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教育,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回歸生活的數學不僅要使教學活動貼近幼兒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要從生活中尋找學習的素材,到生活中去應用,驗證所學的知識。如何讓幼兒的數學學以致用呢?
一、活動材料生活化
材料是數學活動的有效載體,布魯納認為:“學習最好的刺激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生活化的材料親切、直觀、生動,幼兒不但感興趣,而且能保持長久的探究欲望。
如《學習5的組成》,利用常見的豆子,巧妙地將“豆分家——合作猜豆——豆開花”貫穿學習。首先根據豆子的大小、顏色記錄5的組成:如2粒大豆,3粒小豆,或1粒黑豆,4粒黃豆等;接著讓幼兒手拿五粒豆,分別藏在兩只手中,給同伴看一只手上的豆子,猜另一只手上的豆子;最后玩豆開花的游戲,即把豆子隨意撒在兩個盤子上,記錄兩盤的數量,鞏固5的組成。這樣,幼兒在學習中,自主操作、主動探索的能力得到淋漓盡致地發揮。
又如《按物體的用途分類》。提供常見的農作物(西瓜、南瓜、蘿卜等)、學習用品(尺子、橡皮、圓規等)和玩具(積木、奧特曼、托馬斯等),運用圖譜標記“嘴巴”“手”“汽車”,分別代表“吃的”“用的”“玩的”,讓幼兒按物體的用途分類,整理三個貨架并貼上相應的標記。幼兒頗感興趣,邊想邊擺,邊擺邊說:“這是吃的,這是用的,這是玩的。”可見,材料生活化能讓幼兒學得有趣、有效、有用。
二、活動內容生活化
生活是學習的源泉,環境是學習的素材。幼兒每天接觸的各種事物都與數、量、形、時間、空間息息相關。這種隱含在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正是幼兒學習數學、運用數學的好素材。
1.在日常生活中發現數學
新課程強調“一日生活即課程”。讓幼兒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將有關數、量、形、時間、空間等方面的數學內容較自然地與一日生活相整合,促進孩子全面發展。如幼兒穿衣服,衣服上有扣子(大小、多少);按時來園、離園(時間);家離幼兒園比離超市要遠(空間);來了幾個幼兒、缺幾個幼兒(數量、統計);吃點心時餐具的擺放(分類);玩什么樣的玩具(形狀)等。在日常生活中隨機引導幼兒學習,使幼兒在沒有思想負擔的情況下輕松自然地獲取粗淺的數學知識與概念。
2.在大自然中探索數學
奧妙無窮的大自然處處隱含數學。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如果教學使孩子脫離神奇魅力的大自然是教育的失敗。”大自然不僅是幼兒感知數學知識的第一環境,也是激發幼兒思維能力發展的源泉。如在學習點數時,引導幼兒點數池塘里的小鴨、荷花;采摘野花、野果等,使幼兒理解數的意義,通過摘野果感知數的組成與加減,了解數的分類和排序。還有成片的稻田、花叢、草叢,川流不息的河流等也是幼兒學習方位的最好去處。幼兒在花叢、草叢中捉迷藏,掌握了里外的關系;在小河里戲水、摸魚,了解了上下的關系;在田埂上跳上跳下,知道了高與矮、寬與窄的關系……大自然中時時都能捕捉到數學的影子,這些都是每個幼兒司空見慣的,比較容易掌握的活生生的素材。
三、活動情景生活化
生活中有著無限的數學契機,我們要把活動情境搬進課堂,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讓幼兒在輕松、自然、有趣的氛圍中感知數學、體驗數學,獲取知識。
1.自然情景服務課堂
教師要把教學的根基培植于生活,將枯燥、乏味的教學內容設計成看得見、摸的著、聽得到、有價值、適合幼兒發展的情境,讓幼兒在自然情境中感受數學的無窮魅力,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如《認識大小》,先讓幼兒觀察兩只熊的大小后請他們坐兩條大小不同的椅子,接著讓幼兒在比較的情境下找出最大的和最小的桔子給熊寶寶,即讓幼兒掌握大桔子送大熊,小桔子送小熊的一一對應關系。最后按籃筐的大小標記給熊寶寶整理物品。這種借助生活中熟悉并能喚起相應體驗的情境,提供數學知識來解決問題的機會,開發了幼兒的思維能力,培養了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
2.創設情景激活課堂
數學源于生活,與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在活動中借助幼兒的生活經驗,創設相應情景來幫助幼兒實現數學思維上的跨越。如《8的加法》,創設情景“美麗的夏天”,首先根據魚游的先后順序,池塘里游來1條魚,后面又游來7條魚,池塘里共有幾條魚?(1+7=8,7+1=8);接著根據魚的大小,池塘里有2條大魚和6條小魚,池塘里共有幾條魚?(2+6=8, 6+2=8);然后根據魚的顏色,池塘里有3條藍色的魚和5條紅色的魚,池塘里共有幾條魚?(3+5=8, 5+3=8);最后根據魚的形狀,池塘里有這種形狀的魚4條,那種形狀的魚4條,池塘里共有幾條魚?(4+4=8)。這樣,8的7道加法算式在這“美麗的夏天”中脫穎而出。
總之,要使數學學習做到有效甚至高效,數學活動就必須生活化。數學是美麗的,更是神奇的,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只要我們做個有心人,把數學學習生活化,那么幼兒就能在數學的海洋中盡情地遨游。
作者簡介:
廖珍秀(1974.7~),女,漢族,福建長汀人,職稱:中級職稱,學歷:大專,研究方向:數學教育生活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