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英
數學史指的是數學知識產生的過程或數學故事、數學人物、數學問題,等等,教學中數學史的滲透會使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變得更為主動,使學生的學習效率有所提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逐漸向學生滲透數學史,以幫助學生更深入了解數學知識。
一、在課堂導入中滲透數學史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成功的課堂導入可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快速融入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同時,數學史通常具有一定的故事性、趣味性,因此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提高小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效率與質量。所以,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篩選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數學史,作為新章節的導入語,不僅使新課的導入更加高效,并可以向學生滲透一定的數學史,以增強學生的綜合素養。
另外,用數學史作為導入語,不僅豐富了課堂內容,使數學的學習不再枯燥乏味,還使課堂效率得到提高;將數學史逐步滲透到數學教學活動中,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養。
二、選擇恰當的時機融入數學史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選擇恰當的時機來滲透數學史,使數學史的出現不顯得突兀,而是能有效幫助學生去理解教學內容。教師可以選擇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融入數學史的教學,來幫助學生加深印象。此外,教師還可以在課外活動中或者課后練習過程中,向學生滲透數學史,并引導學生學習體會這些數學歷史中所蘊含的數學思想和方法,來發散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做到活學活用。
數學史的滲透應該選擇合適的時間,讓學生不僅可以學到相關的數學歷史,了解數學知識產生的過程,還可以增強學生的人文素養。相反,如果教師不注重時機的選擇,而是隨意向學生講述數學史,就會導致學生只是把數學史當作一個小故事來聽,雖然也能夠活躍課堂氣氛,卻達不到幫助學生理解相關數學知識的目的,更不要說通過數學史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了。
三、培養學生自發學習數學史的習慣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可以通過講解來讓學生學習數學史,還可以給學生布置一定的任務,讓學生在課外去收集有關的數學故事、背景等。開始的時候,很多學生可能會抱著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的態度來收集數學史,在這個階段學生的興致可能不高,大部分學生只是為了應付教師的要求,所以在這個階段教師要進行有效的引導。當學生對數學史產生濃厚的興趣后,就會主動去收集數學史,并進行深入的學習,這時學生就養成了主動學習數學史的習慣,此時對數學史的學習就會積極主動,數學史才算徹底滲透到學生的數學學習中。
例如,在教學小學數學“簡易方程”這一章節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去收集方程的發展史材料,以及為其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數學家,并組織學生開展數學故事會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講述自己收集到的內容,從而所有的學生都會參與進來,進而會使得學生收集數學史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很多學生會愿意收集數學史并將其分享給其他學生,而不會產生抵觸心理。
如果教師直接讓學生收集數學史并進行自我學習,而不是采取數學史分享會的形式,很多學生可能會應付了事,只是簡單閱讀相關的故事,甚至有的學生不會去閱讀數學史。而采取分享會的形式,學生如果想要在會上表現自己、與同學進行分享交流,就必須自己去收集數學故事,這樣學生的態度就會相對認真一些,學生的積極性也會被調動起來。長此以往,學生會漸漸養成主動收集,學習數學史的習慣,這樣,數學史就會被完全滲透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中,這也是進行小學數學史教學的最終目的。
(作者單位:四川資陽市雁江區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