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眾參與環境保護近幾年成了越炒越熱的問題,關于這個體制的建立目前國外已經有了比較完善的成果,反觀我國此時還沒有相應的機制,但是目前的環境局勢要求我們不能怠于此項機制的建設,應該將其盡快提上日程。本文將從目前我國公眾參與存在的問題以及提出的相應解決辦法進行論述,希望能提供一些拙見。
關鍵詞:公眾參與;存在問題;完善建議
中圖分類號:D621.5;X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23-0246-01
作者簡介:于勝男(1993-),女,漢族,遼寧朝陽人,甘肅政法學院,民商經濟法專業法學碩士,研究方向:民商法。
一、環境保護中的公眾參與
環境法中的公眾參與就是指公眾能夠通過合法的方式和途徑參與到環境領域當中,包括監督政府的環境機制以及對政府處理的環境問題能夠及時做出評價,以此來保障環境問題的正確決策,維護公民最基本的環境權益。目前,公眾參與已成為世界上許多國家所公認的環境保護的一項基本原則,已經深入了環境領域的各個方面,包括公眾有權參與有關環境問題的決策、參加環境管理,有權對環境行政管理活動和其他對環境產生影響的活動進行監督,并提出意見和建議。
二、我國公眾參與環境法制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公眾參與環境訴訟的缺失
法律的優勢在于它為公眾提供了一個最后的保障——訴訟,但是在環境法領域,環境公益訴訟存在著一定的瑕疵。首要的一個問題就是,環境問題的原告主體資格有限,但是“舉報”這一行為是比較沒有約束力的,并不代表法院賦予了公民訴訟的權利。沒有訴訟權利,仍舊是沒有強有力的保障;再有就是訴訟保障機制的缺乏,近些年來,有關于環境問題的訴訟被受理的是少之又少,相關的法律法規對于環境訴訟的保障的規定更是單一,環境訴訟等同于形同虛設。
(二)信息公開制度不健全
我國環境信息以公開為原則、不公開為例外,但在實踐中就會發現此種規定的界限十分模糊。《辦法》第12條第3款規定的是,環保部門不得公開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政府環境信息。但問題是,此條款中的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我國并未做出嚴格的界定,對于公開的范圍還是進行了模糊的定位,在實踐中更是難以切中要害。
(三)環境保護組織的力量弱小
目前我國并沒有力量強大的環保組織,多數還是依附于政府而存在,沒能發揮出本來的重要作用。作為公眾參與的主體之一,其所承擔的責任和義務是不言而喻的,在政府環境建設不完備,公眾參與能力還沒有得到大幅度提高時,環保組織的地位和力量是十分重要的,所以針對我國目前的情況,向國外的環保組織學習是必然要走的一步。
三、我國公眾參與環境立法的完善
(一)加強環境立法
正如前文提到的我國環境立法當中的不足所言,目前我國面臨的最大的考驗就是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統性的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建設的法律體系,將公眾參與這一基本原則落到實處,使公眾真正手握環境權;還有就是要擴大公眾的參與范圍,爭取將“公眾”這一概念普及到每個人的手上,實現最廣泛意義上的參與;針對環境公益訴訟體制內的問題,我們國家的環境保護部門也應做出相應的舉措,完善環境訴訟機制,賦予公眾更加寬泛的資格,在面對政府部門或是私人企業時,公眾不僅僅可以舉報,更應該賦予他們訴訟的權利,加強訴訟的保障,人民法院應該盡可能的受理環境問題方面的訴求,讓公眾能夠看見解決問題的希望,而不是只能被動地等待環境問題的解決。
(二)健全信息公開制度
第一,保障環境知情權。將環境信息公開制度確立為基本法律制度,在法律法規中將環境知情權確立為公眾的基本權利,為人們能夠及時、準確、詳細地了解環境信息提供法律的保障;第二,明確“秘密”的范圍,針對環境信息公開與不公開界限難以確定的事實,我國可以建立一個統一的信息安全系統,嚴格整合出屬于“秘密”的范疇,在政府部門使用此系統時,就可以避免出現矛盾的情況,另外對于環境信息公開與否發生的爭議,應設立一個專門的裁決機構,使之獨立于環境部門之外,只對法律負責;第三,要完善環境信息公開的救濟程序,對于有些企業來說,不應該單純的只負行政責任,對于情節嚴重的、屢教不改的行為應該追究其民事責任甚至于刑事責任,加強救濟手段的力度。
(三)大力發展環保組織
就目前我國的現狀來說,公眾參與還是更多的體現在政府和企業上,如果僅從這兩個方面入手,公眾參與的效率不會得到提高,參與面也不免有些狹小,所以環保組織的壯大成了必不可少的一環。這就要求我們要積極轉變政府觀念,不要把公眾參與的主體只限于政府,要更多的關注民間力量,還要加強對外合作,與國外的環保組織建立密切聯系,積極學習國外的先進之處,聯系我國實際,盡早建立屬于我國自己的環境保護組織體系。
[參考文獻]
[1]姬振海.環境權議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5.
[2]胡靜.環境法的正當性與制度選擇[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24.
[3]王彬輝.基本環境法律價值—以環境法經濟刺激制度為視角[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319.
[4]李永寧,李集合,韓利琳.環境資源法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83.
[5]康陽.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法律制度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