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茂江
摘 要:小學數學教師應該積極創新教學方法,積極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鼓勵學生用數學思維和數學方法來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具體問題,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數學潛力。那么,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如何運用好生活情境方法呢?
關鍵詞:生活情境方法;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1讓情境源于生活,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新課程十分強調低年級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相關研究表明,低年級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當學習材料與其生活經驗相關聯時,學習數學活動就會成為一個豐富多彩的過程,此時,學生們對學習數學最感興趣、最易理解和接受新知識。因此,數學教師多設計一些生活情境,會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如在教授“用人民幣解決實際問題”這節課時,筆者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老師:孩子們,你們去超市買過東西沒有啊?學生:去過。老師:那你們自己付過錢嗎?生:一部分回答付過,一部分回答沒有付過。老師:那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一下如何付錢好不好?學生:好!假設你去超市買了3元的蘋果3斤,付給收銀員10元,孩子們,收銀員阿姨應該找你多少錢啊?學生們大多舉起小手等待老師點名回答,有的小朋友還在下面說,這個問題太簡單了。“買東西”這個場景在生活中再普遍不過了,對于低年級的學生們來說極具誘惑力。筆者運用“買東西”這一生活情境,激活了學生們已有的生活經驗,讓他們體會到數學原來是如此的簡單而有趣,這樣學生們學習數學的熱情就會更加高漲。
2營造課堂教學情境,提高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針對小學階段學生的年齡特點及心理特點,教師在展開課堂教學時,要盡量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設計教學情境,這樣一個輕松、和諧、融洽而又熟悉的環境,不僅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此同時,還會提高學生在數學方面的解題能力,進而使小學數學課堂效率得以提高。例如,在教師向學生們講《兩位數的加法》這一課程內容時,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創設這樣的教學情境:在上課之前,老師向大家宣布一個消息,學校要帶領大家去動植物公園,大家想去嗎?這時,學生會高興的回答:“想去!”“不過,現在老師遇到一個難題,需要大家幫助老師解答,學校由于資金有限,只安排了兩臺車接送大家,但是,這兩臺車每臺最多只能乘坐70名同學,那么,4個班要怎么合理安排,才能保證每一位同學都可以去動植物公園呢?”老師在向同學們提出問題之后,可以在黑板上寫上每個班的人數。一班32人,二班30人,三班34人,四班37人。學生之間可以相互討論,然后選出最佳的行動方案,在此之后,教師則可以引出《兩位數加法》這一課程內容。就促使學生可以很自然的進入了課堂學習中,對于教師所講解的知識也容易接受,對小學數學這門學科也會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3讓情境高于生活,提高學生數學化水平
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數學具有較大的邏輯性和系統性。確切地說,數學是對現實生活的提煉和升華,對于學生特別是剛接觸數學的低年級學生來說,學習數學就變成了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因此,在生活情境的創設中,在學生們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創設一些高于現實生活的情境,能夠挖掘學生們的潛能,幫助學生越過鴻溝,提高他們的數學化水平。如在教授像“159+99、157-99”這樣的題目的簡便計算時,學生們很難掌握,主要的困難在于:在“159+99=159+100-1”中,原來是加法計算,現在為什么要減1呢?同樣地,在“157-99=157-100+1”中,原先是減法計算,現在為什么要加1呢?教師在講授這類題目的簡便計算方法時可以創設一個非常適合的生活情境——現實生活中收付錢時經常發生的“付整找零”現象。這樣一個高于生活的情境,逐步將生活問題抽象成為一個數學模式,讓學生們在生活情境中解決問題,順利完成了對學生知識從具體到抽象,從簡單到復雜的理解過程。
4讓情境回歸生活,提升學生在生活中應用數學的能力
數學用于生活,服務于生活。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于生活中去解決實際問題,這是數學教學的出發點與歸宿。學以致用,學生們利用所學知識解決了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就會體驗到數學的無窮魅力,同時也是對他們學習數學的最好肯定,更是讓他們努力學習數學的不竭動力。如在教學“平均數”這一課時,一位老師創設了如下生活化的問題情境:四年級的同學去郊游,前面有一池塘,告示牌上面寫著“平均水深1.8米”,老師問,同學們去游泳,有沒有危險啊?于是,學生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對“平均數”的概念的理解不僅清楚而且特別深刻。了解了平均數的概念,這位老師又提供了豐富多彩的信息“某地區人平均年收入3萬元”、“一位小學生平均每月生活費用600元”等。學生的學習充滿了現實意義,拉近了學生與數學的距離,有效地啟迪了學生的思維,同時也提升了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
5在數學作業中體現生活化,做到學以致用
作業布置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布置作業的目的在于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鞏固,使學生能夠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通常情況下,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時間設置為40分鐘,教師無法留出大量的時間讓學生在課堂上做練習,所以,課后作業必不可少。而針對課后作業的設置,教師也必須考慮到生活化的特點。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為學生留的課后作業多為數字計算,這樣很難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點有一個深入的了解。而今,教師應該徹底改掉這種教學作風,在學生的課后作業中,為其設計一個可以使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情境。例如,教師在講《加法估算》這一內容之后,可以向學生布置這樣的作業:讓學生在放學之后,去附近的超市做一下調查,看一下超市中牙膏、紙巾、牙杯的價格,如果給你30元錢,你可以同時買到這些物品么?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將課堂上所學到的數學知識,在實際的生活中得以應用,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6結語
小學數學的教學內容本就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通過將生活情境引入到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通過一種更加輕松、容易、實際的方式來感受數學,了解數學,在生活情景模式下,使得抽象的知識變得更加容易理解,進而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劉景標.探尋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途徑和策略[J].科教文匯,2012.
[2]劉瑞娟.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全面推進小學數學教學進程[J].學周刊,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