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宗權
【摘 要】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的中國最偉大的天才詩人。他少年博學,喜歡隱居山林,求仙學道,同時又有建功立業的政治抱負。青年好仙“仗劍去國,辭親遠游”遍歷祖國的名山大川,追求功名三十八載。仕途上的坎坷使他一生過著動蕩不定的生活,非凡的經歷成就了他許多壯麗的山水詩篇。李白的山水詩如同自己樂觀、豪放、獨立,自由的個性,題材多樣、表現方法獨特、境界獨僻,風格迥異,獨成一家。
【關鍵詞】李白;山水詩;寫意;技巧
中國古代山水詩創作,從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到南朝宋代詩人謝靈運,謝朓以至唐代詩人孟浩然、王維、儲光羲、常建、祖詠、裴迪等,經歷了三百多年的漫長發展過程。這期間山水詩繼承傳統,多取材山水田園,詩風或平和沖淡,或空靈淡遠。“詩仙”李白的橫空出世,以其非凡的自負與自信,狂傲獨立的人格,豪放灑脫的氣度和自由創作的浪漫情懷,一改傳統山水詩風。其文筆恣肆自由,情感云涌澎湃和想象神奇壯麗,既有浩瀚的氣勢,變幻莫測的壯觀奇景,又有標舉風神情韻而自然天成的明麗意境,將中國寫意畫的縱筆揮灑,墨彩飛揚,以形寫神,托物言志的藝術手法表現得淋漓精致。李白的山水詩在中國古代詩歌中可以說是異軍突起,境界獨僻,風格迥異,獨成一家。現對李白山水詩寫意畫的表現方法作一探討。
一、李白山水詩多以雄偉奇險的山水為題材來表達其張揚的個性
李白的詩歌表現題材豐富多樣,山水詩是其眾多詩歌中最具特色的杰作,也最能體現其渴求不受約束的自由人生和任隨自然,融入自然的在山水情結。
李白在詩中描繪的山水常常是雄偉奇險的山川,這與他那叛逆不羈的性格相契合。如詩人對黃河的描繪“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將進酒》)”,“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身騎白黿不敢渡,金高南山買君顧(《贈裴十四》)”。黃河的雄壯在詩人筆下構成了一副令人驚心動魄的畫面。詩人借黃河之水寫世事的險惡、自己博大的胸懷與堅強不屈的意志。這兩首詩非常形象的表現了李白桀驁不馴的性格:一方面對自己充滿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現波折后,又流露出的縱情享樂之情。又如詩人在《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中以仰視角度寫廬山“瀑布相望”、“銀河倒掛”、“翠影映月”、“鳥飛不到”的雄奇風光,又以俯視角度,寫長江“茫茫東去”、“黃云萬里”、“九派流雪”的雄偉氣勢。詩人飄然于廬山,以楚狂自比,淡漠政治,感嘆浮生若蘿,盛事難再,寄隱求仙訪道,超脫現實的心情。全詩想象豐富,境界開闊,給人以雄奇的美感享受。
“海水落眼前,天光遙空碧。千峰爭攢聚,萬壑絕凌歷。”(《游泰山六首》其五)寫出了泰山之雄壯。
李白山水詩雄偉奇險的選材特點,其實也正是其雙重性格的再現。即上層社會中傲岸不屈、具有鮮明叛逆性格的李白與下層社會中飄逸灑脫、追求自然,同時又想報國立業的李白之間的矛盾再現。這正是我們對他的山水詩選材進行分析的原由。
二、李白山水詩運用寫意畫潑墨式的表現手法來表達其壯志情懷
李白山水詩,在大量吸收齊梁清詞麗句的基礎上,將山水的清空之美進一步提純和凈化,同時融會盛唐眾家詩境,縱筆揮灑,通過墨彩飛揚的山水之形,寄托詩人內心的苦悶和遠大的理想。因而,他筆下的自然山水便成為自然風光、主觀感受和超自然仙境的統一體。既再現了自然山水,又高于真實山水,主客體相統一,內情外景相融會,具有以形寫神,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如“黃河萬里觸山動,盤渦轂轉秦地雷”(《西岳云臺歌送丹丘子》)的詩句,把洶涌澎湃,一瀉千里的黃河之形,把人們的震撼和驚愕之情表達的淋漓盡致。“一風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閣”(《橫江詞》)的詩句,詩人采用了夸張的手法,恰到好處地描繪出狂風驟起、怒江迭浪的橫江形象。“掛流三千丈,噴壑數十里”(《望廬山瀑布》其一);“如若飛電來,隱若白虹起”(《望廬山瀑布》其二);“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等詩句,作者運用比喻和夸張的修辭方法,從不同角度寫出了廬山瀑布的外在形象和內在神韻。還有“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渲豗,碰崖轉石萬壑雷”(《蜀道難》)等詩句,將峰的高,壁的絕、水的急刻畫得有聲有色,展現在人們面前的儼然是一幅幅潑墨式的山水畫卷。詩人將政治上的苦悶及超越苦悶的心情融入到了橫涂豎抹、干脆利落的山水畫卷之中。
三、運用中國寫意畫的構圖意境來表達詩人飄逸超脫的心境
李白山水詩具有中國寫意畫“以神托形,以小托大;景淡情濃,物我相契;重實求虛,虛實結合”的特點。“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秋登宣城謝朓北樓》)這首詩通過對云霞炊煙,遠山近水,橘柚梧桐,虛虛實實,亦真亦幻描繪,一幅蒼茫壯闊的江城秋色圖立現眼前。詩句意境深遠,準確地表達出了一個失意之人重登謝樓,秋色傷懷,發思古而寄幽情于山水,飄逸超脫的心境。詩中豐富的想像與奔騰的氣勢令人嘆為觀止。
李白山水詩運用中國山水畫散點透視的構圖方法,將一些不同方位,不同視角的景色集中在同一組詩中,使詩的內容更加豐富,意境更加深遠。如“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夢游天姥吟留別》)”等詩句,詩人并沒有直接說出天姥山的高,卻用中國山水畫散點透視的構圖方法,將一些不同方位,不同視角的景色集中在同畫面中,通過比較與襯托把高峻挺拔、時隱時現的天姥山寫得淋漓盡致,仿佛就出現在我們眼前,喚起了我們的幻想,緊緊地跟著詩人思想一步步地向夢幻境界飛去。還有《游泰山六首》,以登山為中軸線運用超然的宇宙觀和獨特的時空透視,將“北望群峰奇絕”、“絕頂望東海”、“南天門迎青風”、“日觀峰扣云關”等泰山萬象于方寸,馳思結韻于毫端,以寫意山水的構圖方法繪出了有聲有色的畫卷,顯示了李白詩歌獨有的豪放風格。
山水是自然的山水,李白賦予了它個性,使其成為自己個性再現的山水。他用那“驚風雨,泣鬼神”的妙筆,將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不假雕飾的展現在眾人面前,既忠于自然又高于自然。這與他的性格是密切相關的,他狂放的個性,開闊的胸襟,非凡的想象,大膽的夸張,敏銳的感受使自然山水更加壯麗輝煌,更增添了山水的詩情畫意。
李白詩作該風格的形成與他所處的時代和詩人的個性特征是分不開的。首先,唐王朝三教并行,尤尊老莊,熟讀老莊是唐人必修課業,崇尚自然是盛唐普遍的文學思潮,李白也不例外。其次,盛唐的李白,具有“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政治抱負。他運用自己非凡的才華,在漫游途中,揮就了大量的真情實感,真山真水的自然美的光輝詩篇,表達了自己積極處世的態度和對祖國大好河山、對生活的執著熱愛。他筆下氣勢雄偉、神奇秀麗的華夏山水,顯示的不僅僅是他獨特的審美情趣,從一個側面也反映出了盛唐時代個性解放的潮流。
李白山水詩題材多樣、內涵豐富、氣勢奔放,藝術手法豪放、浪漫、夸張、寫意具有獨創性。其偉大的人格和對理想地不懈追求,以及那些不朽的千古絕唱,使他成為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其思想、藝術成就值得后人去研究,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林家英.《李白研究》.甘肅自考委編印蘭州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2]程郁綴.《唐詩宋詞》.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3]《李白詩選》.復旦大學古典文學教研組
[4]喬象鐘.《論李白的山水詩》
[5]裴斐.《談李白的游仙詩》江漢論壇,1980年05期
[6]韓式朋.《李白山水詩的寫意特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