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瑋 陳童
摘 要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傳統版權法已經無法滿足保護各類著作權人的需要,新型網絡版權糾紛的大量出現給社會各界敲響了警鐘,如何在網絡環境下保護數字多媒體教育資源的版權,是當前 IT 界、法律界和教育界遇到的一個亟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本文分析了互聯網環境中教育資源保護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并從完善立法和法律適用的角度,對加強其保護提出建議。
關鍵詞 互聯網 多媒體 教育資源 版權保護
基金項目:本文系揚州大學廣陵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為x20161005,項目指導老師:張毅輝,項目主持人:周瑋,參與成員:陳童。
作者簡介:周瑋、陳童,揚州大學廣陵學院。
中圖分類號:D923.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7.316
一、網絡環境下教育資源版權保護的現狀
(一)信息網絡傳播對傳統教育模式的沖擊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教育模式也發生巨大的變化,從教育資源來看,大量教育資源以網絡為載體進行數字化傳播,以數據庫和數字圖書館為典型的教育資源為各地的學校、教育機構和求學者提供了共享的平臺。從教學模式來看,課堂不再局限于學校,教授方式也不再受限于傳統的“面對面式”教育,遠程教育模式和網絡課堂的興起使求學者有了全然不同于以往的受教育模式。網絡數據的交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推動教育資源共享的全球化,也為教育行業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但是與此同時,缺少有效監管和制約的互聯網也使信息的創作者和所有權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了侵害,它們所帶來的著作權問題主要是數字網絡技術對傳統知識產權制度的沖擊,打破了原有各方利益的平衡,著作權制度所保護的著作權人的權利與數字教學資源共享方面因數字網絡技術的使用而產生了失衡。
(二)當前網絡環境對教育資源版權保護的危害
1.對著作權人的損害
網絡環境下的教育資源共享關系中,著作權人是必不可少的主體。大部分情況下,著作權人都是教師,互聯網環境下的教育資源共享可能是通過數據庫或者遠程教育進行。不管是哪種形式,著作權人都處于弱勢地位,如果其通過書面形式對著作權歸屬和其他權力義務進行規制,還相對有利于糾紛的處理,但一旦侵權行為發生,由于網絡空間范圍的廣泛,救濟和執行措施難以得到完全實現,直接的受損害人依然是著作權人,在案件審理結束后,也很難完全消除侵權行為帶來的影響。
2.對社會公共利益的損害
如果教育資源數字化帶來的是數字資源被非法復制和傳播,大量的低成本的侵權盜版行為泛濫,那么必將對著作權人的創作積極性產生打擊,不利于學術和科技進步,與此同時實施侵權行為的主體得不到懲治也將使社會對知識產權的重視下降,民眾的規則意識弱化,從長遠來看,會影響到社會公共秩序建設,不利于我國信息資源的建設和發展。目前世界各國都在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這意味著加強信息資源的版權保護已經是全球化的必然趨勢了,也必將會與全球貿易掛鉤,因此保護數字教學資源的任務迫在眉睫。
二、教育資源網絡侵權問題分析
(一)教育資源的特殊性
互聯網環境下教育資源表現出了其特殊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載體特殊。盡管互聯網的傳播方式有很多,但是用來傳播教育資源的載體卻十分有限,主要是數據庫、數字圖書館、相關網站及網頁鏈接。第二,侵權方式錯綜復雜。網絡環境中的侵權方式多種多樣,侵權行為隱蔽性強,調查取證困難,常見的有與數據庫有關的侵權糾紛,通常發生在上傳和下載的過程中,網頁鏈接產生的侵權問題,以及教學作品自身存在的抄襲和復制問題。
(二)當前立法存在的缺口
1.“避風港原則”適用存在的隱患
避風港原則來源于1998年美國的《數字千年半年法案》(DM CA法案),最初只適用于著作權領域,后來也適用于網絡侵權案件中,是指網站在被侵權人“提示”之前,不承擔侵權責任,只有在網站接到權利人的侵權“提示”之后仍不采取必要措施的,才承擔責任。這個原則的主旨在于鼓勵互聯網產業發展,為網絡服務提供者規避不必要的責任。我國也通過立法肯定了這一原則的適用,《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第二十一條到二十四條,為自動接入傳輸服務、自動緩存服務、空間提供服務、搜索鏈接服務網絡提供商確定了這一原則的適用,同時也通過但書條款限制網絡服務提供商濫用這一原則,盡管如此,“避風港原則”仍然在很多時候成為很多不法網絡運營商鉆漏牟利的“港灣”。以高校為例,高校中的教育資源豐富,著作權人受到侵害的風險也更大,大部分著作權人為高校教師,其教學作品可能是教學課件、課堂音頻、試題答案等等,近年來頻頻發生一些學生私自將教師的教學作品傳上網絡的事,學生的動機可能并不是侵犯其信息網絡傳播權,但在網絡上,教師的改編權、作品完整權、發表權等知識產權都很有可能受到侵犯。此時很多網絡服務提供者則憑借“避風港原則”帶來的豁免權置身事外,甚至在嘗到甜頭后自己利用網絡虛擬人格大肆竊取他人版權資源,然后通過匯編、排行等形式發布給用戶,賺取廣告費用。
2.“合理使用”范圍界定模糊
我國《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規定了12種合理使用的情形,隨著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的出現,大部分情形也都可以以網絡為載體進行。條文中對合理使用的情形雖然做了詳細列舉,但未對合理使用的范圍和數量進行明示,著作權法的效力范圍又涉及不到作品的獲得方式,與教育資源有關的主要是第(六)、第(七)款,關于對教育資源合理使用的邊界尚不清晰。
北大法學院陳興亮教授的三部刑法方面的著作被中國數字館收入系統,陳興良教授認為該數字圖書館侵犯了自己的信息網絡傳播權,遂訴至法院。審理過程中被告提出,原告的三部作品已經公開出版發行了,被告再將其收錄是為了實現公益目的,不能被認定為侵權。此案涉及到著作權法中的合理適用范圍的認定問題。實質上現在興起的數字圖書館、數據庫等網絡服務提供商與傳統的圖書館還是有很大差距的,盡管也有公益性質,但在法律地位上還是屬于營利性商業組織。因而這些平臺使用作品不構成合理使用,侵犯了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
(三)網絡使用者缺乏法律意識
網絡侵權責任主體包括網絡用戶和網絡服務提供者,被侵權人則不一定是網絡用戶,其中網絡服務提供者一般擔任中介平臺的角色,侵權人大部分情況下都是網絡使用者。由于信息網絡傳播和出版不同于傳統的出版行業,現行法律對其的監管上存在很多不足,很多網絡服務提供者和網絡出版商為牟利私自將他人享有著作權的作品和資源放到自己的網絡平臺上吸引用戶。而很多網絡使用者由于不了解法律法規,抱著“熱心”的共享心態,將別人的教學作品上傳到網絡平臺。
實質上這些私人復制和上傳的行為直接侵犯了著作權人的發表權和信息網絡傳播權,而在其上傳之后,著作權人的其他知識產權則會陷入極大的被侵害的風險。其他用戶的行為難以規制,著作權人的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甚至署名權都很有可能被海量的使用者侵犯,這與上傳人也存在間接關系。
三、在網絡環境下完善教育資源版權保護的建議
(一)網絡主體守法意識的提高
第一,網絡用戶必須增強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教育資源共享固然是推動學術進步和社會發展的必經之路,但其與著作權人合法權益的沖突也應該受到網絡使用者的重視,最根本之處在于互聯網平臺的用戶應當加強對知識產權領域法律法規的熟悉,尊重著作權人的學術成果,合理使用其教學作品。
第二,網絡服務提供者必須增強社會責任感,網絡服務提供者作為信息共享的中介平臺,享有數以萬計的數字化教學資源,要承擔起應負的社會責任,不能做侵犯著作權人合法權益的行為,更應當做好審查義務,加強技術監管以審核用戶上傳的資料和規制私人復制行為,而非濫用豁免原則推卸責任。
誠然,提高網絡主體的法律意識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這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對此,除了主體自身的素質以外,還應該從外部的監管和法律的規制來促進其提升。
(二)基于立法方面的完善措施
1.責任主體認定方面的完善
我國《侵權責任法》和《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對侵權人做了較為詳細的追責規定,但對搜索引擎、推廣網站、鏈接網站和廣告收益者等其他互聯網服務提供者的認定卻很模糊。最高人民法院2012年出臺了《關于審理侵害信息網絡傳播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對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責任做了規定,該規定最大程度地彌補了傳統版權保護的法律空缺。不過,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各類侵權形態仍然層出不窮,這就需要法院運用互聯網思維方式結合法律現有規定來靈活應對。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自媒體平臺數量迅速增長,遠程教育技術也不斷精進,因此又產生了很多新的問題,明確網絡侵權的責任主體和網絡侵權的歸責原則,進而確定責任主體承擔網絡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有利于被侵權人主張權利的救濟。同時,實施侵權行為的未必就會侵權主體,對行為主體和侵權主體的區分也是不容忽視的工作。
2.引入著作權補償金制度的建議
著作權補償金制度是由德國首創的,如今也成為許多國家著作權立法借鑒的依據。這一制度首先確認了公民私人復制的權利,然后規定著作權人享有報酬請求權,從而避開了私人復制后是否合理使用的追查問題。通過補償金補償了著作權人的利益損失,也免去了著作權人訴訟維權的成本。這一制度最需要修復的地方在于其收繳和分配容易出現不合理指出,價格和比例也很難確定。筆者認為,借鑒各國立法例,再考慮到我國國情,可以通過立法對著作權補償金的征繳比例做出規定,由于網絡環境的虛擬性,以地域劃分不可取,通過市場調研,可以對不同類型的著作權規定不同的征繳比例,同時必須保證對這一制度監管,防止中介機構從中牟利或者進行其他非法行為。
四、結語
網絡技術的出現意味著一場新的科技革命,而信息產業也將成為未來重要的經濟產業,這兩者應當相輔相承,共同促進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近年來,我國連續出臺的保護信息網絡傳播權的法律法規也表達了國家規制網絡環境,保護知識產權的決心。對網絡版權的保護,可以推動教育資源共享,平衡著作權人合法權益和公共利益之間的沖突,對社會進步有不容忽視的作用。網絡服務提供者也應當轉變經營思路,注重版權協議等方式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履行其應盡的義務,使版權人、傳播者和網民三方可以達到共贏局面。
參考文獻:
[1]程文豪. 著作權保護與學校數字教學資源共享的利益平衡研究.中國政法大學碩士論文.2007.
[2]寧黎黎.網絡版權新問題的法律對策專訪法大光明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朱巍.中國廣播.2014(12).
[3]汪涌、史學清.網絡侵權案例研究.中國民主法治出版社.2009.
[4]吳春岐主編.案例解說.網絡侵權責任認定與賠償計算標準.中國法制出版社.2011.
[5]馮曉青、馬翔主編.知識產權法熱點問題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
[6]曾屹.互聯網上的版權保護.西南政法大學法律碩士畢業論文.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