鄉、愛祖國教育的具體而生動的材料。幾年來,我從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對鄉土歷史有一種特殊的親切感。進行鄉土歷史教學,可以把愛國斗爭講近了,把愛國人物講親了,使學生通過對家鄉歷史發展的認識,促進對家鄉現狀的研究,從而使學生的思想感情與家鄉與祖國聯系的更切實,更緊密,培養他們為建設家鄉的美好明天和中華騰飛而努力奮斗的志向。
四、進行德育教育的方法
1.正面誘導
教師應準確而鮮明地向學生宣傳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要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從具體、生動的歷史材料中悟出真諦。如針對學生中的高消費現象,可講述隋文帝提倡節儉、隋景帝愛惜谷物的事例,啟發學生認真思考,引導他們自覺調節自己的行為。
2.情感熏陶
“情貴于真”。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具體生動的歷史材料或實物,輔之以充滿情感色彩的語言去影響學生,引起學生的共鳴。如通過講述班超投筆從戎、岳飛英勇抗金、戚繼光蕩平倭寇、林則徐虎門銷煙、魯迅棄醫從文、張自忠盡忠報國等杰出人物可歌可泣的事跡,激發學生強烈的報國情感,確立振興中華、富國強民的決心。真摯的道德情感,來自于教師本身的道德修養,因此,教師要通過“自我塑造”來達到塑造學生的目的。
3.比較法
在歷史教學中以不同的角度使學生鑒別歷史的是與非、善與惡、美與丑,從中得出正確的結論,增加對民族英雄和對祖國的感情。例如講述到中共“一大”代表時,我們突出李漢俊,鄧恩銘等為革命事業而壯烈犧牲,相反的周佛海等卻叛變革命,成為頭等漢奸。通過鮮明對比,突出愛國者形象。揭露賣國賊的奴顏媚骨丑惡面貌。通過比較,使學生能夠明辨是非,判斷美丑,樹立光輝的愛國主義形象。增強民族自尊心,成為名副其實的愛國主義者,從而深化愛國主義思想。
總之,德育教育是一項偉大的工程,是一個深刻的主題。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不斷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四有”新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任務。通過歷史課教學,使學生樹立自尊、自信、自強的民族精神,為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實現全面振興而奮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