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晶 (江蘇省南通市北城小學,226011)
投擲多“三問”,拓寬教法新思路
陳晶 (江蘇省南通市北城小學,226011)

投擲教學是小學體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力量素質,又能有效發展學生的上下肢協調能力。在現行課程標準理念的指導下,越來越多的體育同行開始注重解決小學投擲教學中教學方法偏于單一化、成人化的問題,筆者在教學實踐中也不斷地進行嘗試,追思“投什么”、“怎么投”“比什么”三個問題。通過思考與實踐,重新改進投擲教學方法,激發起學生練習投擲的積極性,有效提高投擲教學效果。
在小學投擲教學中,教師常用壘球、沙包、實心球、軟式排球等器材,進行投擲教學。這些器材都較為常見,而且同一種器材都是同一重量的規格,不能有效激發起學生學練、探究的興趣。反之,如果讓學生嘗試去投擲不同屬性的器材或不同重量的器材,他們會在投擲的過程中感知到不同物體的物理屬性特征,同時也會激發起投擲練習的興趣。如,在“籃球投準”練習中,可以先讓學生用有彈性的籃球練習投準,然后再用重量相近但沒有彈性的實心球進行投準練習;在“礦泉水瓶投準”練習中,可以分別讓學生使用空瓶子與裝滿沙子的瓶子進行練習;在“沙包投遠”練習中,可以讓學生利用不同重量的沙包進行投遠練習。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會感知出由于器材的屬性或重量的變化,出手的力量、角度、高度等會相應地改變,他們就要思考:“用多大的力?”“投出多大角度?”等,另外還要考慮到彈性碰撞等物理問題,讓學生在練習中有比較、有思考、有收獲,他們才會有興趣。
扔沙包、投壘球、投實心球等,不同的器材有不同的投擲方法,同時同一器材也有不同的投擲方法,如小學壘球教學中有原地擲壘球、助跑擲壘球等;根據投擲方向不同,有前拋實心球、后拋實心球等;根據身體姿勢不同,可以有跪姿的投擲和站姿的投擲等。因此,豐富多樣的投擲方法,會讓學生體驗到更多的練習樂趣。在教學中,教師不應拘泥于一兩種練習形式,應鼓勵學生在不違反規則和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大膽嘗試。如,在“投飛鏢”練習中,可以讓學生原地投、助跑投,也可以在助跑后在投擲線前跳起投出。當然也可以不是直線助跑,可以是“S”形助跑,也可以是圓形助跑:將“靶心”放置在圓心上,讓學生沿圓形進行助跑,在投擲線前跳起轉體90°將鏢投出。此外,教師也可以變單人練習為雙人合作練習,如,在“籃球投準”練習時,可以采用“跑——接——投”的組合形式,即一名學生在跑的過程中,接到同伴傳來的籃球后再投準;在“沙包擲遠”練習中,練習者在助跑的過程中接到同伴傳來的沙包向前擲出。采用豐富的投擲方法,不僅可以使學生的跑、跳、投等各項運動技能都得以有效發展,而且能夠使投擲教學課堂更加豐富多彩。
長期以來受競技體育的影響,投擲項目練習在考核或比賽時,通常是比遠、比準或比高,較強的競技性會使部分弱勢學生失去練習的興趣。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可以對一些游戲動作進行借鑒、改造,賦予其新的內涵。如,傳統的“打紙板”游戲,是用書皮或紙板疊成方方正正的“四角”,一方的“四角”放置于地面上,另一方用自己的“四角”用力摔在地上或打在對方的“四角”上,通過振動,使對方的“四角”翻面即為獲勝,反之則為失敗。以此游戲為借鑒,教師可以用較硬的紙板或木塊做成四方形,然后將它掛于一個墻面上,學生距離2m左右用自己做的大號“四角”摔向墻面上的“四角”,根據“四角”轉動的角度大小來判定勝負。再如,“打水漂”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個游戲,游戲中通常會比誰的石頭在水面上彈跳的次數多,在教學中則可以用小木塊或碟形石塊在平整的地面上進行“打水漂”練習。投擲形式的改變,極大地激發起了學生練習興趣,學生們個個爭先恐后,滿臉汗水掩飾不了他們喜悅的心情,課堂學練氣氛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