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衛東 (安徽省阜陽師范學院體育學院,236037)
更新教學理念 突出有效教學 彰顯立德樹人
余衛東 (安徽省阜陽師范學院體育學院,236037)
1.教學設計完整,導入新穎
本次展示課的大部分教學設計重視了學情分析和教材分析,重難點確定較為準確,教學策略得當,教學步驟合理,教學細節處理得力,教學目標完成率較高。如,《足球:雙腳交替踩踏運球練習》《韻律呼啦圈》《肩肘倒立》《跆拳道:前踢》四節課的導入環節讓人眼前一亮,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小籃球:原地運球》和《跪跳起》兩節課的游戲導入更是引人入勝,快速帶領學生進入學習情境。
2.教師基本功扎實,教學風格明顯
6位執教教師在示范、講解、口令、組織調隊等方面都展示了良好的教學技能。如,《小籃球:原地運球》一課執教教師的活力、《韻律呼啦圈》一課執教教師的感染力和張力、《跪跳起》一課執教教師的親和力、《肩肘倒立》一課執教教師的互動能力、《跆拳道:前踢》一課執教教師的魅力、《足球:雙腳交替踩踏運球練習》一課執教教師的出色的專項能力。6位執教教師的不同特長給觀課教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教學效果明顯,教學實施得當
對比6位執教教師報送的錄像課,這次現場展示課的水平明顯提升,說明參加比賽是教師提高教學能力的有效手段。尤其是蚌埠市《足球:雙腳交替踩踏運球練習》一課執教教師的教學水平有了明顯的進步,他在展示個人足球技術的基礎上,注重與學生的交流和互動,教學手段多樣有效,取得了良好的現場教學效果。
在《跆拳道:前踢》一課中,執教教師運用講解、示范給學生建立了初步動作表象,然后將前踢動作分解為3個環節:左勢實戰姿勢;上步提膝,大小腿折疊,小腿和踝關節放松;送髖、頂髖,小腿快速前踢,力達腳尖或前腳掌。由慢到快,由低到高,先徒手后踢靶,循序漸進地進行練習,不斷突出重難點:踢靶準確有力,動作連貫,協調步調一致。學生在短時間內學會了前踢技術動作,之后又采用連續踢靶的拓展游戲,鞏固了技術動作,向實戰又邁進了一步。同時執教教師要求學生配合默契,送還手靶時要用雙手,并行禮,培養了學生的禮儀、果敢、自信的精神和協作能力。
4.教學方法和手段多樣有效
在6節課中游戲法使用得最為廣泛,這也是小學體育課的特點所決定的。《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也明確提出:在小學階段,要注重體育游戲學習,發展學生的基本運動能力,所以,游戲法應是小學體育教師重點掌握的教法。如,《肩肘倒立》一課中的接力跑游戲——“小小設計師”,要求學生利用小墊子搭建各種造型,做到了“一物多用”;也增加了學生運動量,彌補了該課技術性較強、運動量較小的不足,使該課運動負荷更加合理。同時通過分小組的創意設計,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最后,教師給4個小組分別頒發了“最先完成獎”“最具創意獎”“最佳設計獎”“最佳合作獎”,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敢于創新,善于合作。
5.地方建設與油田生產的沖突。隨著中央加快城鎮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步伐,地方城鎮建設及村鎮道路建設的步伐明顯提速。地方城鎮化建設(如道路修建、擴建等)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油田臨近城區的井站、管網、油水井等設施的遷移。個別地方政府部門定下方案就要求油田執行,甚至不通氣就進行施工作業,迫使油田改變原定施工井位或遷移井站、改建管網,打亂了油田原油生產布局,影響了原油開發生產的順利進行,造成比較大的經濟損失。
在教學手段的運用上,音樂被廣泛采用,6節課都選用了多種形式的音樂,營造了學生喜歡的課堂氛圍。其中《小籃球:原地運球》一課最為出彩:課中“彈鋼琴”“保衛蘿卜”“小羊快跑”等游戲中巧妙地運用了各種不同風格和節奏的音樂,營造了和諧、寬松、民主、活潑的課堂氛圍,提高了學生的練習興趣,讓學生學會傾聽、交流、溝通、信任與合作。
5.團隊力量初步顯現
一節優質課往往是集體智慧的結晶,筆者與這次參加展示課的執教教師進行了交流,發現每節課都有一個團隊作為堅強后盾,有的是教研員親自領軍,如,《足球:雙腳交替踩踏運球練習》和《跪跳起》;有的則是名師的傾心之作,如,《跆拳道:前踢》,背后就有阜陽市名師工作室——《杜泉名師工作室》的鼎力支持;再如,《肩肘倒立》一課則是安徽省中小學體育學科帶頭人、淮北市實驗小學特級教師邱峰老師團隊的作品。這種現象在安徽省小學體育教研活動中還是較為少見的。
6.課的密度和負荷較為適宜
這次展示的6節課均為新授課。根據現場統計,《小籃球:原地運球》和《足球:雙腳交替踩踏運球練習》2節課的負荷強度較大,而這2節課的練習密度也較大。總體來看,本次展示課的密度和負荷較為適宜,達到了既學會技術又增強學生體質的目的。
1.教學理念亟待更新
縱觀6節展示課,幾乎采用的都是傳統的運動技能傳授式教學模式,還是在“教教材”而非“用教材教”,沒有真正體現《課標》的理念,這也是部分體育教師難以轉變之處。教師進行課堂設計時,會習慣性考慮如何將教材教會、教好,而不是考慮如何利用教材促進學生成長,達到全面育人的目的。這一點不改變,體育與健康課的教學質量就難以得到實質性提升。
2.教學目標不具體,無可評價性
本次展示課的教學目標依然存在著目標不明確、不具體,無法量化、操作性不強的缺點,這也是目前的教學設計普遍存在的問題。教學設計是最微觀的教學設計,目標必須清楚地表述出來,要寫出可操作性和觀察到的目標,尤其是運動技能的目標更應該清楚明了。但是,本次的教學設計,在運動技能教學目標的表述中,諸如“了解”“掌握”“促進”“提高”等模糊不清的詞語依然大量存在。
3.教學評價的設計簡單,評價形式單一
《課標》注重評價理念和評價形式,強調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能力,以及學習過程表現出來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評價要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不能只有終結性評價;評價的形式也應該是自評、互評、師評三種形式結合。但是,這次展示課多數評價只有師評一種形式,過于簡單,流于形式。只有《韻律呼啦圈》一課設計了多種方式的評價,在主教材“韻律呼啦圈隊形創編”的環節,采用了學生自評和互評的形式,評價各組的隊形創編質量,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4.現代化教育技術運用欠缺
本次展示課中,6位教師都使用了音響設備,遺憾的是沒有一名執教教師利用信息技術。目前,微課的評比活動比比皆是,“翻轉課堂”的形式也逐步推廣。體育與健康課由于室外實踐課居多的原因,使用信息技術受到一定條件限制。但是,微課一定會走進體育與健康課的課堂,幫助學生完成運動技術的學習。而且,小學生也對電腦有著濃厚的興趣,如果能開發出動畫的示范效果,也能大大提高運動技能的學習效果。
5.團隊合作水平還需提高
與各位執教教師的交流中,了解到在磨課的過程中,團隊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磨課的形式依然是大家看課—課后點評—個人修改的傳統模式。磨課的次數也比較有限,暴露出這次所展示課的理念不新,教學重難點把握不夠準確、細節不完善等問題。所以,教研團隊的構成與合作形式急需改變。應建立來自教研員、名師、高校教師和一線教師的穩定團隊,建立合作機制,反復多次進行研磨,打造精品的體育與健康課。
6.忽視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目標,德育教育滲透不足
《課標》中明確指出在“小學階段要注意培養學生自尊、自信、不怕困難、坦然面對挫折,引導學生在體育活動中學會交往。”體育與健康課對于學生身體的培養是大家認同的,一線教師也重視技能和身體健康目標的達成度。但對于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目標的達成,由于無法定量評價,往往只能落于筆端,在上課中不太重視。在這次展示的課堂中也是如此,學生在課堂中的不良行為未能及時被糾正,積極參與運動的學生未能得到教師的激勵,學生與人合作的精神未能得到體現等,對學生的德育教育欠缺。
1.深入理解課程改革的主旨,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
理念的更新需要時間的積累,更需要實踐的強化。作為一線體育教師,首先應該注重學科理論的學習,反復研讀《課標》,時刻牢記四大理念,尤其是“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幫助學生學會體育與健康學習”這一理念。在此基礎上,再不斷嘗試在日常教學實踐中加以實施。每次備課,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用教材教”,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
2.提高教學設計的能力,尤其是課時教學設計的能力
課時教學能力的設計需要在單元計劃的基礎上,結合學生情況、本課教材、場地器材等條件制訂教學目標,明確本課的重難點。圍繞重點難點的解決,設計教學策略,精心組織策劃,安排場地器材,提高課的密度和負荷。在教學流程的設計中,必須圍繞主教材進行,順序是:設計基本部分,先是主教材,后是副教材或身體素質練習;設計準備部分,先設計專項準備活動,后設計一般準備活動;設計結束部分,先是設計放松活動,后是課的小結和作業。這樣才可以保證課時教學設計的一致性和整體性。
3.課時教學目標必須量化、可評價,真正做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有效教學
建議體育教師學會撰寫“ABCD型式”的教學目標,即一個規范、明確的教學目標表述應包含四個要素:行為主體(Audience)、行為動詞(Behavior)、情境或條件 (Condition) 、表現程度 (Degree)。行為主體是學習者;行為動詞要采用可觀察、可測量的詞語;情境或條件是指學生在何種情境或條件下完成指定的操作。表現程度是指學生對目標所達到的最低表現水準,用以評量學習表現或學習結果所達到的程度。[1]比如《小籃球:原地運球》的技能目標是:使90%的學生學會觀察動作的準確性,并讓大部分學生能夠掌握籃球原地運動的正確動作。可以改寫為:約80%~90%的學生在間隔2m,在不失球的情況下完成原地運球5次后快速換位運球3~4個來回。這樣可以評價的量化目標,有利于明確課時設計的教學重難點。為了達到清晰的教學目標,教師必須采用合理的教學策略,優化教學步驟,在突出重點的基礎上突破難點,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有效教學,也有助于教師課后的反思和教學的改進。
4.關注學生的成長,育體、育心更要注重育德
學校體育的教育價值具有綜合性,可以育體、育心,更可以育德。《課標》也強調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體育道德”。“立德樹人”是我國現階段教育的根本任務與目標,應該排除教育的短期性與功利性,明確以“全程、全員、全方位”的整體觀,以長遠的格局強調教育的育化式發展。既關注學生個體的生命成長、個體尊嚴與價值意義,又將學生長期的個體發展與社會和國家的發展相結合。立德樹人的教育倡導以足夠長的時間、足夠多的耐心來成就每一名學生,是真正的“樹人成材”。[2]這里筆者借用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的名言:“當你把學校里學到的東西都忘掉以后,剩下的就是教育”。何為學校體育教育?“當學生忘記所學的所有運動技能以后,剩下來的才是學校體育教育”。
[1]周登嵩.學校體育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136-137.
[2]崔允漷、陳霜葉.三個維度看“立德樹人”的本質內涵[N].光明日報,2017-05-09: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