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華 魏翔宇
[摘 要]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要求提高教師道德心理一體化教育水平,呼喚教師道德心理一體化發展。當前,教師道德和心理問題在社會認識上、倫理認知上還存在一定的偏差,制約著教師道德和心理發展,教師道德心理一體化發展本身在教育層次、教育階段上也存在一些不足。在道德心理對立統一的理論指引下,重塑教師道德心理一體化發展的對立統一關系,從而探索建構教師道德心理一體化發展在職前、職中、職后三階段的培訓培養模式。
[關鍵詞] 道德;心理;一體化;教師教育
2016年9月13日,《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指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關于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要求的綜合表現” [1],這一發展核心素養主張學生的發展是綜合的一體化發展,這就要求提升教師素養的一體化水平。道德和心理素養是教師的核心素養,教師道德心理素養的一體化是整體提升教師一體化教育水平的基礎。教師道德心理一體化發展,是對立統一的關系,既表現為教師道德和心理素養的相對獨立發展,更蘊含著教師道德心理協調發展的一體化要求;既外化為教師的道德心理一體化教育水平,更內化為教師的道德心理一體化素養發展程度。
一、教師道德心理一體化發展的挑戰
(一)教師道德心理一體化發展的現實問題
當前,教師道德和心理問題凸顯,集中體現在教師的道德綁架、教師的職業倦怠、教師的精神家園缺失等問題,這些問題既困擾著教師自身的道德、心理和專業發展,也給教師道德心理一體化發展帶來了挑戰。這些問題的產生,有其深刻的現實根源:其一,社會轉型變革帶來的物質利益至上、工具理性趨向,應試教育積重難返,教師道德和心理問題層出不窮。其二,社會倫理道德陷入“阿倫特困境”:“現代世界的教育問題在于這個事實:教育本質上不能放棄權威或傳統,但它又必須存在于一個既非權威所建構,又無傳統可維系的世界里。”[2]在這一困境中,由于倫理道德評價標準的缺失,教師的道德和心理問題難以客觀公正地予以評價。其三,教師個體遭遇現實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困局,難以自拔,從而導致教師迷失師道尊嚴的精神家園和師者幸福的心靈家園。
(二)教師道德心理一體化發展的體系缺失
1.教師道德心理一體化發展層次斷裂
當前,教師道德心理一體化發展存在教育向度單一、教育層次不明、教育整體性缺失等問題。首先,教育向度單一。教師道德問題和心理問題具有復雜性,很難絕對區分。但是,在現實中,卻往往陷入單向度教育的境地,片面強調某一方面的教育,欠缺教育整體建構思維。其次,教育層次不明。道德和心理教育既有聯系亦有區別。道德屬于社會文化和倫理學領域層次,注重個人對外界的影響;心理屬于心理和生物學領域層次,強調外界對個體的影響。現實中,由于教育層次不明,導致教育的針對性不強,難以取得預期的培養效果。再次,教育整體性缺失。道德和心理具有客觀的內在關聯,在教育過程中客觀要求整體性思維。現實中,由于對兩者的關聯性缺乏完整而深刻的認識,在教育中往往存在道德和心理一體化教育的理念和舉措。
2.教師道德心理一體化發展階段斷裂
在教師道德心理一體化發展階段方面,存在縱向維度斷裂和橫向維度斷裂兩個方面。一方面,橫向維度斷裂。從廣義出發,教育應當包含培養和問題矯治兩個維度。實踐中,教師道德和心理教育,往往表現為教師問題出現以后的矯治,是一種被動的反應。然而,教師道德和心理問題的預防則更為根本,卻往往被忽視,而預防教師道德和心理問題的集中體現就是教師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培養和培訓。另一方面,縱向維度斷裂。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職前、職中和職后階段道德心理一體化教育存在斷裂,在銜接教育理念、課程設置、管理機制等方面還存在缺失。其二,教師專業發展和職業生涯進程中,對教師道德和心理健康問題持續有效關注的斷裂,以及科學有效的跟蹤干預機制的缺失。
上述兩方面的缺失反映了教師道德心理一體化發展體系在內涵深度、機制廣度、整合思維方面存在的不足。站在教師道德或心理教育單一向度來談教師的教育問題,忽略道德和心理之于教師的整體性,顯然具有客觀的局限性。同時,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更加強調學生在品格、能力及知識等方面發展的綜合性,這就要求教師道德和心理發展也應當具有整合理念和一體化思維。
二、 教師道德心理一體化發展的可能性
教師道德心理一體化,是對立統一的關系,既源于道德和心理基本問題的對立統一,又延伸為教師道德和教師心理發展的對立統一。這種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從理論上為教師道德心理一體化發展提供了可能性。
(一)對立的一體化:道德和心理的差異性
道德多體現在社會層面,而心理主要集中在個體層面。道德的作用方式往往是由內至外,直接受害者主要是他人,而心理的作用方式則通常表現為由外至內,直接受害者主要是自己。道德問題多屬于文化和倫理領域,而心理問題則多屬于心理學和生物學領域。
(二)統一的一體化:道德和心理的關聯性
道德與心理的關聯性表現為:一方面,心理是道德的內在結構和深層根源;另一方面,道德是心理的外在表現和制約因素。道德和心理存在內在互動的機理機制。這為教師道德心理一體化教育提供了理論上的準備。
1.心理是道德的內在結構和深層根源
一方面,人格特性影響道德意志和行為。從心理學上講,道德起于人性,是人的情感、意志和人格的集中表現。人性是人類心理活動在道德方面的共性。康德認為道德既不來自上帝,也不來自人的本性和權威,“它只能來自人的理性本身的善良意志”。同時,人追求幸福的情感欲望也是道德的基礎,道德意志體現了道德對人的行為抑制,保障人格至善是最高的道德境界,是德行和幸福的結合。
另一方面,道德發展與認知發展互相促進。著名心理學家科爾伯格和皮亞杰認為兒童道德發展是認知發展的一個部分,道德發展也和思維發展一樣,在連續的發展過程中體現出階段性特點,兒童的道德發展是一個由他律道德逐漸向自律道德過渡的過程。道德判斷是人類道德的最重要成分,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的前提。
2.道德是心理的外在表現和制約因素
一方面,道德內化形成人的道德心理品質。道德內化為人的人格特征,即形成人的道德品質。道德品質是一定社會的道德原則和規范在個人觀念和行為中的體現,是一個人在一貫的道德行為中表現出來的穩定性特征和傾向。從道德品質的心理結構來看,任何一種道德品質都包含一定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這四種基本心理成分。
另一方面,道德環境制約個體心理過程。道德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成為人類社會的行為準則和規范價值尺度,人的心理現象作為主觀對客觀世界的反映,離不開道德環境,天然具有道德維度。同時,人在心理過程中的好惡情感、價值判斷、意志行為也離不開道德標準。
三、教師道德心理一體化發展的應對施措
(一)職前一體化發展:構建道德心理一體化課程,側重教師認知發展
一方面,構建“三個結合”的道德心理一體化課程。在教師職前教育階段,學校教育是主要場所,課程建設是重點。構建道德心理一體化課程,要做到三個結合:其一,道德和心理課程建設相結合。在課程體系上,整合教師道德課程和心理課程資源,加強道德心理學、德育心理學相關課程建設和專題學術講座。其二,道德和心理素質培養相結合。對職前教師素質的培養要實現智育、德育和心育的統一。其三,道德和心理實踐相結合。積極開展現場情境教育、主題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強化道德心理意識。
另一方面,側重教師道德心理認知發展。認知是情感、意志和行為的前提。其一,要強化道德和心理認知。根據康德、黑格爾和馬克思的觀點,道德是人類的“實踐理性”,是“實踐—精神”把握世界的方式。人們對道德生存方式的把握和適應,離不開道德認知。此外,心理素質和心理技能也須以心理認知為前提。其二,要強化認知融合發展。教師職前教育是教師專業知識、素養和能力建構的主要階段,也是教師道德和心理素質能力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要圍繞教師道德心理認知發展目標,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專業道德和心理學專業知識教育,強化德育和心理技能的訓練,積極拓展實踐課程,促成教師道德和心理認知。
(二)職中一體化發展:構建道德心理一體化輔導體系,側重教師情感發展
一方面,學校要構建道德心理一體化輔導體系。職中階段主要指教師崗前或入職的過渡階段。這一階段,新教師容易出現環境適應、心理迷茫、情感缺位等問題。學校要建立道德心理一體化輔導體系,幫助新教師順利渡過適應期。首先,樹立道德心理一體化輔導理念,關注新教師情感發展,從專業、道德和心理綜合視角構建輔導體系。其次,開設系統的入職培訓課程,融入校史校情、教師道德、教學技能、教育心理等重要內容,增強新教師的榮譽感、歸屬感、責任感。再次,引入心理測量和職業錨測量工具,建立新教師心理和職業生涯檔案。
另一方面,用人部門要建立道德心理輔導一體化機制。用人部門要根據學校道德心理輔導一體化理念和體系要求,建立細化的新教師入職輔導一體化機制。首先,用人部門要建立導師制度,“以老帶新”,幫助新教師樹立專業發展方向,指導教師進行職業生涯規劃,使其盡快適應教學崗位,掌握教學技能。其次,用人部門要關心新教師身心健康狀況,營造積極融洽的工作氛圍,積極幫助新教師解決生活上的困難、工作中的困惑和心理上的困境。再次,用人部門要注重新教師培養培訓,為新教師搭建發展平臺,創造發展機會,激發新教師工作熱情。
(三)職后一體化發展:構建道德心理一體化發展模式,強化教師意志行為
職后階段是教師漫長的職業生涯,教師在道德和心理問題上也可能會出現職業道德弱化、人際關系淡漠、職業倦怠等方面的問題。在這一階段,關注教師精神和心靈家園,構建道德心理一體化發展體系,強化道德心理意志及行為,是工作的重點。
首先,強化教師道德發展,從職業道德走向專業道德。教師專業道德是教師專業化發展在道德維度的主要內容,是教師職業道德從經驗型走向專業型的集中體現。教師專業道德既是對教師所屬學科的專業化要求,又表現為“教師作為專業人員應具備的獨特道德品質,包括教師的專業責任,教師個人道德品性,以自律為核心的專業精神”[3]。
其次,關注教師心理發展,從職業心理走向師者幸福。人格特性影響道德意志和行為,教師的職業心理特點既影響自身的心理健康狀況及道德水平,又深刻影響教育過程和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學校要建立教師心理發展中心,定期開展教師心理培訓,開展教師心理干預,引導教師從職業心理走向事業心理,強化教師道德意志,實現師者幸福的超越。
再次,加強道德心理環境建設,營造尊師重教環境氛圍。道德環境制約個體心理過程。其一,營造尊師重教文化環境,弘揚優秀師德傳統,涵養教師的道德心理健康發展;其二,建設“師者模范”的制度環境,開展優秀教師評選表彰,以及老教師“榮休儀式”。加強師德建設,規范教師行為,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職稱晉升、職務提拔和評獎評優的首要條件。
參考文獻
[1]林露,賀迎春.《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發布[N].人民日報,2016-9-14.
[2]漢娜·阿倫特.過去和未來之間[M].譯林出版社,2011:181.
[3]黎瓊鋒.從規約到自律:教師專業道德的建構[J].教育發展研究,2007,1A.
責任編輯 藍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