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丹
【摘 要】法國雕塑藝術家羅丹說過,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美,具有無功利性,具有感染力,且是活的形象。數學課堂教學的內容、形式、方法、手段,其過程與結果,都與人類符合實踐形成的經驗密切相關。其本身也是正進行著的人類符號實踐活動。從這個意義上講,數學課堂教學與美是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說,美,在課堂教學中是普遍存在的,課堂教學的各個方面都可以成為審美的對象。 美在課堂教學中不僅具有普遍存在性,還有其特殊性,不僅表現為教學時引導學生認識真理,追求真理,感受科學美的過程,還體現在教學過程本身就具有情感性、創造性、交互性、審美性的藝術特質。
【關鍵詞】美育;數學;興趣
實施素質教育離不開美的教育,而美的教育不僅能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氣質,高雅的情趣,而且能優化數學課堂教學的結構,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從而全面發展學生個性,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數學的美無處不在,如何在數學教育教學中展現數學美,讓學生感受到數之美,讓學生更好地認識數學,學好數學,培養能力,發展智力,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美育因素,是小學數學教學滲透美育的前提。 在希臘數學家普洛克拉斯指出:“哪里有數,哪里就有美。”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只要我們稍加發掘,就不難發現數學美的重要特征。我想以自己的實際經驗來談以下幾點:
一、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美育因素,是小學數學教學滲透美育的前提
在希臘數學家普洛克拉斯指出:“哪里有數,哪里就有美。”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只要我們稍加發掘,就不難發現數學美的重要特征。
(一)簡潔與抽象的美
列寧說過:“認識是人對自然界的反映,但是,這并不是簡單的、直接的、完全的反映,而是一系列的抽象過程。既概念、規律的構成、形成過程。”數學知識大多有數字和符號構成。阿拉伯數學符號,可以說是當今世界公認的最簡潔的文字,用這種文字寫出來的數和算式,全世界的兒童都認識。在新課標十個核心概念中,符號意識也是一個重要的概念。數學符號可以說是數學中的簡潔之美最好體現,例如,四則運算中的加減乘除四個符號的運用,我在教學乘法的初步認知時,在講乘號“×”時,讓學生觀察乘號,學生發現乘號非常向加號,把加號旋轉傾斜一點,就變成了乘號,學生觀察到這一點,同時也感受到了乘法和加法是有關聯了,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還有我們數學中的乘法小九九歌訣,語言的簡潔對仗均勻,增一字嫌多,而減一字則感不足,這一切的簡潔讓我感受到了抽象之美。
(二)奇思與巧妙的美
數學中奇思與巧妙的美是指解法奇思與巧妙。在聽過劉德武老師的一節《球表面積的探索》一課中,劉老師想讓學生得到求球的表面積公式,他先讓學生回顧了圓面積的計算公式是通過將圓沿直徑剪開,再按半徑平均分成若干等份,然后組成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面積就是圓的面積。然后用同樣的方法去得到球的表面積公式,正當孩子高興自己得到的公式時,告訴學生正確的球表面積公式,學生發現這跟他們得到的是有誤差的。進而讓學生在找到誤差是因為平均分成的三角形其實是弧線。那么推導出這樣一個有明顯誤差的公式的意義在哪呢?就在與讓孩子感受到數學中存在的奇思妙想,從而加深學生的印象,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巧妙。再如雞兔同籠的問題,現在有一個新奇的方法叫抬腳。“已知共有雞和兔15只,共有40只腳,問雞和兔各有幾只。算法:假設雞和兔訓練有素,吹一聲哨,它們抬一只腳,再吹一聲,又抬一只腳,這時雞都坐在地上了,兔子還兩只腳立著,所以兔有5只,雞有10只。”這種解法構思巧妙,運算簡潔,對學習者能更好理解數學中的奇思與巧妙的美。
(三)對稱與和諧的美
對稱是指圖形或物體對某一點、某條直線或某個平面的反射運動,在形狀,長短、大小和排列等方面都相等或相當,具有一一對應的關系。在小學數學中,對稱與和諧的美比比皆是,簡單的幾何圖形中的長方形、正方形、圓、菱形等,都是具有對稱美的圖形。在教學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認識圖形這一章節中,前面是學習角、直角、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這些圖形與角,接著在這一章的最后一節中教材安排了欣賞與設計,讓學生在一些圖案中找到認識的圖形,再自己設計出美麗的圖案,這些都是利用對稱,設計出的美麗圖案,讓學生初步的去感受對稱的美。在欣賞漂亮圖案的同時與同伴分享“創造美的喜悅”,體驗到數學和創造的美。
(四)數行結合的內在美
華羅庚在書中寫過這樣一首小詩:“數與形,本是相倚依,焉能分作兩邊飛,數無形時少直覺,形少數時難入微,數形結合百般好,隔離分家萬事休。切莫忘,幾何代數統一體,永遠聯系,切莫分離。”從華老的詩中讓我感受到數形結合的重要性。尤其對于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還在形象直觀階段,所以數形的結合尤為重要。記得在教學二年級上冊的兩三位數加減法中,利用數線圖進行教學,學生通過畫數線圖進行計算,更直觀的感受到相同數位相加減,這樣對后續列豎式方法的理解就更深刻了。還有除法中分一分,讓學生先通過畫圖分,在進行計算,對題意有了更好的理解。以此可見,數形結合數學的學習具有重要的價值。
二、遵循美育的特點,科學地組織教學,是小學數學滲透美育的關鍵
在教學中要根據兒童的心理和認知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美育,讓學生在獲取數學知識也感受到數學的美。
(一)美在數學過程情感化
在教學中,教師要創設有趣的情境,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在愉悅的氣氛種學習,這樣會讓學生產生積極的情緒,形成寬松的學習氛圍,這是美育情感特點的外在表現。因此,教師要善于角色的轉換,這樣教師能夠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學生也能感知到教師的用心,學生能夠積極的進行情感的交流,這樣讓學生在和諧、合作的教學氛圍中,達到和教師感情共鳴、思維共振的目的。
(二)美在知識獲取實踐化
美是在實踐中產生,美感的獲得離不開人們的實踐。學生感受到數學的美是在獲取數學知識的過程中進行的。因此,數學教學中讓學生親自動手擺一擺,算一算,畫一畫,不僅有利于他們新的認識結果的構建,而且有利于在數學教學中滲透美育。如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時,我用長方形的面積進行引導,不斷的壓扁長方形,讓學生感受到無論怎樣壓扁長方形,成為怎樣的平行四邊形,它的面積并沒有發生變化。這樣,讓學生通過學習的實踐活動,去領略數學知識面的內在聯系美和應用的廣泛美。
(三)美在教學活動愉悅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數學學習效果的優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習興趣保持的持久程度。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形成與保持,僅靠簡單的數學學習目的教育是難以奏效的,教師必須創設愉悅的教學氛圍,通過揭示數學知識蘊含的各種美和教師科學施教的藝術美,去喚起他們內心的數學知識的愛,才能使他們對數學學習的興趣轉變為對數學學習的樂趣,從而實現學生由“要我學”向“我要學”的轉變。因此,在數學教學中,開展多樣化、形象化的教學活動,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景,是實施愉悅教學的有效方式。教師在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把數的認識和有趣的圖形巧妙的結合起來,在中年級數學教學中,把千、萬、億等大數的學習與祖國的山川河流、海域疆界、人口數量聯系起來,以此來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總之,數學中的美無處不在,數學美是誘人的,數學美的力量是巨大的,數學美的思想是神奇的。美育的實施需要我們教師一定要有創新意識,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具備濃厚的美育意識,它可以改變學生認為對數學枯燥無味的成見,讓人們認識到數學也是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由此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參考文獻:
[1] 王崗峰.《美育與美學》
[2] 許曉根.《數學美育教育與數學發現》
[3]《小學數學課程標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