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
(上海理工大學體育教學部 上海 200093)
高校排球課堂提高扣球教學效果的實驗研究
張冬
(上海理工大學體育教學部 上海 200093)
文章運用實驗對比的方法,對排球課中扣球教學效果進行研究,目地是采用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使教學方法得到優化組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研究表明實驗教學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改變了以往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對教學方法進行合理的優化組合,使教學在各個階段都具有較強的練習目的、學習目標,促進了學生的學習練習興趣,并通過各種教學手段來針對性的提高練習密度和強度,使得練習內容分層、分步驟進行并最終整體化,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果。
扣球 實驗教學 教學效果 教學方法 優化組合
排球項目是高校體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體育課堂中,扣球是學生排球愛好者非常喜歡的一項技術,但是扣球技術動作復雜,難度高,較難以掌握,扣球技術掌握不好將直接影響學生參與排球運動的興趣,影響排球運動在學校的開展。所以能否在有限的教學時數內,使學生盡快掌握這項技術是實驗教學的目地。扣球教學實驗希望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優化組合,豐富其活動內容,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練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最終提高扣球的教學效果[1-3]。
在上海理工大學2014級排球選項課的6個班學生221人中隨機選出63人,分為人數相近的兩個班。A班31人,平均身高170.3 cm,平均體重60.05 kg;B班32人,平均身高171.2 cm,平均體重60.2 kg。經統計學檢驗,兩個班級在上述兩個指標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在前期的課堂教學中AB班均采用相同的教學和練習方法,在講授扣球技術時(6學時),A班采用實驗性教學方法(實驗班),B班采用傳統常規教學法(對照班)。A、B班均由同一教師任教。
首次課上反復播放排球扣球的技術視頻,播放時采用連續動作—分解動作—完整動作的順序,采用正面、側面和背面的多角度觀賞學習。教師結合視頻進行講解,使學生形成初步的技術概念,要求學生進行想象練習,在大腦中反復演示技術動作。
第二次課堂實踐教學中,學生模仿教學視頻中的動作進行實踐練習,教師糾錯并進行正確動作示范和講解,教學方法采用完整法和分解法交替進行。
扣球教學的關鍵是解決好人與球的關系,保持好合理的擊球點,爭取在跳起最高點擊球以及正確的手法[4]。圍繞這一要點采用的教學步驟:(1)學習扣球揮臂動作和助跑起跳動作,再學習一步助跑起跳徒手揮臂動作;(2)進行一步助跑起跳扣固定球練習,學習二步助跑起跳徒手揮臂動作,初步掌握后進行扣固定球練習,再學習落地動作;(3)學習預判,二步助跑起跳扣拋球練習,逐步過渡到低網扣拋球(網高在2.05~2.15 m);(4)學習二步助跑起跳扣球和落地技術,由低網扣球過渡到女子網高度練習;(5)學習多步助跑起跳扣球和落地技術,由女子網高過渡到男子網高練習。在整個扣球練習中,應以掌握二步助跑起跳扣球為重點。在練習到某一步驟時如難以掌握,學生將返回到前一練習步驟強化學習,掌握后再進行下一步驟練習。
在學生基本掌握扣球技術動作后,采用降低網高的方法(在2.15~2.25 m之間調整)進行游戲性教學比賽,目地是使得大多數學生能在比賽中使用扣球技術。教學比賽時適當放寬規則,重點檢查和練習扣球動作。教師在組織比賽時觀察學生的扣球技術掌握情況,并找出掌握較差學生進行上一步驟的練習,使其學習鞏固扣球技術動作。
在課堂教學次數、場地、教學內容和測試條件均相等的情況下,按教學考核的要求對學生的扣球技術進行技評和達標測試。任課教師不參與評定,考核聘請另三位排球課教師,所得分數進行統計學處理。
統計發現,實驗班的教學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具有顯著性差異,如表1所示。
表1 教學實驗后考核成績統計與檢驗表

表1 教學實驗后考核成績統計與檢驗表
n 成績tP實驗班 31 74.32±5.12 3.616 <0.01對照班 32 70.06±4.20
(1)實驗班首先通過教學視頻的反復播放,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學生在大腦中形成初步正確動作的概念,加快對扣球技術的理解。然后通過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示范講解,抽象到具體的這一活動過程有利于學生的思維活動,激發學生更強的學習欲望。
(2)實驗班從扣球技術的關鍵技術環節入手,在具體的練習中圍繞二步助跑起跳扣球為中心分布連接各技術環節,使得分解教學與完整教學有機結合、逐步進行,使學生對技術動作的掌握和提高不斷整體化和同步化,促進對扣球技術的掌握。
扣球技術是一項通過系統練習才能掌握的技術,實驗班的扣球教學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系統的多次重復、鞏固和提高。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重點抓住“起跳”與其他各技術環節的連接和整體性,實現整體化教學思想。在練習過程中,學生可根據個人掌握情況隨時回到上一練習環節學習鞏固,有較強的自主練習和學習目標,有利于學習興趣的持久培養,提高教學效果[4]。
(3)實驗班以教學比賽促進技術動作的掌握,提高學習興趣。在常規的教學比賽中,往往由于一傳二傳不到位,較少出現扣球技術,同時排球比賽時球不能落地,只要出現一人失誤,場上所有隊員都將進入間歇狀態。如果比賽缺乏連續性,雙方擊球次數較少,經常使得比賽處于停滯狀態,學生不僅在處于較低的運動負荷狀態,心理也處在很低的訓練水平,課堂氣氛沉悶,學生運動熱情低,嚴重影響教學效果。針對這一常見情況,實驗在教學比賽時要求提高“活球”時間,并將重點練習放在扣球技術環節上,使運動的持續性提高,間歇時間減少,這樣場上學生的運動量也隨著一系列的如準備、移動、跳躍、擊球等身體活動的增加而增加。教學比賽中學生在“活球”時必然要保持心理與生理準備,興奮水平較高。“活球”時間越長,保持較好興奮狀態的時間也越長,這時心率提高的刺激作用也越大,鍛煉效果越好。實驗在教學比賽中,采用對持球標準降低、取消“連擊”、取消“四次擊球”等降低規則要求和降低網高等教學辦法,保證“活球”時間的連續性,使得比賽具有連續性,在教學比賽的得分方式上主要運用扣球技術來得分,通過比賽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促進教學效果。
觀察發現,教學過程中對照班活動連貫性較差,只有少數對扣球技術掌握較好的學生在教學中能保持較高的興奮水平,大多數學生學習消極被動,積極性不高。而在實驗班中,比賽時場上氣氛熱烈,在學生的能力范圍之內,人人都在扣球這一動作上表現欲望強烈,在練習過程中也能自覺練習,主動學習和練習的積極性較高,課堂教學效果令人滿意。
(1)實驗教學充分考慮到排球扣球教學的各種因素,在組織方法和手段上靈活多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練習積極性,增強了學生對學習扣球技術的吸引力,提高了教學效果。
(2)實驗教學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進行合理的優化組合,使教學在各個階段都具有較強的練習目的與目標,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效果顯著。
(3)實驗教學改變了以往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在教學方法和手段上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并通過各種教學手段來針對性的提高練習密度和強度,有效地促進了教學效果。
(4)實驗教學使學生能自主學習,根據掌握技術的程度來選擇練習內容,分層、分步驟學習而最終整體化,以賽促教有益于技術動作的掌握和練習興趣的持久培養,提高了教學效果。
[1]黃明熙.高校排球課“想象訓練法“的教學實驗[J].體育學刊,2002(5):100-101.
[2]陳榕,潘前,蔡武成,等.普通高校排球墊球技術教學的實驗[J].體育學刊,2002(3):71-72.
[3]張五平.排球規則個性思路探討[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999(1):48-51.
[4]虞重干.排球運動[M].北京:人民教學出版社,1999.
[5]體育院系教材編審委員會《排球》編寫部.排球[M].人民體育出版社,1984.
G807
A
2095-2813(2017)08(a)-0097-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2.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