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君
佤(wǎ)族,是居住在我國云南西南部的一個少數民族。在瀾滄江和薩爾溫江之間、怒山山脈南段有個“阿佤山區”,佤族人在那里居住、耕作,也有少部分族民與漢、傣、布朗等民族雜居在一起。
佤族人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民族,他們擅長種地,喜歡吃紅米、喝水酒(用小紅米發酵而成的一種酒,度數不高,清甜可口)、嚼檳榔、飲濃茶(有的茶熬得很苦,但對于居住在炎熱地區的佤族人來說,有清熱解毒的效果)。他們還會養蜂,但養蜂的方法十分特別。先用一段掏空的圓木,兩頭封口,留出數個小孔,供野蜂進出,放在森林或屋檐下,使其繁殖釀蜜,每年割兩三次。他們不僅喝蜂蜜水,而且將蜂蛹一起食用。
佤族人住的大多是山區,蟲蟻比較多,聰明的他們就做一種兩層樓高的竹樓。一層不住人,建牲口棚;二樓才住人,屋內布置也很簡單,但兩個火塘是必不可少的,一個供人燒飯煮菜用,另一個是祭祀用的。
粗獷、豪放的佤族服飾
佤族人崇拜紅色和黑色,所以他們的衣服也以這兩種顏色為主。佤族女子將黑色的布料做成衣服,紅色的線繡成圖案,在裙角、袖口處充當裝飾。她們還喜歡留長發,并在頭上戴大大的銀圈,手上套寬手鐲,特別是在耳朵上掛著傘狀的大耳環,偶爾這些耳環還能充當佤族婦女們的錢包,將出門趕集的錢放在里面,方便又安全。
佤族男子的衣服,除了黑色的包頭巾外,就沒多少特別之處了。不過他們喜歡紋身,其中多數在胸前刺牛頭,手腕刺鳥,腿上刺山林圖案,將他們粗狂、豪放的性格發揮得淋漓盡致。
新米節
作為農耕民族的佤族人,在很早以前,受自然的影響很大,所以圍繞著種地、開荒等事情,有很多祭祀活動,后來,隨著時間發展,就形成了固定的節日——新米節。新米節,顧名思義,就是稻谷成熟,品嘗新米的日子。
由于每個地方氣候不同,導致收成的日子也不一樣,所以新米節是每家每戶獨自過的,沒有統一的時間。每到農歷的七八月,是佤族大部分家庭過新米節的日子。他們一般選在稻米成熟后的一個吉日,或者家中長者的忌日過節。后者為了讓逝去的親人回家,嘗嘗家中新米,共享成果。另外,當一戶人家在自家過完新米節后,再請親朋好友上門,一起喝酒、吃肉,再一起慶祝節日,成為村寨里的集體盛會。
拉木鼓
除了新米節外,拉木鼓也是佤族特別喜歡的一個節日。在很早以前,佤族人民崇拜自然,所以認為木頭是連接自然的靈物。于是他們將木頭制作成木鼓,敲打它。一直以來,木鼓是佤族祭祀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個工具。
傳統的木鼓以紅色的樹為材料,并制作成大、小兩種鼓,大點的是母鼓、小的是公鼓,制作完成后,放置在村寨中專門的鼓房內。為了保證鼓的音色,每一兩年,佤族人就要換一次新鼓。這時,村寨里最強壯的人就要到森林里,鋸一段樹干,再拉回村寨,定好吉日,由巫師帶領族民開始制作新鼓。
佤族中的母鼓,長約200厘米,直徑約70厘米,鼓身挖一條長約150厘米,寬約15厘米的槽,中間是掏空的,槽兩側各刻一鼓舌(可以制造回音效果),鼓舌周圍留有空隙,起共鳴作用。木鼓,曾經不僅是祭祀工具,而且遇有戰爭等緊急事態,用它示警、集合族人;當村寨里獵手捕到老虎等野獸,也通過敲打木鼓來恭賀獵手的勇敢。
木鼓,可以一個人敲,也可以多人一起敲,敲的節奏和人數不同,發出的聲音也不同,表達的意思也不同。現在,木鼓已經成了佤族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樂器,成為表演時的主要道具,它陪佤族人登上了藝術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