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霞,周娟仙
(浙江海寧衛生學校,浙江 海寧 314400)
學案導學法在中職內外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張海霞,周娟仙
(浙江海寧衛生學校,浙江 海寧 314400)
目的 探討學案導學法在中職內外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我校中專護理專業1511、1512兩個班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1511班為實驗組(60人),采用學案導學法;1512班為對照組(63人),采用傳統教學法。課程結束后比較兩組成績,并自制調查問卷調查實驗組學案導學法教學效果。結果 實驗組期末平均成績與優秀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實驗組對該教學法評價較高。結論 學案導學法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實現了教學相長,適用于內外科護理教學,值得推廣應用。
學案導學法;中職護生;內外科護理;教學模式
學案導學法是以學案為載體,將教材與學案相結合,學生自主學習與教師指導相結合,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新,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1]的一種教學方法。目前,中職護生大多為初中畢業未能升入普通高中的學生,其認知能力較低,學習習慣不良,學習主動性不夠,學習興趣較低,學生“低基礎”與護理教育“高要求”存在明顯的差距,影響著中職護理教育質量[2]。針對目前中職生特點,我校在中專內外科護理教學中嘗試使用學案導學法,培養學生社會適應性,提高學生自我效能感,增強對護理專業的認同感,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和全面發展。
1.1 對象
選取我校2015級中專護理專業7個班中的1511、1512兩個班為研究對象,將1511班作為實驗組,學生年齡(16.60± 0.68)歲,女生58名,男生2名;1512班作為對照組,年齡(16.48±0.63)歲,女生59名,男生4名。兩組學生的年齡、性別、基礎課程成績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實驗組采用學案導學法,對照組采用以教師“滿堂灌”為主的傳統教學法。兩組均采用我校臨床護理組教師自編教材,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程江平主編的《內外科護理》教材,授課教師、授課計劃、授課學時均相同。
1.2 實驗組教學方法
1.2.1 學案的目的和要求 學案是教師在充分了解學情、教學大綱、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從學習者的角度為學習設計的、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導學材料[2]。我校組織臨床護理組專業教師多次進行集體備課,仔細研讀相關書籍和參考文獻,結合新教材、新教學大綱、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大綱及臨床護理實際情況制定學案導學框架。根據教師間的不斷探討以及我校中專護生特點,對學案內容不斷糾錯、補充和完善。
1.2.2 學案導學的設計和編制 學案主要包括學習目標、學習重點及難點、知識鏈接、學習過程、課后反思5個環節。學習目標體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讓學生對本節課需要掌握的主要知識點及預期達到的目標做到心中有數。學習重點及難點要表達精準,不可泛泛而談,過于籠統。知識鏈接主要對這節課學到的難以理解的內容以微視頻形式呈現,對微視頻每個知識點用5道題進行過關測試,幫助理解記憶,對未過關的學生要求其反復觀看微視頻,小組成員互幫互助,為后期學案的學習起鋪墊作用。學習過程可謂是學案的中心環節,具體包括個人自主學習、課堂小組合作學習、達標檢測3部分。個人自主學習需要在課前預習時完成;課堂小組合作學習包括工作情境案例及工作任務,要求在課堂分組討論時完成;達標檢測需要緊扣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有針對性地設計一些“精、小、活”的練習題,題型多種多樣,可分層采用選擇題、填空題、案例分析題,增加人文、法規方面的題目,重在培養學生能力,與臨床護理發展相吻合。課后反思包括學生存在的困惑、問題及需要改進之處兩部分,旨在最大程度地優化學案。
1.2.3 學案導學法教學實踐 第一步:發放學案。教師提前一周印制學案,提前3天將本節課學案發放給學生,要求學生通過觀看微視頻、查閱網絡資料、研讀分析教材等方式,課前完成學案個人自主學習部分。第二步:學生分組。將實驗組60名學生以宿舍為單位進行分組,6人一組,分成10組,小組成員分工合作。每組推薦一名學生作為小老師,小老師發放任務包,監督和引導本組成員觀看微視頻,通過中國知網、學校圖書館,查閱資料、參考文獻,完成學案個人自主學習部分,并收集預習中存在的困惑和問題。第三步:課堂小組合作學習。課堂上根據之前劃分的10個小組,將每一小組6名成員以“U”字形安排座位,分別設為A、B、C、D、E、F,小組內每位成員領取任務,針對工作任務、工作情境案例及設置的問題進行討論,盡量做到平均話語權,輪流由A—F成員進行總結匯報,如匯報不完善,組內其他成員可進行適當補充與糾正。教師耐心聽取學生小組討論后的發言,對學生針對問題給出的結果不給予任何評判性意見。第四步:教師精講點評。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對本節課的重點及難點進行梳理和總結,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對學生自學及討論中不能解決的問題進行分解,對易混淆的知識點加以啟發點撥,同時對各組的發言進行點評,肯定正確觀點,指出不足之處,提出改進要求[3]。第五步:知識搶答。針對中職護生特點,分層設置一些達標檢測題進行組間知識搶答,答對加1分,答錯不扣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提高學生自我效能感。
2.1 兩組理論成績比較(見表1、2)
表1 兩組學生期末平均成績比較(±s,分)

表1 兩組學生期末平均成績比較(±s,分)
n P實驗組對照組組別 平均成績80.10±10.92 70.63±10.93 60 63<0.01

表2 兩組學生期末各分數段分布比較[n(%)]
課程結束后,對兩組學生統一命題進行閉卷測試,教師按統一標準集體閱卷,最后將考試成績錄入SPSS 19.0數據庫進行統計學分析。經t檢驗,P<0.01,說明兩組學生平均成績有顯著性差異。考試成績在90分及以上為優秀。經χ2檢驗,兩組優秀率有顯著性差異(P<0.01)。
2.2 問卷調查
在參閱文獻的基礎上自行設計調查問卷。課程結束后,調查實驗組學生對學案導學法的評價[4]。教師解釋研究目的和填寫方法后發放問卷,要求學生以不記名方式填寫,共發放問卷60份,有效收回60份,有效回收率100%,結果見表3。

表3 實驗組學生對學案導學法的評價[n(%)]
3.1 學案導學法有利于教師自我提升和完善,實現教學相長
一份高效的學案,要能充分調動學生在課堂上動腦、動口、動眼、動耳、動手,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和編制學案時不僅研究教材,還研究學生。在學案導學法中,學生了解的知識越多,提出的問題就越容易超越課本內容,這就需要教師不僅對內外科護理課本內容非常熟悉,還要查閱資料、文獻以拓寬知識面,并到臨床一線實踐,把握臨床最新動態,完善知識結構。
3.2 學案導學法有助于調動學生參與意識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是在特定的文化氛圍和背景下,借助教師的幫助、學習伙伴的幫助或者實用的學習資料獲得的。在學案導學法的小組合作學習環節,學生在小老師的帶領下參與問題研討,杜絕了中職護生上課打瞌睡現象,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明顯增強。平均話語權及完善的考核機制,充分調動了學生積極性,避免了部分內向學生只聽不說狀況。
3.3 學案導學法提高了教學質量
后進生不再唯唯諾諾,原來上課打瞌睡的學生能在課堂上大膽表達,提高了自我效能感。導學案的達標檢測是分層設計的,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學案導學法實施后,實驗組平均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優秀率也明顯提高。
在中職內外科護理教學中應用學案導學法,教學效果明顯優于傳統教學法,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增強了溝通能力,提高了課堂效率,對培養學生團隊協作能力、書寫能力、探究合作意識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深受學生歡迎,值得推廣應用。
[1]張海燕,王慧玲,李鐵軍.基于臨床護理路徑的學案在外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裝備,2014,11(11):16-18.
[2]劉笑夢,張彥芳,曹姣玲,等.中職護理專業自主探究式學習的探索[J].護理研究,2012,26(3):745-747.
[3]李文利.“學案導學式”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究[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7(3):20-21.
[4]張海霞,周娟仙.CBL融合PBL在中職內科護理課堂應用的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6,34(2):146-147.
G424.1
:B
:1671-1246(2017)17-006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