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童


摘 要:城市是一個巨大的人工產品,是自然與社會的改造,它也有與一般產品不同的多層特征。它具有實用性、審美性和象征性。一方面,因為它本質上是一個人工的產品,還是人的權力對象性,并且還具有基礎性。另一方面,由多層的性質決定,城市美學不僅是景觀美學,還應該反映在實踐和美學符號當中。
關鍵詞:城市美學;景觀;象征;實踐
一、城市本質
城市的起源相當早。在中國,其城市文明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原始聚落。直到新石器時代晚期,在仰韶文化、河姆渡和其他文化區的定居點已經出現,顯示出早期城市的性質。
首先,城市是人類的自然環境改造。而城市的環境是“人”的本質,是人為的創造性活動轉化的環境。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是不同的感覺。以這種方式,城市中的一切都不是“純自然”的存在,但這一部分離不開人類社會生活。因此,城市環境,如馬克思所說:是“人化自然”。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對象和載體。建筑活動是一個城市的重要社會生活的內容和表現人類社會生活。城市人的建設性活動是有意識的創造性活動,它體現了人在城市建設中精神追求,也整合人類的情感與理想。一個城市,從簡單到復雜,從單一功能到多功能小城鎮,向城市群、城市帶或網絡城市發展,從一個城市地面到一個多維城市,展示了人類社會生活的不同方面。廣義上說,城市是一個“容器文明。”作為一個偉大的神器,一個城市的位置蘊含著豐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無論是政治、法律、文化、藝術、或商業交流,它可以得到最適當的增長。如果沒有城市,人類文化不可能如此迅速地傳播和成長。
二、城市多層性
雖然一個城市本質上是一個產品,而且還是一個大自然的人性化偉大成就,但依然不同于藝術品,還不同于一般工件的復雜性。
首先,城市要具有實用性,這是一種生活空間。然而一個城市的功能最基本應適合人們生存和滿足人民基本需要。選擇一個城市的位置,必須考慮自然環境因素:包括氣候、資源、交通等方面。不足為奇:選擇標準顯然應該適宜居住。對于一座城市的建筑、街道、社區等,而是從一個單一的建筑整體空間布局,轉向人的居住條件空間布局。
同時,我們需要看到如果一個城市是一個地方生活,那么一個農村或一個家庭也是一個地方,但顯然一個城市作為一個生活的地方具有自身特點。首先,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一個居住的地方,而是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廣泛的社會分工。因此,功能布局是一個城市所具有的一個特征目標。其次,城市居民高度密集,群體生活不可避免地需要精神文化和利益的交換。然而密集的居民越多,需要頻繁的交流。換句話說,一個城市的實用性在這些分布和交流中實現。財富和權力可以是最集中在這里,成為最高的表現。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城市最重要的地方往往是政府和廣場。即使在中國古代,城市功能也重要。當然,最重要的是政府辦公室,事實上,這兩者也反映的是權力與財富。第三,如果我們說城市的實用性問題是一個“活”的問題,并且,這種“生活”不僅僅是人的生活,而是關于城市生活的全方位。人的建構與轉化是一個城市的需求,而全方位的城市生活,更需要人們的參與與實踐,與此同時,這種全方位的城市生活也改變了居民,人們在這種密集交流的過程中獲得了巨大的成果。
其次,城市也具有審美屬性,體現在城市景觀當中,這種景觀不僅體現在人工環境的當中,而且在自然城市環境中也存在。對于自然城市環境,包括地形、山川、森林和植被也可以作為一種景觀存在。并且城市的一部分也能展現宜人的景色。一個城市可以作為一個重要的“建筑環境”,并常作為建筑的典型藝術,所以我們不能排除有些建筑,以滿足生活的實用性,而沒有任何審美目的,但更多的建筑都有實用性,這在現代社會越來越明顯,也是一個一種活藝術的直接反映。不只是建筑,因為城市是根據美學法則,在整個城市的生活空間進行人工標記。無論各種功能建筑或城市的布局,或人造的城市的自然景觀,它們都發揮美學對城市不同層次的影響。
第三,城市具有象征性。因為一個城市是一個巨大的人工工程,那么無論其部分設施或總體規劃的建設,它們必然有一個背后的精神引導。這些指導原則反映不只是真實的城市,即真正的城市是在一定的精神概念,也是作為城市的理想,即呼喚真實世界。當然,什么是城市理想的變化由于不同的年齡、種族和文化,但共同點是每個理想都是一個哲學概念文化因素。各種文化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有深遠的影響。這個理想引導城市建設,并且這種文化通過可見的認識世界物化了城市形象。例如,中國的儒家學說、基督教的宗教精神可以看出其在各自的領域對城市的影響。當然,一個城市不是一個簡單的孤立項目。它是龐大而復雜,涉及多個領域和層次,所以它不可能有一個單一的精神意義,但必須有不同的意義。總之,一個城市環境是朝向最高層次的哲學而產生的,對哲學的反思體現了自然,社會、政治、倫理等形而上學思想中的。
三、城市美學的發展路徑
城市美學的興起具有現實背景,是傳統美學的表現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自從黑格爾明確定義美學作為一種藝術哲學,而在傳統審美觀念藝術已成為研究的核心學說。然而,當生活變得越來越藝術、越來越精神文化,這兩者之間的界限也越來越模糊。這是針對這個城市成為美學研究的一個日益重要的領域。
顯然這里的美不再是超功利精神的存在,而是人為的產物。人的存在是不斷變換,不斷成為新的產物。在自然的改造中,人制作各種人工作品,包括勞動工具、日常用品等,所有這些物品基本上體現人的想法和人的勞動精神文化,揭示了自然不斷向人類轉化。
從這個角度來看,一般的藝術品沒有與其他產品有本質區別。美可以在一個藝術品,但它也可以在其他產品中。一件藝術品是由美學產生的,也是按照美學規律來影響的。所謂美不僅存在于超功利的領域,實際上,它也存在于功能項目中。美學不再是一個孤立的學科,而且還是一個多個學科體驗區。如上所述,在所有人工工程中,城市是最大的類別。人類建筑是一個城市的街道中人類改造自然的印記,是一座城市最集中的地方。雖然這是一個巨大的工作,大于任何其他工件,但本質上,它與其他藝術品沒有根本區別。它仍然是人類文化的體現。然而,由于城市的多層特征,城市美學也呈現出多層次的特征。當然,一個城市首先是物質的存在,是否還是一個宏觀規劃:或一個特定的建筑,或景觀與自然融合。首先,城市是物質的存在,但是當物理狀態向上發展時,達到概念層次。當概念下降為具體城市外觀,相應地,物理狀態城市向概念文化世界發展,兩者相互作用形成城市美學發展路徑。因此,城市美學的研究不僅是對景觀的研究、歷史文化研究,而是一個地方活動和可見的物體,也是一個可以想象的對象。人們在概念層面上解讀一座城市,而這種解釋反應了城市的建設,這個城市的物質狀態能喚起人們的回憶和想象力,指向過去和未來,使看不見的概念轉化為可見的形式。
四、結語
關于一個城市的美學研究,我們應該從影像轉向精神性的哲學層次,是對于美的升華。如果我們說,在一個城市的實際現象中,人的審美是可以感受到快樂,那么在城市的哲學思考中淺析城市形象在哲學觀念中如何揭示文化價值觀,而人們所感受到的快樂也是一種審美體驗。狹窄的城市美學作為一個城市只有一種景觀,顯然是不合理的。所以我們必須發展研究城市美學,揭示實踐中的美,激發城市美。所以城市美學不僅需要聽覺、視覺,感覺等方面,更需要人們的精神方面的影響。
從這個意義上講,城市美學向審美轉型,并且成為了一種文化哲學,對于美充滿了無限美感。然而城市作為審美對象的研究不僅理論合理,更加具有實用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劉易斯·芒福德.城市發展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3]羅杰·斯克魯頓.建筑美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4]陳望衡.環境美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