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形勢下體育教師集體備課實施路徑探析
組織體育教師進行網絡集體備課,首先要建設網絡備課平臺,并使大家了解其特點。具體如下:
1.網絡聊天群組平臺。QQ群、微信群等是目前用于集體備課最普及的平臺。這些平臺方便、快捷、交互性好,集體備課參與者能夠通過文字、語音、視頻多種形式進行交流,可以通過多種免費移動端隨時隨地進行在線備課研討。
2.網絡研討教室平臺。UC聊天室、YY聊天室、CCTALK教室等都可以用于集體備課。這些平臺可以播放幻燈片,幫助參與者更直觀地了解備課內容,具有雙向白板功能,研討時參與者可以插入自己的板書、注釋,能夠實現多人視頻,保障了主備人和參與者的音視頻同步溝通;同時,可以錄制備課過程進行回看。但是,有些平臺教室需要收費且參與者需在同一時間進入網絡教室參與備課活動。
3.網絡資源中心平臺。論壇(BBS)、博客(BLOG)等都可以用來進行集體備課。專業的網站和論壇由于有專業的團隊操作和運營,可以提供給參與者的備課資源更豐富。網站、論壇可以進行版塊劃分,博客可以設置主題帖,這樣可以使集體備課資源的分類更為精細。但是,資源的使用有權限,資源所有者不一定開放資源的使用權限。同時此類平臺不是即時交流平臺,交流一般采用跟帖、點評或回復的形式進行,交互性相對較差。
1.一人主備式。集體備課前確立一名主備人,對備課的內容進行深入學習、搜集資源,形成備課初稿。集體備課時,主備人通過網絡發布備課稿同時進行具體闡述,參與者結合自己對備課內容的理解在線提出修改意見。主備人根據大家的建議進行修改,形成集體備課稿,分享至備課平臺,參與者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對集體備課稿進行二次備課用于教學實踐。這種形式的集體備課有利于本校或本地區教學時統一進度和標準,參與者較為省時省力。可以采取輪流主備的形式,有效地提高主備人的責任心和專業素養。
2.同課異構式。此形式主張所有參與者先根據主題各自獨立備課,再利用統一時間進行網絡集體研討,將備課中遇到的問題與大家交流,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并完善自己的備課案。參與者各自將完善后的備課資料上傳至固定的網絡備課平臺,大家共享。參與者可以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備課案進行優化,也可以在多個備課案中進行有機組合為己所用。這種形式的集體備課取得的效果較好,但每位參與者花費的時間和精力較多。平時進行這種形式的備課時可以對其進行簡化,只對重難點的突破方法進行異構,省時省力的同時也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3.專家引領式。這是一種以參與學習為主要形式的集體備課。備課過程中,集體備課組織者提前發布集體備課的內容、平臺、時間。所有參與者先根據主題進行初步思考,尋找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集體備課時,組織者邀請相關專家或名師在線進行目標內容的分析、教學策略的建議、重難點突破途徑的解析,并對參與者提出的問題予以研討或解答,之后參與者結合學習形成自己的備課案。這種形式的集體備課集研修和培訓為一體,對普通教師特別是缺乏教學經驗的教師專業提升幫助較大,但是需要組織者具有一定的名師或專家資源,適合教育行政部門統一開展。
4.資源建設式。這種集體備課模式倡導資源庫的建設,參與者可以根據集體備課的主題按照教學環節或教學模塊。如,準備活動、動作要求、組織教法、重難點突破、游戲比賽等提供各自的資源,也可以按模塊進行分工,各自負責提供一個模塊的資源。教學設計時,根據自己的需求下載資源進行整合。這種形式的集體備課選擇性大,組合的方式也更為靈活,但是資源庫需要有專人進行管理。管理可以采用分工負責的形式,由幾個人負責一個模塊,以減小工作量。
1.固定平臺機制。集體備課的研討團隊要建設固定的專門用于集體備課的在線網絡平臺,由專人負責規劃與組織,刪除與集體備課主題無關的言論、主題或回復;整理、歸類參與者提供的資源,形成資源庫。
2.提前發布機制。集體備課活動的發起人要提前發布集體備課活動的主題、內容及要求,以便參與者能在參加備課活動前研讀《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教材,搜集資源上傳到資源共享空間。
3.信息反饋機制。一個完整的網絡集體備課通常包含:發布信息——布置任務——搜集資源——集體研討——初步定稿——課堂實踐——課后評價——改進提高等幾個階段。每個階段都要預留信息反饋的時間,便于搜集參與者建議,隨時修正集體備課的核心導向,讓集體備課實效性更強。
4.二次備課機制。“互聯網+”體育集體備課,為參與者提供的僅是共性資源和方法,在此基礎上每位教師還需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情況,認真修改、合理取舍,進行二次備課,使之更貼近自己的教學實踐。
“互聯網+”體育集體備課是時代發展趨勢,是提高備課質量的有效路徑。但現階段仍然屬于新生事物,實施的途徑還不夠成熟,只有通過大家的共同建設、探究,才能揚長避短為我所用。
——戴守慧(江蘇省南京市伯樂中學,2 1 0 0 3 8)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