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雅雅
〔摘要〕通過研究,揭示網絡中的負面信息在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過程中的作用,為預防青少年犯罪、凈化網絡以及青少年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提供參考。方法:通過個別訪談的方法,對隨機抽取的35名青少年犯罪人進行調查研究。結果表明:(1)網絡中的負面信息使青少年的需要、欲望不斷膨脹,產生犯罪意圖,刺激了犯罪動機;(2)網絡中的負面信息使青少年滿足需要的方式出現偏差,致使犯罪行為的發生;(3)網絡中的負面信息導致青少年犯罪人格的形成。
〔關鍵詞〕網絡;負面信息;青少年犯罪
〔中圖分類號〕 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7)24-0013-04
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要面臨諸多外界不良的影響和沖擊,互聯網是一種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技術工具,它為我們帶來了巨大便利的同時,網絡中的負面信息對我國青少年成長產生的嚴重影響已經隨著網絡的普及日益顯露出來,并逐漸引起一些專家學者們的關注與擔憂。網絡不良內容是否會成為促使部分青少年產生犯罪心理的外界因素?對于那些在網絡信息時代中成長并已經犯罪的青少年,網絡在他們走上犯罪道路的過程中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社會應當采取什么樣的必要態度和措施來防止網絡對青少年產生嚴重不良影響?
一、網絡中的負面信息
網絡中的負面信息是指在互聯網上傳播的與傳統的倫理道德和當今時代主流價值觀不相符的,對人們的心智和行為具有負面效應的信息[1]。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一)網絡暴力
網絡暴力主要來自網絡游戲,現在流行的很多游戲都充斥著暴力元素,以攻擊、戰斗、廝殺為主要內容,如《反恐精英》《傳奇》《暴力摩托》《拳皇》等,里面的畫面暴力、血腥的場面非常逼真[2]。另外,有的暴力內容來自影視作品和一些罪案的詳細報道,為達到逼真的效果,特意渲染里面暴力、血腥的場景。
(二) 網絡色情
網絡色情指網絡上刊登的刺激性欲的文字、圖片、動畫和視頻等信息。據統計全世界網絡色情網站達九十多萬個,其中中文黃色網站有五萬多個。色情小說、色情影視、色情圖片等黃色文化隱藏在網絡的各個角落里,一些專為成年人開放的聊天室,大多是談論兩性話題,但對未成年人沒嚴格限制,這對他們而言是不適宜的。
二、 研究方法
(一)被試
從泉州未成年人管所制隨機抽取15名(12~16周歲),從勞教所隨機抽取20名青少年罪犯(16~25周歲)作為被試。綜合各方面的統計發現,男性的犯罪率遠遠高于女性,因此,在這里選取男性作為被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研究工具
筆者對犯罪前長期沉溺網絡的未成年犯人進行了個別訪談,對他們曾經使用網絡的情況以及犯罪情況進行了了解,以期從已經犯罪的青少年身上探討網絡作為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一種新的社會因素對青少年犯罪的影響。
三、討論
(一)網絡暴力對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響
專家指出,未成年人長期玩飆車、砍殺、爆破、槍戰等含暴力血腥內容的游戲,火爆刺激的內容容易使他們模糊道德認知,淡化游戲虛擬與現實生活的差異,誤認為這種通過傷害他人而達成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一旦形成這種錯誤觀點,他們便會不擇手段,欺詐、偷盜甚至對他人施暴的事,就不只會在網上而且會在現實生活中發生[3-4]。因此,青少年因為玩電子游戲而引發道德失范、行為越軌甚至違法犯罪的問題在我國正逐漸增多。這一觀點在筆者調查的少年罪犯中可以得到一定的印證,35名被調查對象中有24人承認自己最喜歡帶有暴力的網絡游戲,而這些被調查對象中有24人犯搶劫罪,5人犯故意傷害罪或其他類型的暴力犯罪。其中謝某就因多次搶劫于2013年被捕,以下是筆者對他專訪的部分記錄。
筆者:看你的個子也不高,怎么敢去搶被人東西的?
謝某:一開始害怕,后來就不怕了,我們一般幾個人一起。
筆者:你當時想過這是違法的嗎?
謝某:沒有,什么也沒想,沖上去就打。
筆者:你從小就是這樣爭強好勝嗎?
謝某:也不是。
筆者:那是什么時候開始變了呢?
謝某:大概從上初中的時候,那時特喜歡看黑社會題材的電影
筆者:你第一次搶劫是什么時候?
謝某:高二。
筆者:業余時間都做些什么?
謝某:沒事就去上網,要么和朋友在一起……
筆者:上網都做些什么?
謝某:一般打游戲、聊天、看片什么的。
筆者:一般玩什么游戲?
謝某:多了(臉上顯出自信的表情),開始玩《拳皇》,后來玩《反恐精英》《傳奇》。
筆者:聽說你游戲玩得挺好,少有對手?
謝某:差不多。
筆者:從這些游戲中你體驗到了什么?
謝某:當你把“敵人”殺死之后,有種成就感,別人都羨慕你……
筆者:你知道那只是游戲,與現實生活不同的嗎?
謝某:這個社會也是這樣,你不行,別人就欺負你……
根據社會學習理論,人的攻擊行為主要通過兩種方式習得:觀察學習和親歷學習。其中觀察學習主要是通過家庭示范、亞文化群示范和符號示范,而符號示范就是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如廣播、電視、電影、報刊、書籍等表現出來。帶有暴力內容的電子游戲與電影電視中的暴力鏡頭相比,它不但讓青少年在玩游戲的過程中得到了暴力示范,而且帶有很強的暴力行為虛擬參與性。因此,應當說暴力型電子游戲對青少年的心理影響程度強于電影電視中的暴力鏡頭[5]。按照班杜拉攻擊性行為觀察學習的過程理論來看,習得一種攻擊性行為需要四個過程:注意過程、保持過程、動作再現過程、強化與誘因過程。注意過程即暴力行為讓觀察者產生興趣,引起其注意;保持過程是讓觀察者在記憶中保持住他在注意過程中獲得的行動形象;動作再現過程是觀察者對示范者的動作進行模仿再現的過程;強化與誘因過程則是指通過活動得到滿意的結果受到強化,或者因為活動受到懲罰從而得不到強化或者受到負強化。如果說電影電視中的暴力鏡頭只能對青少年習得攻擊性行為起到第一和第二過程的作用的話,那么,暴力型電子游戲不但可以讓青少年完成第一過程和第二過程,還可以讓他們在虛擬環境中進行動作再現,完成對范例行為的模仿,同時通過游戲者選擇編程好的暴力行動得到游戲的獎勵或肯定,從而使游戲者的暴力行為得到心理正強化[6-7]。這樣,在暴力型電子游戲中,青少年就可以完成攻擊性行為的全部四個習得過程。因此,深度迷戀暴力型網絡游戲對犯罪青少年選擇從事暴力型犯罪必然會產生一定的心理影響。
(二)網絡色情對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響
筆者調查的未成年犯管教所的35名少年犯中,有17人是通過網絡知道了性方面的事情;曾經瀏覽過黃色網站的人數為23人;曾經頻繁瀏覽黃色網站的人數是9人;曾經進過成人話題聊天室的人數是24人。這些數據足以反映瀏覽網絡色情是青少年犯罪人曾經上網的主要活動,而網絡也是這些青少年犯罪人接觸和學習性行為及性知識的主要工具。在35名被調查對象中,有7人犯強奸罪。筆者與犯該罪的李某(案發時只有15歲)進行了交談,以下是部分內容。
筆者:你和班上的女同學關系怎么樣?
李某:很少主動和她們說話。
筆者:為什么呢?
李某:不知道說什么,有點緊張。(聲音變小)
筆者:平時家人或老師給你們介紹過有關性方面的知識嗎?
李某:沒有。
筆者:那你怎么去了解異性的呢?
李某:從網上。
筆者:經常上網嗎?
李某:嗯!
筆者:瀏覽過黃色網站嗎?
李某:……(沉默)
筆者:你是怎么知道那些網址的?
李某:開始是自動彈出來的,后來(停頓),是自己找到的。
筆者:你主動去找過這類的網站,是嗎?
李某:是。(低頭)
………
筆者:你當時為什么那樣做?
李某:我沒想傷害她的,我只是……只是想親她一下,可是后來……都怪我當時太沖動了。
筆者:平時做事也很沖動嗎?
李某:不。
筆者:你覺得上網給你帶來了什么?
李某:我知道不應該看那些東西,只是有時候管不住自己。
………
躁動的青春期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相對危險的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從生理上來看青少年身體發育很快,第二性征明顯出現,性器官開始發育成熟;從心理上來看,青少年開始出現性意識,對異性產生神秘感和好奇心,特別是男性青少年出現了早期性意識和的性欲沖動。網絡中接觸到大量的色情信息,并隨之產生的虛擬性體驗,進一步刺激了性意識,使性欲沖動更加強烈,也使青少年尚未建立起來的成熟的性愛和性道德觀念發生扭曲,并產生淡薄的性法制觀念,極易產生犯罪意圖,如加上客體的刺激便產生了性犯罪的犯罪動機。
犯罪心理學家認為,青少年必須有正確的認知才會產生正確的內部需要,當正確的內部需要成為行為動機時才會引起正確的行為。因此,在網絡色情對感官產生的反復強烈刺激和誘惑下,犯罪人的性欲望會得到強化,產生錯誤的性需要,對所看到的網絡色情內容形成心理認同并產生犯罪動機[8]。色情內容的確能刺激人的性欲,這一點已經被國外的一些心理學研究所確認。如果一名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縱欲、泄欲的心理需要不斷被強化,一旦成為一種心理定式,那就會使他的全部注意力首先向性意識集中,進而強化他的本能的性沖動。當青少年把感官接受的大量的性刺激形象系統地整合為性表象,積累為性亢進,就會處處從發泄性欲方面去考慮問題。當他們的性沖動一旦爆發,就會置社會倫理道德與法律而不顧,不擇手段地去實現性欲的滿足。大眾傳播學理論認為,傳播密度和頻次決定著傳播效果,在通常情況下,色情在傳媒中的密度與頻次越大,效度越高,受眾中毒就會越深,性罪錯動機形成的可能性就越大[9]。
與傳統大眾傳媒相比,網絡色情的數量巨大,瀏覽起來又有著極其方便快捷與隱蔽的優勢,因此,色情在網絡中的傳播密度和強度遠遠超過了傳統大眾傳媒。加之,網絡的弱規范性致使其沒有為我國未成年人設立一道避免其接觸網絡色情內容的保護屏障,因此,我們可以肯定,網絡色情使當今我國青少年產生性罪錯,萌生性犯罪動機的可能性也必然大于傳統的色情傳播媒體。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長時間沉溺網絡聊天、網絡游戲以及網絡色情使我國不少使用互聯網的青少年都患有程度不一的網絡癮癖癥。網絡癮癖不僅對青少年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危害極大,也給青少年人格帶來負面影響,成為一部分青少年犯罪的心理誘因。按照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論學說,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部分組成。本我是人的本能的力量,自我是現實化了的本能,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而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間是充滿斗爭的,網絡中本我不良釋放要受到現實自我的控制,超我的壓抑。首先,網絡癮癖會引起現實中人際交往障礙,并形成惡性循環從而加劇他們的交往障礙[10]。使處于早期社會化的青少年容易產生心理危機和人格障礙,比如攻擊型人格障礙、退縮型人格障礙、偏執型人格障礙、躁狂癥或抑郁癥、雙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等。有的青少年會因為這些人格障礙產生行為偏差,導致行為失范,從而引發犯罪。
其次,網絡癮癖帶來的經濟壓力從而會導致財產型犯罪動機的產生。沉迷于網絡,尤其是網絡游戲,其巨額花費無疑會對大多沒有穩定經濟來源的青少年構成沉重負擔和壓力。于是部分青少年產生盜竊、搶劫等財產型犯罪動機。
四、研究總結
(一) 研究結論
首先,大量的網絡負面信息使正在成長中的青少年需要、欲望不斷膨脹,產生犯罪意圖,刺激了犯罪動機。就犯罪心理的生成過程而言 ,其根源應該是人的需要及其滿足需要的特有方式間的沖突。然而 ,人的需要與社會之間的矛盾并不是犯罪的直接原因 ,因為人的需要即便沒有得到滿足也未必要犯罪。犯罪的直接原因是由滿足需要的特有方式造成的,由需要引起犯罪心理生成的機制是:需要一旦被人意識到 ,且當其與具體的滿足手段或對象相聯系時 ,即產生內驅力推動個體去行為 ,這時需要就轉化為動機。
其次,由于動機必然與行為的具體方式和手段相聯系 ,在惡劣或者不良動機的驅使下 ,行為人若不顧及他人和社會的利益 ,以不合理和不正當的手段來追求需要的滿足 ,其結果必然對法律所保護的社會關系構成威脅或者造成實際侵害。在這一過程中,網絡中的負面信息的過度擴散,尤其是暴力及其他不良行為方式通過同化和順應的作用,逐漸在青少年腦中形成圖式,在此作用下易導致不良行為甚至犯罪行為的發生,從而引發青少年犯罪。
最后,大量的網絡負面信息導致青少年人格扭曲,形成犯罪人格,從而導致其在復雜的環境面前極易產生犯罪行為。
參 考 文 獻
[1] 邵培人,海闊.大眾傳媒通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5: 235.
[2] 檀傳寶.大眾傳播的價值影響與青少年德育[M].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5: 170.
[3] 龐興華.犯罪心理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1989.
[4] 葉浩生.西方心理學的歷史與體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5] 林崇德.發展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5.
[6] 薛艷麗.不良社會新聞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J].青少年研究, 2005(2): 6-10.
[7] 吳興.論大眾傳媒對青少年犯罪的影響[J].青少年犯罪問題, 2005(5): 75-76.
[8] 李錫海.網絡文化與青少年犯罪[J].東方論壇, 2005(6): 100-107.
[9] 高中建.權益侵害激活青少年犯罪的心理透視[J].河北法學, 2005(5): 80-91.
[10] 邱國梁.犯罪動機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88.
[11] 金城.網絡對青少年犯罪的影響及防治對策研究[J].公安大學報, 2001(3): 82-86.
(作者單位:福建石獅蚶江中學,泉州,362700)
編輯/劉 揚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