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
1.教材分析
孔子創立了以道為根本,以仁為核心,以德(主要是仁、義、禮、智、信、孝、和、勇)為主體,以禮為規范的思想體系,其精華集中體現在《論語》中?!墩撜Z》是儒學的奠基經典,是國學瑰寶,是智慧金山,是貴和畫卷,也是做人指南??鬃铀枷刖哂泻軓姷恼胬硇?、實踐性、社會性和開放性,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向心力、親民力和包容力。對于促進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對于推動經濟的發展繁榮,對于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交流合作,對于解決人類面臨的一些重大問題,都起了重大作用。所以,在高中階段,讓學生學習《論語》是非常有意義的。
因而語文出版社結合眾人的智慧,將論語中的一些重要對話分主題整理,并最終形成了《<論語>選讀》一書,安排在必修五之后,即高二第一學期的后半階段讓學生研習?!陡呱窖鲋埂愤@一課,出自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選修)《論語》選讀一書的第十二課,屬于“學習與教育”專題的第三篇,上承《誨人不倦》,下接《沂水春風》,主要是通過展現孔子及其弟子間感人的師生情誼來讓讀者領略并感悟孔子崇高的德行和巨大的人格魅力。
本課思路清晰,內容劃分明確,便于展開。全文共13章,可以明確地分為兩個部分:學生眼中的孔子,主要包含顏淵對孔子的贊頌(9.11),子貢對孔子的景仰(19.23、19.24);孔子眼中的學生,主要涉及子路(11.13、7.11、11.15、5.7、6.28)、顏淵(11.9、11.10)、冉伯牛(6.10)、子游(17.4)等學生。
2.學情分析
本文通過對孔子師生關系的解讀,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孔子學高愛深的高山之德,感悟他巨大的人格魅力,尤其是顏淵的一段話,可以作為感悟孔子人格之美的切入口。
同時,本文是一幅孔門精英的深刻畫卷。雖然之前的文本中也有對孔門生徒的言行描繪,但多是簡短而散亂的,學生對于他們的印象還停留在一個比較淺顯凌亂的階段。而本課中出現了“孔門十哲”中的七位,并且學生可以比較清晰而系統地了解顏淵、子路、子貢這三人的性格特征。并且這種認識也可以作為學習后面《沂水春風》一課的良好基礎。
3.教學目標
(1)感悟孔子及其弟子間感人的師生情,領略并感悟孔子崇高的德行和巨大的人格魅力。
(2)理解并積累文中常見的文言詞語以及源自本課的成語。
(3)背誦9.11章。
4.課前準備
考慮到本課章節較多,且學生基礎普遍不夠扎實這一前提,我為本課題安排了兩課時(案例分析主要是針對第一課時而言,以下不再說明)。在上課前一周,我基本確立了一個以“感悟孔子的人格魅力”為中心的主題,并且主要安排了以下三塊內容作為課堂組成部分:
(1)孔子對顏淵逝世的痛心(11.9,11.10);
(2)顏淵對孔子的贊頌(9.11);
(3)子貢對孔子的景仰(19.23,19.24)。
5.教學思路
以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的最后一段文字導入,引出“高山仰止”這一標題。重點圍繞兩個問題展開研習、思考和討論:①孔子為什么會對顏回之死如此悲痛欲絕?得出結論:孔子對學生情真愛深。②顏淵是如何評價孔子的?子貢是如何應對叔孫武叔對孔子的毀謗的?得出結論:學生對孔子的景仰和愛戴。通過孔子及其弟子間感人的師生情讓學生領略并感悟孔子崇高的德行和巨大的人格魅力。
二、教學步驟
(1)導入,釋題:以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的最后一段文字導入,引出“高山仰止”這一標題,并解釋涵義。
(2)進入文本:從11.9,11.10這兩章入手,重點品味一個感嘆詞“噫”,一組疊句“天喪予”,一個重復出現的字“慟”,體會孔子蘊含其中的情感。
①理解:體現了孔子對顏淵逝世的痛心。把這兩則提前放到這里講解,主要是因為這兩則最為感人,最能召喚出學生內心的情感,并在朗讀中迸發出動人的力量,為引出下文顏淵對孔子的敬愛之情作鋪墊;②小結:孔子不吝惜對顏淵的贊美,稱贊他“6.11:賢哉,回也”(此處旨在引發關聯性學習,讓學生在本次課堂教學中回憶先前所學,前后聯系起來,溫故而知新,后面幾處目的相同),安貧樂道(“6.11: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謙遜好學(“5.26:愿無伐善,無施勞”、“6.3: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從孔子對顏回這些美德的欣賞,可以看到他對顏回的情真愛深,也能從側面感受孔子崇高的德行。
(3)文本細讀:自古名師與高徒總是惺惺相惜。我們既已看到孔子作為一名師長對弟子顏淵的愛,那么,作為弟子,顏淵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老師的呢?
①顏淵對孔子的贊頌:從成語入手。從顏淵的話語中,可以看出他對孔子主要做了三方面的評價:學問造詣博大精深,教育學生循循善誘、博文約禮,自己努力卻無路可走。側面表現孔子學問崇高,但卻循循善誘,平易近人,從禮樂和文化兩方面要求并教育學生,自身成就令眾人難以望其項背;
②子貢對孔子的景仰:19.23章從“譬”字入手。室家之墻及肩,墻外可見屋內的一切,喻子貢自己才學淺陋(成語:賜墻及肩),宗廟之墻數仞,尚且不得門而入,更看不到里面的華美,喻孔子學問精深,普通人根本不能領悟到它的精妙。討論:子貢最后說:“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叔孫武叔的話宜于何處?子貢真的是這個意思嗎?請做評價。分析:子貢認為老師的學問修養如數仞之高墻,找不到門的人自然看不到其中的華美,而叔孫武叔就是這樣一個門外漢,見識淺陋,只能看到外表,所以才會有這樣的想法。這句話看起來是對叔孫武叔表示理解,其實卻巧妙地諷刺了他的淺薄和妄言,是個反語。
19.24章解讀另一個比喻:“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在子貢心中,孔子的地位就像日月一樣神圣,高不可攀。endprint
③小結:子貢雄辯滔滔,是一個優秀的外交家,史書中記載他曾有“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之功。子貢“富而無驕”、“博施于民而能濟眾”,并且政事了然,孔子贊譽其乃“瑚璉之器”?!百n之辯,賢于某也”,孔子對子貢的這一評價,體現他對子貢的欣賞,也表明孔子十分謙虛。他給子貢提出“未若富而好禮”的建議,也體現孔子視“好禮”為最高境界,這正是他人格魅力的一種體現。
(4)總結:顏淵是仁者,子貢是智者,子路是勇者。孔子視“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為最大樂趣,正是基于他和弟子間真誠深切的愛,以及他本人崇高的德行和巨大的人格魅力。
三、案例反思
《論語》是我國古代優秀的文化典籍之一,書中多方面表現了孔子的思想和學說,包括孔子的政治主張、教育原則、倫理觀念、品德修養、文學理論等,是儒家思想的濫觴。其所傳達的思想完整而系統,是對當時思想道德文化政治精神的提煉和升華,也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及道德行為起到了重大影響。
一部好的作品,其文筆的簡括,往往同它的真實性緊緊相聯系。《論語》就是這樣的作品,不單有簡約美,而且內容真實,寫作態度嚴肅,材料取舍客觀。一言以蔽之,《論語》所描寫的人物形象,記載的人物言論都是真實的,是真實生活的反映,這也是其最重要的藝術價值之一。不過,論語因為是語錄體,其邏輯性并不是很強,生活與講習的味道很重。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將孔子的教育思想串聯起來呈現給學生,并讓他們自己探究和感悟,就成了一項比較艱巨的任務。
整堂課下來,我個人覺得材料處理恰當,課堂思路清晰,補充的知識細致周全,對于幫助學生系統學習《論語》有益。課堂上的點撥及文學熏陶也比較到位。但也有個明顯的不足,就是中心有點偏離。起初我只是旨在感悟孔子的高山之德,而忽略了他和弟子間感人的師生關情誼,后來在不斷的重新思考和反復修改下,才添加了這一環節。但是由于對課堂的掌控能力不夠,導致在課堂上對師生情誼做了過多研習,反而影響了整節課的核心把握——高山仰止,其主要就是展現孔子崇高的品德對學生的影響和感化作用,因而對“師生情誼”的探討,可以作為一個切入口,或者是立足點,而不應做過多探究??梢?,對于《論語》的講授,我還需在課堂之外堅持閱讀,多寫閱讀感受,課堂上也應更注重細節展現,一篇課文的中心定位,一段文字引出的知識鏈接,一句話的錘煉,一個字的品讀,都要慢工出細活。對于這樣的國學經典,需要老師和學生一起慢慢磨。
語文教育倡導要以學生為本,著力于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教語文千萬不能只重視知識的傳授、技能的訓練,而忽視對學生的培養。語文教育不能急功近利、立竿見影,要教在今天,想到明天。雖然當下一部分學生的素質不是非常樂觀,但我堅信,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只要持之以恒,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注重學生的情感教育,使語文教育真正的做到以人為本,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像孔子一樣,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啟發教導,把課堂的主動權真正交還給學生,語文課堂一定能煥發出自己應有的光彩。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中華書局,2012年5月第1版.
[2]南懷瑾著述.《論語別裁》(上下冊).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10月第3版.
[3]周良華編著.《周老師教<論語>》.寧波出版社,2011年10月第1版.
[4]郭延筠.《孔子情與義的糾葛——思顏淵之死,感先師之道》.來源:國學網.
作者簡介:
孫旦(1988.10~),女,浙江慈溪人,本科,中教一級,高中語文方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