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鴻娥
摘 要:“二人”是二人轉藝術的演員行當體制,一般以一旦(女)一丑(男)為一副架(一組),并以此作為二人轉演出的主要形式。但是,這表面的兩名演員的“二人”,實際上在多層面、多方位,構成了與“多人”的辯證關系。換言之,此“二人”緊連各方“多人”。因此,作為二人轉演員,就要心有“多人”,就要正確處理“二人”與“多人”的辯證統一關系。
關鍵詞:二人轉;表演;多面性
中圖分類號:J8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0-0088-01
二人轉這種“二人”演“多人”的體制,是通過曲藝式的“化出化入”、“分包趕角”的方式實現的,即并不改換服裝與化妝,隨時隨地一改口、一轉身,就換演一個人物,充分體現出靈活多便、簡捷省事之優長。這一點,與戲曲的一人多角(如京劇《群英會》中一名老生演員的“前喬玄后魯肅”、《呂布與貂蟬》中一名旦角演員的“前貂蟬后呂布”)不同,戲曲的一人多角必須改換人物的服裝與化妝,即“扮演固定人物”,也充分顯示出規范嚴謹、完整正統之優長。
一、二人轉的流派
遼南藝人受大秧歌影響較大,首先在二人轉表演中加上扇子,并有了喇叭伴奏。流傳到吉林東山里的二人轉,常年在林區演出。林幫性格粗獷,愛看武戲和丑角耍彩棒。黑龍江北大荒冬季天寒地凍,多擠在大車店、筒子屋,在炕上演出,藝人表演不得施展,故此多以唱腔優美取勝。二人轉在長期流傳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東、西、南、北四個流派。東路以吉林為重點,多用彩棒,以武戲見長;西路以遼寧黑山縣為重點,受蓮花落影響較大,講究趕板奪字;南路以遼寧營口市大石橋為重點,受大秧歌影響較大,最早使用扇子,以舞蹈見長;北路以黑龍江北大荒為重點,唱腔優美,表演細膩。因此有“北靠唱,南靠浪,西講板頭,東耍棒”之說,如今加上魏三的“說口侃”,本山的“說口演”。二人轉在東北以獨特的樣式和獨特的風格得以在廣大農村和中小城鎮流傳,深受勞動人民的喜愛。并且走向全國各地,登上大城市和大媒體堂而皇之地本文就狹義二人轉幾個主要突出特點作以初探,旨在與同行們共同商榷。
二、短小精悍,形式靈活多樣的藝術特色
二人轉的開場在正戲之前一般要歷經三個程序:
首先是男角伴隨打擊樂出場,走場亮相,其主要作用不外乎是為穩定劇場秩序。其次是男角走場亮相后,說快板小段或笑話小段,用以活躍劇場氣氛,引起觀眾興趣,調動觀眾看戲的積極性。同時也可以拉近演員與觀眾之間的距離,使觀眾對演員不感到陌生,而感到親切。第三是男角引出女角,二人共同表演“小帽”。所謂“小帽”是指男女兩名演員密切配合演唱的一首具有東北民間風味的小曲或小調。邊唱邊舞,聲情并茂。這一程序尤為重要,可以使觀眾對演員的嗓音、韻味、作派和形象、技藝水平有個初步了解,取得感性認識,做到心中有數。
三、一人多角,分包趕角的表演藝術特色
二人轉藝人們常說的“分包趕角”。就是說在演出過程中,男女兩角趕到哪個角色就必須演哪個角色。譬如,按劇情需要,二人此時是父女關系,彼時可能變成母子關系;也可能此時是兄妹或姐弟關系,彼時則變成了夫妻關系。這些關系都不涉及性別的變化,可以順理成章地演唱。而有些時候這一男一女要表演母女關系、父子關系、姐妹關系或兄弟關系,此時必有一人要進行“反串”表演,或女扮男妝,或男扮女妝。這就要求二人轉演員必須具備“反串”表演的技藝。再如,按劇情需要,二人此時扮演的是青年男女,彼時則變成了老年男女,后來可能又變成幼小兒童,這又要求二人轉演員的演技必須能夠駕馭不同年齡段的人物角色。還如,一男一女此時扮演的是皇親國戚,彼時可能變成宦官奴婢;此時扮演的可能是英雄豪杰,彼時可能又變成乞丐囚徒;此時可能是忠臣孝黨,彼時可能又變成奸雄賊寇。這又要求二人轉演員必須具備扮演不同地位、不同身份的人物角色的本領。
二人轉以其表演化入和化出的頻繁變換為表達劇情的主要藝術形式,這是二人轉作為東北地方戲曲區別于其他各類戲曲的最鮮明的藝術特色。
四、規范嚴謹,靈活多變的唱腔藝術特色
二人轉的唱腔既有嚴謹規范的一面,又有靈活多變的一面,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唱腔藝術和音樂理論。
1.主輔規范。二人轉的唱腔具有自己嚴格的規范性。曲牌有十大主調和十大輔調。唱腔的一般規律:開頭幾句唱詞所選用的曲牌及連接順序是:“胡胡腔——大救駕——打棗”。中間正文情節戲多用“武咳咳”、“喇叭牌子”、“文咳咳”、“紅柳子”等曲牌。結尾用“小翻車”。
2.專腔專調。一出戲有自己專用的曲牌,叫做專腔專調,旋律和韻味均各具特色。
3.靈活多變。這是二人轉唱腔藝術的鮮明特色。它以好唱、好聽,且能恰當、準確、盡情地表達劇情為原則。京劇、評劇、黃梅戲等一些人們比較熟悉的劇種唱腔,二人轉均可以借用。還有一些“大鼓”、“梆子”、“皮影戲”等唱腔也常常在二人轉唱腔中出現,但非常和諧受聽。所以人們常用“九腔十八調”和“南腔北調”來形容二人轉唱腔的靈活性。
因此,就二人轉藝術而論,還有許多與其他戲曲不同的鮮明特色。如:演員陣容僅一男一女二人;無布景、無道具;每人只一把扇子,一個手絹;演出場地小,農家當院,田間地頭,街頭巷尾均可演出;樂隊簡單,一支嗩吶,一把板胡,一副竹板即可伴奏演出等,這些都是其他各類戲曲所不具備的。正因二人轉具備了這些少、小、精、簡等特點,才使這一藝術形式深深扎根于東北黑土地,被北方廣大人民群眾譽為“珍貴的土產,悅耳的鄉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