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咪

摘 要:新中國成立后,由于國家的逐漸開放,西方藝術思潮不斷涌入我國,西方的藝術理念、繪畫技巧等對中國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使得中國畫走上了改革創新的路子,產生了不少新的創作思路,開創了不少新的技法和新的表現形式,中國畫的創作逐漸呈現出了多元化的傾向。
關鍵詞:西方藝術;中國畫;新中國;影響
在中國畫的發展歷史當中,既有對外的輸出,也有對于西方藝術的借鑒和學習,不同時期下,不同外來因素的影響都給中國畫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其中,建國之后,西方藝術對中國畫的影響可謂是非常深遠,在內容上更多,在范圍上更廣,在程度上更深,不僅給中國畫的創作理念注入了新的血液,還給中國畫開創新的表現形式、色彩的運用、繪畫技法的革新帶來了新的啟迪。
一、建國初期中國畫受到的西方藝術的影響
1949年建國之初,“一面倒”作為國家在政治領域奉行的外交政策,再加上西方國家的封鎖,使得前蘇聯美術成為對當時的中國美術界影響最大的藝術形式。大量前蘇聯藝術家的到來,把前蘇聯的美術技法和教育體系引入到中國,這期間,蘇聯藝術家紛紛來華,其中包括前蘇聯美術研究院院長格拉西莫夫、普希金藝術造型博物館館長扎莫施金等。許多前蘇聯藝術家來到中國開設培訓班,教授繪畫技法,前蘇聯的素描體系以及列賓、蘇里柯夫、列維坦的油畫技法都成為當時的主流,我國各大高校的美術教師的教學水平也在此期間得到了提高。同時,我國也把許多留學生派往前蘇聯學習交流,培養出了新中國成立后一大批以寫實技法為基礎的畫家。從這一時期的中國畫之中,可以清楚感受到前蘇聯美術對我國傳統繪畫的影響。
到了五六十年代,中國畫的創作借鑒吸收了西方藝術的理論觀念,在繼承傳統民族文化的同時,運用西方藝術中的寫實主義元素,豐富了中國畫的表現形式,對中國畫的創作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在這一時期,中國畫當中的人物畫風格的變化就是一個最為明顯的例子。藝術家們以寫實主義的筆墨來表現現實生活,西方藝術的寫實性被吸納其中,塑造出具有時代氣息的人物形象。比如,李琦的《毛主席走遍全國》就是對傳統的人物畫進行了革新,用扎實的寫實功底描繪出了毛主席的偉岸形象。同一時期的山水畫也出現了李可染這樣具有代表性的大家。李可染的作品《漓江勝境圖》《萬山紅遍》《井岡山》等,將光這一概念引入了畫面,既保留了傳統山水畫中的意境美,又展現了西方藝術的明暗、體塊概念,把東西方藝術進行了完美融合,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二、改革開放后中國畫受到西方藝術的影響
改革開放之后,西方國家與我國的交流逐漸增多,大量的美術作品和藝術理論被引入到中國,西方藝術展覽也源源不斷地進入我國。在這些藝術展中展出的作品不僅有世界著名博物館館藏的傳世名畫,還有現代各流派的代表作品。這些展覽在豐富我國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提高觀眾的藝術鑒賞水平、增進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誼的同時,也使我國的藝術家們更直觀地感受到世界各國藝術的發展狀況,為中國藝術家在繼承傳統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時,能夠借鑒西方外來藝術當中的優勢用來對中國畫進行革新,從而為中國畫能夠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提供了良好的環境。這些視覺與思想的不斷碰撞,給中國畫帶來了極大的沖擊力,開拓了中國畫的新的表現形式和技法,形成了新的觀念。這一時期,中國畫的創作從一開始的借鑒前蘇聯的美術形式轉為吸收借鑒世界各國的藝術創作理念,尤其注重吸收學習新的繪畫技法和新的材料表現方式,為中國畫帶來了多姿多彩的新面貌,從一定程度上豐富了中國畫的表現力,使中國畫的視覺語言更具個性。
隨著日漸深入的藝術探索,加上當時介紹西方藝術的展覽和書籍大量出現在國內,為中國的藝術家們開拓了新思路,而當時開辦的一些雜志,如《美術》《世界美術》《美術研究》等,也不斷地為藝術家們提供了大量的理論資源,在介紹國外藝術家和理論家的同時,提供了能讓藝術家自由發表個人見解的平臺,加強了相互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激發了藝術家們對中國畫的思考,推動了80年代藝術創作的新高潮。受到當時新思潮的影響,不少藝術家在保留傳統中國畫筆墨特點的前提下,通過借鑒西方藝術,創作出了大量優秀的作品。例如,周思聰、盧沉創作的《礦工圖》組畫,將人物進行了較為夸張的變形,構圖方式也與傳統中國畫大為不同,趨向于表現主義,體現了一種壓抑、沉重的氛圍。
同時,西方藝術的理念和價值觀,如追求自我,強調主觀意識和潛意識的呈現,也深深地影響了當時的藝術家,不論是西方表現主義還是超現實主義,乃至抽象主義等,都成為了當時的藝術家借鑒的對象,把能夠運用到中國畫創作上的一切新元素都進行了嘗試,在現代西方藝術這種強大的影響之下,使得當時的中國畫形式逐漸多樣化,擺脫了以往的單一性,色彩表現更加豐富,作品主題也更加多元化,呈現出復雜多變的樣貌,使當時藝術家的眼界和思路都得到了極大的拓寬。新潮美術運動可以說是當時中國的年輕藝術家們對以往藝術理念和思路的批判,積極在西方各國藝術形式中尋求新血液的藝術思潮,以此為分水嶺,中國畫的創作發生了極大的改變。到了90年代,大量的西方現代藝術形式及造型手段被中國畫所借鑒,例如抽象變形、綜合材料的運用,等等。如石虎的《玄騰圖》《非洲寫生》就融合了中西繪畫傳統和各種藝術形式,既充滿了東方藝術的線的韻味和表現力,又夾雜著對西方表現主義和立體主義的使用。還有田黎明的《碑林》《自然的陽光》等,在中國畫中引入了光影這一概念,用傳統的筆墨技法表達現代的觀念,突出了個人化的感覺和幻想。
這一時期的中國畫作品既反映了中國藝術家們在中國畫的創作和革新過程中,對我國傳統藝術理念中蘊含的問題的認識和表達,又體現了他們對西方藝術在探索、借鑒、學習中的感識、理解和回應。
三、結語
面對西方藝術在新中國成立后對中國畫的影響和沖擊,如何回應西方藝術帶來的影響,如何能使我國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形式——中國畫得到發揚光大,成為了藝術家們不斷探索的主題。在這個過程中,一是要繼承、發揚本民族固有的優秀文化傳統;二是要廣泛吸取外來國家藝術的有益因素,二者缺一不可。對于中國的藝術家們來說,西方藝術既是他們借鑒和深受啟發的根源,又是他們想要抵抗的對象。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的藝術史就是在這種矛盾和沖突中展開的。也就是在此背景之下,才產生了關于中國畫創作的新形式的探索。在此期間,西方藝術的影響不僅讓中國畫走向了變革,還讓中國畫就此走上了現代化的階段,呈現出了多元化的趨勢。
如何處理好繼承傳統藝術和學習外來藝術的關系,是每個時期、每個藝術家都可能會面臨到的問題。面對本民族傳統藝術文化和外來藝術思想,有的人認為只有自己民族的傳統藝術才是最好的藝術,拒絕向外來藝術學習;有的人認為傳統藝術已經落伍了,只有全盤西化才能跟上時代的發展步伐,對西方藝術盲目崇拜,對本國的傳統藝術不屑一顧。這兩種看法顯然都是不可取的,我們既不能持狹隘的民族主義立場,也不應該盲目崇外、全盤照搬,而是應該熱愛自己民族的傳統藝術,同時又能夠對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藝術持以應有的尊重,既保持了自己民族的藝術特色,使本民族的藝術形式得以傳承,又能把外來藝術的有益元素借鑒其中,在相互交流中共同進步,從而推動世界藝術的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鏞.中外美術交流史[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2]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5.
[4]鄭師渠.中國文化通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5]朱伯雄.世界美術史[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6.
[6]范景中.美術史的形狀[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3.
[7]阮榮春,胡光華.中國近代美術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
[8]洪惠鎮.中西繪畫比較[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0.
[9]夏之放,李衍柱.當代中西審美文化研究[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
[10]盧輔圣.20世紀中國美術史學研究[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
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