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興(云南旅游職業學院體育教學部 云南 昆明 650221)
佤族是中國西南邊疆地區特有的一個少數民族,也是一個跨中國、緬甸邊界而居的跨境民族。中國佤族人口絕大多數聚居于云南省境內,主要居住在臨滄市的滄源縣和普洱市的西盟縣,此兩地的佤族占我國佤族總人口的50%以上,是佤族的主要聚居地。民族健身操是云南少數民族邊疆地區喜聞樂見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是民族傳統體育現代化的體現,依托于“大力推進全民健身”的背景下應運而生。佤族健身操課程的開設,不僅僅是云南少數民族地區高校體育課程的開發,更是民族文化的傳承,它充分發揮當地高校教育的辦學資源優勢和地域特色,對豐富高校體育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增強體質、豐富課余生活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民族元素在佤族健身操編排中的運用。
(1)文獻資料法。
查閱相關文獻資料30余篇。
(2)訪談法。
與有關民族健身操創編專家,高校民族健身操任課教師進行訪談。了解高校民族健身操課程開設的教學現狀,探討佤族民族元素在佤族健身操創編中的運用。
(3)田野調查法。
到了滄源縣勐角民族鄉翁丁佤族部落參觀。并在滄源縣觀看了原生態佤族歌舞《族印·司崗里》。
佤族的宗教信仰有原始宗教、佛教和基督教三種。原始宗教信仰是佤族最具特點和普遍性的信仰;佛教和基督教傳入佤族地區的時間不長,信仰者也只是部分地區的佤族。
原始宗教在現實生活中的表現主要包括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神靈觀念、巫術、禁忌、宗教節日以及神話傳說等。原始宗教有許多表現形式,主要包括舞蹈、競技、角力、生存技能展示等等。佤族信仰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由于對鬼神的崇拜較普遍,每年都要舉行好多次大型的“祭鬼”儀式。最突出的有“拉木鼓”和“剽牛”。其中“拉木鼓”活動最為隆重。古往今來,佤族人民認為,敲打木鼓可以通神靈,降吉祥。今天,原始的拉木鼓演變成了佤族人民喜愛的民間舞蹈“木鼓舞”。木鼓舞粗獷豪放,伴隨著鏗鏘的木鼓聲,舞蹈動作豪放有力且節奏感強烈。因此,木鼓舞被列為佤族的民間體育舞蹈之一。
佤族的宗教信仰是佤族意識形態中的重要內容,原始宗教以原始歌舞為載體。佤族民族體育通過原始歌舞增加內容,擴大影響,保存與傳播,并推動佤族的物質文化生產,豐富精神文化生活,形象的記錄了佤族先民的歷史、習俗以及心理。佤族民族體育內容豐富,風格多樣,從表現形式上看主要有圍圈、聯?、對稱、且歌且舞、程序化等特點;從動作節律上看,有屈膝彈跳,重拍向下,節奏感和韻律感很強,動作幅度大,有較大的隨意性等特點。
圖騰追溯于上古時代,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一種古老而奇特的文化現象,也是民族文化的發端鼻祖。既可以作為一種象征性符號的代表,又具有審美符號的意蘊。佤族的創世神話《司崗里》中提到“艾佤”即第一個走出“司崗里”(崖洞)的人,按照滄源等地佤族的解釋,“司崗”代表“葫蘆”,“里”是出來,意思是人類和世間萬物都是從葫蘆里出來的。葫蘆作為人類生命的起源。在佤族人心目中,牛象征著財富,佤族人把牛作為圖騰來崇拜,吉祥、神圣、高貴、莊嚴是牛在阿佤人心里的象征。因此,葫蘆、牛角是佤族圖騰崇拜的對象。牛角樁是佤族的圖騰樁,在佤族居住的環境中,不僅在家門前懸掛牛頭骨,連門扇木板上也刻成牛角狀。
木鼓,佤族稱之為“格羅”(或格弄),是佤族文化的象征、標志和符號,是佤族傳統文化不斷傳承的工具。是佤族日常生活和宗教中必不可少的用具之一,它是通天的神器,木鼓在,神靈就在;木鼓響,神就顯靈。因此,人們為了表達對木鼓的虔誠之心愿和行動,都自愿參加“巴柴”(魔巴)主持的一切活動。木鼓之聲就是歡樂和喜慶之聲,人們圍著木鼓載歌載舞。
在滄源縣境內勐省、勐來等地的山崖上,至今保留著多處古代崖畫,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崖畫內容多以自然生活、舞蹈和狩獵場面為主,還有生產勞動、原始宗教、祭祀的情景,在勐來鄉境內崖畫上,就有舞蹈、狩獵人及牛、鳥、等動物圖像,還有疊羅漢、頭頂長竿、弄丸等“雜技”表演性的畫面。這反映出:早在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經產生投擲、射弩、踩高蹺和舞蹈等原始體育活動。
從滄源崖畫的舞蹈圖形上看,崖畫上的圍圈、拉手、抬腿和提襟等,與現在佤族民間舞蹈的動作相似,許多模擬勞動生產,鳥獸動作的舞蹈,往往帶有佤族先民狩獵穴居,圍火取暖的原始痕跡。
佤族是一個勤勞、勇敢、聰慧、豪爽、能歌善舞的少數民族,由于佤族人的皮膚黝黑,被人類學家譽為東方的“黑珍珠”。佤族崇尚黑色,喜歡紅色。其服飾的基本色就是黑色和紅色為基調,形成佤族服飾的特征。佤族女子服飾上身為無袖無領的黑色小短褂,下身為自織的黑、紅、藍條紋的及膝筒裙。小腿和腰部套著用箭桿草、大茅草或野竹制成的若干篾圈,有的漆成黑色,耳墜大銀環,頸掛碩大的銀項圈或成串的珠子;男子著無領短衫,黑色寬襠長褲,頭纏黑色包頭,外出時常身背筒帕,腰佩長刀,銅炮槍和弩弓。
佤族音樂的特點主要是原始、樸素、優美、健康,以其質樸的音調和粗獷的風格而獨具一格。歌曲有民歌、勞動歌、情歌、宗教歌、悼念歌、歡慶歌和兒歌等;使用的樂器有口篾、短笛、葫蘆笙、獨弦琴、木鼓、象腳鼓、銅铓等。
在佤族的寨子里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逢事必歌舞,歌舞必逢事”。例如佤族的婚喪嫁娶、喜怒哀樂、以及生產勞動、上山打獵、下河捉魚、進新房等等,都有自己的歌舞展現形式。
佤族的歌舞是以木鼓、銅鼓為核心展開。其類型多樣,按主題意識和舞姿形式分為祭祀舞、獵頭舞、悼念舞、剽牛舞、狩獵舞、勞動舞、喜慶舞等;按道具分為鼓舞、铓鑼舞、竿舞、刀舞、鏢舞、弓弩舞、羽舞、蘆笙舞、三弦舞等;按跳舞人數則分為部落舞、集體舞、雙人舞、單人舞等。其中,鼓舞是敲擊木鼓、銅鼓、竹鼓唱跳,大多在重大祭祀活動中和節慶時敲擊唱跳,人數最多、場面最大。在鼓舞中,凡有木鼓、銅鼓聲音震蕩,佤族男女,特別是青年男女心情特別激動,為了獲得更多的力量與更美的享受,都會跳起最奔放的大動作,黑發飄灑飛揚,接著就有了佤族姑娘“甩發舞”的出現。
木鼓舞和甩發舞是佤族的代表性舞蹈。最能顯示佤族男子強悍和女子溫柔的標志,是佤族舞蹈中展現民族意志的“舞之靈”。
木鼓舞,佤語稱“克魯克羅”。木鼓舞是佤族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是佤族文化最直接、生動的體現,已成為佤族文化的象征和標志。
甩發舞,佤語叫“稿西尾嘿”是500多年前一個叫葉帶的佤族姑娘首創的。佤族婦女酷愛長發,以長發為美,并從小習慣長發披肩。“甩發舞”既可以兩人表演,又可集體進行,但人員必須是偶數。舞伴拉手圍成圓圈,邊唱邊跳,無樂器伴奏。每唱完一段唱詞后,雙手拉緊,身子后仰,接著左右前后猛然地甩起長發狂舞,好似巨浪翻騰,柔中帶剛,給人以美的享受。甩發舞原甩發比較單一,大多為前后甩,左右甩、轉甩、跪甩等。表現了佤族婦女豪放、爽朗的性格。
甩發舞是廣泛流傳在佤族婦女中的一種自娛性舞蹈。與其他舞蹈不同,剽牛祭祀、老人死后、蓋新房、婚嫁喜慶都不跳甩發舞。而在其他時節,任何場合都可跳此舞。
佤族的舞蹈題材來自于他們的日常勞作,在表演的過程中體現出歡樂和質樸,他們通過跳舞蹈的形式,跳出了對明天的向往,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愉悅的享受。佤族人民一邊唱歌一邊跳舞的場面熱鬧非凡,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場面可以用這樣的語句來概括:“粗獷淳樸、輕捷豪爽、熱情奔放、剛勁大方”。
在佤族健身操的發展中,將佤族的服飾元素:黑色和紅色為主色調,佤族女子服飾上身為無袖無領的黑色小短褂,下身為自織的黑、紅、藍條紋的及膝筒裙;男子著無領短衫,黑色寬襠長褲,頭纏黑色包頭;葫蘆、牛角是佤族圖騰崇拜的對象,服飾上的圖案可以選擇葫蘆、牛角融入其中。聯系服裝生產商,設計出佤族風格的服飾。在選擇佩飾時,選擇不宜散落的,且質地、現狀安全的避免出現突發狀況。在選擇服飾時,也要結合音樂及編排進行選擇,若是動作幅度大的動作,則不適合穿過長的衣服,所選服裝必須易于運動。鼓勵練習者穿著統一的服飾進行佤族健身操的練習、表演。以民族主體服飾來彰顯佤族健身操的特色,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使練習者更加具有代入感,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到佤族健身操練習中。
佤族健身操在優美的佤族旋律的律動下進行的,具有較強的節奏感、靈動感。在選擇音樂時,選擇合適的音樂節奏及旋律。佤族的音樂大多來源于佤族的生活方式,在選擇音樂時要根據佤族健身操的內容進行選擇,選擇的音樂能夠體現出想要表達內容的思想,用音樂的方式抒發感情,如果沒有一首好的、合適的音樂,佤族健身操所展現的內容則蒼白無力,也正是將佤族健身操的動作加入音樂,才使音樂更加充實,內容更加豐富。將佤族的樂器口篾、短笛、葫蘆笙、獨弦琴、木鼓、銅鼓、象腳鼓、銅铓等音樂元素融入其中。
佤族健身操以佤族舞蹈為素材,以健身操基本步伐及操化的動作為主要內容,在佤族音樂伴奏下進行的民族傳統體育運動。在編排設計時,可以把佤族木鼓舞、甩發舞慣用的動作融入到佤族健身操中。
佤族的圖騰崇拜是牛,佤族舞蹈中手型多以五指分開,在佤族健身操的創編中可以把五指分開的手型運用進去。木鼓舞的基本舞步:第一拍右腳要向右斜前方上一步,雙手屈肘舉到頭的斜上方,身體向后仰;第二拍左腳向后踏一步,同時雙手甩至身后斜下方,身體向前傾,動作整齊中帶有平穩。甩發舞中甩發前后甩,左右甩、轉甩、跪甩等舞蹈的動作可以遷移到佤族健身操中來。在隊形變化方面也可以參考佤族舞蹈的隊形例如:圓形、橫排、三角形、左右對稱。佤族的崖畫上出現過疊羅漢、頭頂長竿、弄丸等“雜技”表演性的畫面,可以轉變為健身操里的難度動作。
綜上所述,將佤族的宗教信仰、圖騰崇拜、崖畫、服飾、音樂和舞蹈元素融入到佤族健身操的創編當中,能夠為民族健身操的發展注入新鮮的血液,使其更富有無限的生機與活力,進一步的推動了民族健身操的全面、深入、健康的發展。它不僅傳承了民族文化,還弘揚了民族精神。對當地多民族地區經濟、文化、教育等和諧發展、共同繁榮具有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