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志勇 李玉民 劉 靖
職業技能型高校“制作中學習”創新創業教育實踐研究
顏志勇 李玉民 劉 靖
職業技能型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開展形式單一,具體落地方案較泛,本文提出了“制作中學習”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從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目前職業技能型高校的創新創業落地難的問題。
職業技能型高校 “制作中學習” 創新創業教育 實踐
如何解決技能型高職院校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的切入點,筆者根據幾年的教學改革,通過教學實踐,提出了“在制作中學習”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
在制作中習得,指在創新創業教育中,給予學生相應的教育項目,從創意開發-創新設計-成果展示-創業實踐,實現從0到1的過程,學生在項目執行過程中,使大學生不僅成為擅長專業技術,而且能夠探索自主創業的路徑,改變大學生的擇業觀、就業觀。
我國高等教育總體上可分為研究型、應用型和職業技能型三大類型;職業技能型高等學校主要從事生產管理服務一線的專科層次技能型人才培養,并積極開展或參與技術服務及技能應用型改革與創新。
國家高度重視拔尖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教育部早在2002年就從研究型、應用型高校中確定了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黑龍江大學等9所創新創業教育試點院校。在已有的“融入式”、“實踐導向”等創新創業教育模式中,主要關注基礎較好、學習自覺性較高的“精英”們的創新能力培養。職業技能型高校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較弱、邏輯思維能力欠缺,如何整體提升此類高校學生的創新創業素養是當前面臨的重要問題。
(一)研究和改革的必要性
解決職業技能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難題。截止到2015年底,全國有職業技能型高校在校學生人數849萬,占到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這些學生基礎較差,學習積極性不高,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與計劃。造成這種局面,既有學生本身學習動力不足的問題,也有教育方法不當的問題。解決這一問題,提升他們的創新創業的素質與能力,不僅事關學校能否落實育人責任,也事關中央與國務院萬眾創新、大眾創業的戰略目標能否實現。
(二)研究和改革的可行性
“制作中學習”的主要宗旨是通過學生動手制作,綜合運用機械、電子、信息等多學科知識,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欲望,讓教育從以前的“老師讓學生學”變成了“學生自己想要學”,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教學模式適合于強實踐、重操作的職業技能型高校,符合職業技能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方向,將成為創新創業素質和能力培養改革的主流。湖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從2009年開始就在專業教育中推行“制作中學習”,已有較好的實施基礎。
(一)建設創新工坊,構建制作平臺
改變原來以專業為中心,按照基本技能訓練、核心技能訓練、專項技能訓練分塊建設實驗訓的模式,以產品(模型)制作為中心,建設創新工坊,配備制作必備的車床、磨床、電子設備制作等工具,讓每個實訓室都能制作出相應的產品或模型。創新工坊強調學生動手制作、自主操作、自主管理項目,通過“小制作、大發明”的自主實踐體會創造的樂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動手實踐能力、綜合集成能力和管理能力。
(二)融入專業課程,落實制作項目
按照“制作中學習”的理念,系統設計專業課程內容體系,將創新創業素質教育全面融入專業教學。根據學生職業成長規律與認知規律,設計為兩個遞進的學年作品和一個畢業作品項目。以學年作品項目為中心,建設課程項目群。
(三)構建競賽體系,提升制作能力
構建“產品制作+創業技能+創業實踐”遞進式競賽體系(如圖)。其中,產品制作競賽以“創新與創意”為賽點;創業技能競賽以“創業計劃與模擬”為賽點;創業實踐競賽以“創富與互聯網+”為賽點。競賽成果給予創新學分獎勵。所有競賽均按正式比賽規程在院系兩級舉辦,“以賽導學、以賽診教、以賽促學”,在競賽中提升制作能力,全面培養創新創業素質。
(四)搭建創業平臺,完善創業生態
設立創客學院,通過與就業、招生、教務、各院系、科研處等部門橫向融合,完善培訓、扶持、獎勵等運行機制,落實學生參加創新創業活動計算學分,學生離校創業實行彈性學制等制度,實現創新創業教育的合力。通過整合校內外資源,構建“面向全體,內合外聯”的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用文化、制度引導師生積極投身創新創業。
創新創業教育的方法多種多樣,每個學校所開設的專業都各具特色,只有找到最合適自身發展的教育方式,才能給學生帶來真實的參與感,教育才是有效的。
[1]魏銀霞,黃可,郭慶.地方工科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研究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5(2).
[2]劉樹春.基于第二課堂建設推動創新創業教育有效開展[J].江蘇高教,2015(3).
(作者單位:湖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顏志勇(1982-),女,漢族,湖南人,本科,工程碩士,湖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機械設計與制造、創新創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