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娥
摘 要:經過20多年的曲折前景,民辦高校在我國有了顯著的發展,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由于民辦高校的資源有限,在教育教學的日常開展和管理過程中,出現了明顯的問題,尤其是在融資渠道上無法得到拓展,外部融資渠道和內部融資體制不健全嚴重阻礙了民辦高校的管理,因此,如何實現民辦高校融資渠道的拓寬成為保證其可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民辦高校;融資模式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9.050
經過30多年以來的曲折探索和發展,我國的民辦高等教育隨著全國教育體制改革的步伐加快而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民辦高校指的是企業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及其他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利用非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面向社會舉辦的高等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其辦學層次分專科和本科。截止至2015年12月4日,我國獨立設置的民辦高校已經達到722所,分布在全國30個省市內。民辦高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市場經濟的重要產物,民辦高校促使社會對教育的投入有了顯著的提高,同時增加了受教育者選擇的機會,推動了教育事業的體制改革。但是我國高等教育面臨著教育資源和投資短缺的現實問題,尤其是民辦高校的教育投資受到各方面影響更加突出,政府主導推廣的多元化投資往往會更多的投入公立高校,而民辦高校的融資缺少可供選擇的其他途徑,因此問題日益顯現。
1 影響民辦高校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民辦高校相對于其他類型高校而言,做到長期穩定的發展需要投入更多的管理資金,是一項耗資巨大的辦學活動。作為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產物,沒有足夠的資金投入,民辦高校就很難維持管理現狀,很難取得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實現持續穩定的發展。因此融資問題成為我國民辦高校面臨的關鍵性問題。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教育事業受到政治沖擊后呈現出復蘇的發展特點,教育行業在規模上和數量上都只是適度發展,尤其是公立高校的規模較小,數量較少,而社會上急需要高素質高水平的人才,因此民辦教育的市場利潤和社會價值十分可觀。一方面民辦學校的教學呈現出供不應求的狀態,當時的民辦學校不僅可以通過收取學費作為管理運營用,而且可以通過適當的建校費和擇校費作為教育運營成本,因此具有客觀的收益。另一方面,當時環境下的民辦企業準入門檻低,只要有初始的投入保證學校教學和宿舍等正常開展,就能夠運行,而隨著民辦學校的數量在近年來的增加,對于學校的審查和準入開始變得嚴格,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和資質規模才能夠開辦。而進入教育行業后,如何通過提高辦學質量,完善管理體制,提高自身的綜合競爭力,都使民辦高校面臨巨大的挑戰。而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離不開資金的支持和長期的投入。
2 民辦高校融資困境
與不斷增加的融資需求形成對比的是我國教育行業融資困難的現狀。不同的高校模式有不同的投資主體,因此融資渠道和數量也會存在差別,民辦高校的融資渠道則大多來自校企聯合、民辦公助、公民互助、國有民助等四種形式,但都表現出投資后勁不足的特點,即這些途徑可以為民辦高校的短期小額投資提供一定的幫助,但長期的投資需求卻無法滿足。
2.1 銀行貸款規模小
通過銀行完成民辦高校的融資是一種較為穩定的途徑,但是銀行貸款十分注重信貸風險,因此在提出申請時往往需要相應的擔保條件,但民辦高校在性質上屬于公益性事業,不具備擔保法所規定的相應的擔保資質,因此特殊的銀行貸款無法實現,只能通過信用貸款來滿足民辦高校的融資需求,但信用貸款額度低,審批手續復雜且還款期限短,對于民辦高校長期穩定的可持續發展幫助有限。
2.2 民辦高校收入有限
我國一部分的民辦高校依靠學生收入維持運營,但隨著教育質量的提高以及大眾社會觀念的轉變,民辦高校的入學率有顯著降低,尤其是培養一個大學生,每年的成本大約在1萬元左右,但一個學生的學費卻往往被控制在8000以內,完全無法滿足其支出的需要,更無法滿足學校的長期運行,而提高學費會影響就讀學生的數量,因此民辦高校希望借助廣收學生,以學費貼補支出的狀況十分困難,導致民辦高校錯過當前教育體制改革下的發展黃金期。
2.3 輔助手段不穩定
除了基本的學費收入和銀行貸款以外,民辦高校還能通過社會捐助和股份制作為融資的基本渠道,但以上的兩種方式都存在著不穩定因素,即融資的渠道和效果必須在高校有較為穩定的社會關系時才能實現穩定的融資產生,對于長期的可持續發展而言,大多數捐助企業不具備長期供給的能力,且受到市場經濟發展狀態的影響,這一部分的投入往往具有較強的滯后性和不穩定性。
3 拓寬融資渠道的創新途徑
民辦高校的融資渠道創新是決定其是否能夠形成持續發展動力的重要因素,只有通過國家、社會和學校三方的共同作用,才能夠形成積極發展和正確引導的趨勢,從根本上解決民辦高校資金短缺的問題。
3.1 加大銀行貸款途徑和手段
民辦高校的融資渠道拓寬首先必須依賴于商業銀行對民辦高校教育事業開展的支持,在原有的信貸支持基礎上,增加教育基金和具有針對性的教育信貸,改變傳統信貸和對企業信貸模式上的固化和標準,為民辦高校的教育信貸申請提供較為便捷和寬松的條件和限制,通過公權力的擔保,在分散銀行本身為民辦高校提供信貸風險的同時,增加其投資渠道和手段,幫助民辦高校獲得廣闊的投資渠道。從民辦高校的教學硬件設施、學生生活環境、教學創新設備等各個方面,提高信貸支持力度,促進民辦高校辦學質量的提高,從而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3.2 合理安排學費收入
學費收入仍然是保證民辦高校正常融資的重要途徑,在沒有國家財政投入的情況下,依據相關部門規定的教育成本要求,收取學生一定的學費。在不損害學生利益,不帶來社會壓力的前提下,爭取最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費標準,從學校的知名度、硬件設施和辦學條件等各方面做出評估,適當的提高學費標準,同時通過加大助學貸款和獎學金的發放,保證學生的正常管理和生活。對于拖欠學費的學生,學校應該形成較為有效的督促機制,幫助收回學費。
3.3 組建教育基金
教育基金是社會投資基金的一種,是屬于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一種集合性質的投資方式,通過向社會各個企業和行業募集資金,作為基金經營者運作的基礎,以其資本和利息作為資助,實現資金的保值增值,也能夠為高校的發展提供較為長期的資金保障。教育基金可以來自于商業銀行作為民辦高校基金的管理機構,也可以是資助該基金的社會團體或者社會企業作為管理機構。通過鼓勵企業關注公益事業,鼓勵社會行業和家庭參與民辦學校建設,營造良好的捐助和管理環節,最大限度的吸收社會和個人的捐助。
3.4 爭取政府補貼
我國政府具有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對于民辦高校的財政資助也是政府的重要職能之一,政府在政策制定和資源配置上,為民辦高校提供便捷的支持和權益的保障能夠幫助民辦高校在學生管理、資源獲得以及社會認可等各個方面減輕壓力,從而間接的獲得來自企業和社會的多方面自主,拓寬其融資渠道。與此同時,地方政府可以根據民辦高校的需求和發展狀況不同,針對性的發放一些地方政府補貼,帶動民辦高校在當地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我國民辦高校受到資金融資渠道困難的相關問題的影響,僅靠民辦高校自身的發展和探索是無能為力的,但可以通過社會和國家與高校達成的良好合作,提高全社會范圍內對民辦高校辦學教育的關注,為民辦高校從根本上拓寬資金融合的渠道,從而最終解決資金短缺的問題,實現民辦高校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輝,崔晶.民辦高校融資模式的創新與探索[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10,(2):26-31.
[2]王云.我國民辦高校融資模式的完善與創新研究[J].北方經貿,2014,(5):185-186.
[3]谷慧玲,王靜,楊麗芳.完善河北省高校融資方式策略探析[J].財會研究,2012,(3):69-7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